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3-28 10:28
董朝武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釋放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為新時期做好農村電網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學習運用經驗 創新農村電網發展新思路
浙江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是2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宏偉工程,被當地群眾譽為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最受歡迎、最為受益的一件實事。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是在全國層面一次科學方法論的全面推廣。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步入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村電網發展面臨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鞏固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緊密結合實際,打破傳統思維藩籬,系統把握現代農村電網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核心優勢,從政治站位上審視新使命,努力在創新發展中蹚出新路子,以加快農村電網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發揮支撐作用 全力以赴守牢“三農”基本盤
加強配套電網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要圍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需求,持續鞏固“機井通電”成果,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動態更新農田機井臺賬信息,主動做好對接服務,合理布置機井通電設施,明確投資原則、產權歸屬和管護責任,促進電網建設與農業生產有機銜接,保障糧食穩產增產。
落實幫扶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支持力度。將脫貧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政策優化調整至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農村電網肩負“托底”與“先行”職責,要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電網建設,持續深化東西對口幫扶機制,繼續抓好光伏扶貧后續服務,積極開展電力大數據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應用,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支撐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區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標邁進。
推進鞏固提升 繪就宜居宜業鄉村新畫卷
適度超前建設農村電網。農村電網是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在保障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隨著農村地區用電需求的釋放,農村生產電氣化程度持續提高,農產品加工、漁牧業養殖等新型負荷不斷涌現,對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要求越來越高。要在合理供電范圍內有序推動公用電網延伸覆蓋,按照適度超前、差異發展的原則,增強農村電網規劃引領效能,強化縣、鄉、村統籌,科學設定發展目標,優化完善網架結構,不斷增強供電能力,進一步解放農村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轉型、農業生態價值變現。
推動城鄉供電服務一體化。當前,我國城鄉配電網在供電可靠性、供電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中、東、西部之間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對城鎮、村莊、產業園區等空間布局的統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現代農村電網是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要將有限的電網建設資金投入適度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強城鄉電網規劃的銜接,有效解決農村地區用電瓶頸,加快彌補歷史欠賬,促進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拓展、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實現農村居民由“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
推動農村能源轉型升級。我國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雙碳”目標推動綠色能源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綠色、多元的現代農村能源體系加快形成,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升。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分布式新能源發展,加強重點村鎮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規劃建設”。近年來,農村分布式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等新要素大規模發展,對農村電網綜合承載能力提出新要求。要有序安排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強農村新能源發展與電網規劃建設的統籌,加快農村電網數字化改造,提升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積極引導分布式新能源科學布局、有序開發、就近接入、就地消納,抓緊補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快實現適宜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以點帶面推動農村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提升農村電網防災能力。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水線北移、旱澇急轉、臺風北上,單一災害破壞力加重、各類災害疊加的風險增大,農村電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亟須提升。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受災地區災后恢復重建”“加強氣象災害短期預警和中長期趨勢研判”“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停電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要積極應對極端自然災害帶來的挑戰,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合研究,提高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加強對微地形、微氣象環境的了解,通過差異化提高設防標準,細化完善規劃設計,提高農村電網的氣候彈性和安全韌性,提升自愈能力和應急搶修水平,夯實本質安全基礎。
加大農村電網政策激勵。我國農村電網地域范圍廣、負荷分布分散,雖然經歷了多年建設改造,但提升空間依然很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農村電網建設項目基本屬于政策性工程,社會影響顯著,但投入大、產出低,要積極推動將其納入各級政府重點工程,落實財稅優惠政策,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支持,鼓勵地方財政資金或地方政府債券等投入,并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有條件地區可在政策范圍內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多管齊下緩解建設投資壓力。
鼓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電網,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建設條件差,運維保障能力尚不能滿足要求。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繼續擴大勞務報酬規模”“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農村電網建設要積極探索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助推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結合對勞動者業務技能的培訓提升,擴展農村就業渠道,提升當地群眾參與電網建設運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農村電網發展,惠及更多群眾。(作者系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