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5-08-14 16:59
今年以來,我國電力供需面臨的風險挑戰因素不斷增加。從外部環境看,中美關稅戰、地緣政治沖突等沖擊我國外貿企業生產經營,進而給電力需求增長帶來不確定性;從內部環境看,隨著能源結構持續清潔低碳轉型,我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提升,用電高峰時段頂峰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疊加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加等因素,迎峰度夏期間我國電力供需形勢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跟蹤并研判經濟、氣象等因素,研判電力需求、電力供應和電力供需形勢,對于高質量做好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工作、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迎峰度夏電力供需形勢分析
(一)影響因素分析
國際經濟方面,全球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加大,經濟增長將承壓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成為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大阻礙,多家權威國際機構下調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全球經濟將在高度不確定性中趨于放緩。
國內經濟方面,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將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擴大內需政策協同發力,支撐經濟平穩運行。財政政策方面,我國將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貨幣政策方面,我國將強化逆周期調節,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精準性,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產業政策方面,我國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擴大內需政策方面,我國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預計2025年我國經濟增速約為5%,四個季度增速呈現前高后低態勢,分別為5.4%、5.2%、4.8%、4.7%,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3.5%、5.2%和5.0%。
重點行業方面,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調整驅動下,整體呈現“傳統承壓、新興崛起”的分化特征。新能源與基建需求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產業需求的疲軟,供需結構優化與外貿格局調整持續重塑重點行業格局,綠色轉型與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傳統典型行業中,預計2025年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建材四大行業合計用電量比上年增長1.7%,增速較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8.8%,與上年基本持平。新型基礎設施方面,預計2025年全年5G基站、數據中心、電動汽車充電等用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7.6%,超過高耗能行業貢獻率。
氣象方面,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計,迎峰度夏期間,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7月初,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經歷了一輪區域性高溫天氣,推動全國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未來一段時間,江蘇大部分地區、上海、浙江、福建北部、安徽、江西大部分地區、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重慶、四川東部局部、青海西北部、甘肅西部、新疆、貴州東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偏高1~2攝氏度,上述大部分地區高溫(日最高氣溫≥35攝氏度)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華東中南部、華中中南部、西南地區東部、新疆盛夏高溫伏旱顯著。預計氣溫因素驅動下降溫用電規模將維持高位。
一次能源方面,我國煤炭、天然氣供需從相對平衡向寬松轉變。煤炭方面,2025年,我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煤炭庫存持續處于高位,煤炭市場供需將呈現相對平衡并向寬松轉變的運行態勢。天然氣方面,受氣溫偏暖和需求疲軟的雙重影響,預計2025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將有所放緩,國內天然氣產量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進口量或將出現負增長態勢,預計全年我國天然氣供需趨于寬松,為氣電供應提供有力保障。
(二)電力供需形勢預測
電力需求保持較快增長。綜合考慮經濟、氣象等各方面因素,預計202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將突破10萬億千瓦時,達到10.3萬億千瓦時,比上一年增長5%左右,電力消費彈性系數處于1左右。預計迎峰度夏期間全國調度最大負荷將達到15.43億千瓦左右,比上一年增長6.3%,增量約9000萬千瓦。分地區看,華北(7.2%)、華東(4.9%)、華中(6.4%)、東北(5.4%)、西北(8.6%)、西南(7.4%)、南方(8.6%)、蒙西(7.9%)電網調度最大負荷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南方、西北增速最高,主要分別受盛夏高溫、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等因素驅動;華東增速最低,主要是受上一年高溫導致基數較高、今年年初以來出口形勢走低等因素影響。
迎峰度夏前新增有效發電能力與最大負荷增量基本持平。裝機方面,迎峰度夏前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加約5億千瓦,增速約17.0%,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常規電源、新能源發電分別同比增加約8700萬千瓦和4.1億千瓦,有效發電能力增量與最大負荷增量基本持平。跨省跨區輸電通道方面,隨著慶東(隴東―山東)、中衡(寧夏―湖南)、坤渝(哈密―重慶)特高壓直流工程陸續投產,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能力進一步增強。
綜合考慮電力需求、電力供應情況,并考慮跨省跨區電力電量交易、設備檢修、發電出力受阻和備用容量等因素,預計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電力供需平衡偏緊,局部地區高峰時段電力供應緊張,主要涉及華東、華中、西南、南方、蒙西等電網區域。得益于新投產裝機維持較大規模以及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的增強,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整體供需形勢較上一年有所改善。
分區域來看,華東電網區域電力供應緊張,華北、華中、西南、南方和蒙西電網區域電力供需平衡偏緊,東北、西北電網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分省來看,電力供應緊張、偏緊的主要有華東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華中地區的江西,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南方地區的廣東、云南,以及蒙西電網區域。
二、迎峰度夏電力保供面臨的風險挑戰
一是中美關稅戰導致的“搶出口”窗口期與迎峰度夏時間重疊,電力需求存在超預期增長可能。美國特朗普政府2025年初上臺以來,主動挑起所謂“關稅戰”,多次提升對我國的關稅水平,4月初一度升至145%。5月12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部分加征關稅被取消或暫停90天,受此影響,4月出口受挫的外貿企業抓住窗口期加大生產,進而拉動用電增速呈回升態勢。在90天窗口期(5月中旬至8月中旬)與迎峰度夏保供時段高度重疊的情況下,考慮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復多變以及中美斗爭的復雜性、長期性,不排除后續外貿企業因“搶出口”效應而導致用電超預期增長的可能,給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帶來沖擊。
二是空調負荷占比提升疊加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強發,電力負荷對氣溫變化敏感性提升。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電氣化水平提升,我國空調設備保有量快速增長。據測算,近五年來全國降溫用電規模保持兩位數增長,高溫期間單位溫升致使用電量年均增加0.2億千瓦時,電力需求對氣溫變化敏感性持續上升。另一方面,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呈現多發、頻發、強發態勢,2022年、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我國均出現大范圍極端高溫天氣,平均氣溫屢創歷史新高,帶動降溫用電規模快速增長。考慮氣象因素不確定性,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極端天氣推動電力需求猛增的可能性仍存,從而給電力供需平衡帶來沖擊。
三是各類型電源電力供應能力仍存不確定性。近年來,我國煤電機組受煤炭供應、煤質等因素影響,實際發電能力為裝機的85%左右;氣電出力受氣源、燃料成本等影響,實際發電能力為裝機的60%~70%;水電出力對氣象、水文變化敏感,實際發電能力為裝機的50%~70%;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出力“靠天吃飯”特性顯著,對電力電量的貢獻存在較大不穩定性,多年系統運行統計數據顯示,新能源發電出力低于15%的時長約占全年的一半,在保供最困難的夏季晚高峰期間,風電實際發電能力不足裝機容量的10%,光伏發電能力為0。在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背景下,隨著我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提升、常規電源裝機占比下降,用電高峰時段電力頂峰能力仍面臨不確定性。
三、對策建議
一是保障電源在用電高峰時段的頂峰能力。密切跟蹤迎峰度夏期間電煤、天然氣供需形勢,多渠道協調增加優質電煤供給,統籌氣網、電網協調運行,保障煤電、氣電機組頂峰能力。
二是分類引導精準施策,深入挖掘需求側資源調節潛力。遵循“市場手段用足、行政手段保底”原則,打好“分時電價調節、節約用電引導、頂峰錯峰前置、需求響應用足、有序用電保底”的漸進式策略組合拳,通過各類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主動錯峰、靈活避峰。動態完善價格機制,合理劃分峰谷時段,強化價格信號引導作用,加強空調負荷、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等重點資源的管理。
三是健全市場機制,發揮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完善交易規則,明確儲能、虛擬電廠、需求響應等各類靈活性調節資源參與電力市場的準入條件、權利義務、市場組織、計量與結算、信息披露等環節詳細規定,加強市場有效銜接,落實新能源全面入市。
四是研究配套機制,引導儲能更好發展。拓展新型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等多種收益方式。探索建立新型儲能補償機制,合理體現儲能設施的裝機經濟效益,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空間,提升新型儲能業主應用積極性。(吳姍姍 汲國強 尤培培 韓新陽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