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中能觀察|能源小省如何破解 “緊箍咒”?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8-13 14:27

——浙江電力現貨市場轉為正式運行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馮聰聰 通訊員 張正華

  歷經463天長周期結算試運行后,浙江電力現貨市場于8月7日轉為正式運行。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正式運行的省級電力現貨市場,浙江不僅完成了從“試驗田”到“示范窗”的蛻變,更在能源小省的困局中,探索出一條通過市場化機制保障供應、促進轉型的創新路徑。

  于全國而言,浙江現貨市場的轉正,釋放了全國現貨市場建設提速的強有力信號。于浙江而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充分發揮,資源流動更高效,新能源消納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最終實現穩固電力保供基礎、突破能源轉型瓶頸的目標。

  “立”穩根基

  市場機制破解保供與轉型難題

  作為經濟大省、能源資源小省,浙江電力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十四五”以來,其最高用電負荷與用電量年均增幅分別達5.9%和8.6%。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浙江全社會用電已四創歷史新高,最大負荷達1.31億千瓦,保供壓力如影隨形。

  與此同時,浙江能源結構轉型迫在眉睫。浙江新能源已超越煤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光伏裝機容量已達5947萬千瓦。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消納難題,尤其在節假日用電低谷時段,部分地區光伏接入甚至亮起“紅色預警”。

  在此背景下,現貨市場的正式運行,成為浙江破解雙重壓力的核心支點。

  ——立穩電力保供。現貨市場通過實時價格信號,靈敏反映電力供需形勢。浙江現貨市場啟動后,高峰時段的電價有效激勵了發電企業優化燃煤配比,提升機組頂峰出力能力與健康水平。

  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浙江非計劃停運的機組重新并網耗時由160分鐘降至40分鐘,縮短75%。今年,浙江統調煤機非計劃停運率、受阻率分別為0.6%、0.3%,達到歷史最低值。

  “低價電源多發、高價電源頂峰發”的資源優化配置格局正在形成,顯著增強了電力供給彈性與韌性。

  ——立穩能源轉型。成熟的現貨市場機制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了關鍵支撐。一方面,新能源因其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在現貨市場中具備天然的價格競爭優勢,可實現優先消納。另一方面,現貨市場形成的峰谷價差釋放了系統深度調峰能力,并通過分時價格信號,引導傳統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主動優化發用電曲線,為新能源大發時段騰挪出寶貴的消納空間。

  “現貨市場的價格信號與需求精準預測,清晰引導發電行為優化,為風電、光伏創造了更大增發空間。”國網浙江經濟技術研究院戰研中心蘭洲告訴記者。

  據統計,2025年以來,借助現貨市場,浙江新增新能源消納電量已超1億千瓦時。同時,浙江深入推進綠電綠證市場建設,2024年綠電交易量超100億千瓦時,綠證交易超6000萬張,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億千瓦時,市場機制正成為驅動清潔低碳轉型的核心引擎。

  ——立穩市場信心。對于民營經濟發達、市場主體電價敏感的浙江而言,市場平穩運行至關重要。現貨市場通過充分競爭發現真實價格,有效傳導發電成本與供求關系變化。記者從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獲悉,浙江中長期批發市場價格已從2024年的463.8元/兆瓦時,降低至2025年的409.9元/兆瓦時,現貨市場價格有效引導了中長期市場價格變化。

  浙江電力市場建設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對企業而言,現貨市場賦予了其更大的電價選擇自由度。”浙江德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明表示,通過分析歷史電價并結合電價套餐優化生產流程和新能源配置,企業得以實現生產與最佳零售方案的精準匹配,深挖降本空間。

  不過,現貨市場對企業用電管理的精準性與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戶可以積極優化用電策略,有效響應現貨市場傳遞的供需信號。相信長周期運行后,更穩定的市場環境有助于企業制定長期的能效提升規劃。”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丁一建議。

  “破”局前行

  扎實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浙江現貨市場的平穩長周期運行,成功回應了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即在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前提下,市場機制如何有效驅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與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丁一表示,浙江因地制宜完善省內市場功能機制,推動多元主體競爭,激發市場活力,通過市場手段有效實現保供應、促消納目標,提供了可復制的制度經驗。

  而“浙江經驗”的示范價值,恰恰證明了市場機制可以成為同時解決保供壓力與轉型需求的核心引擎。

  然而,市場機遇之中常伏風險。國際電力市場曾上演的驚心一幕也為浙江敲響了警鐘——2021年,美國得州受寒潮影響,現貨電價一夜飆升百倍;2024年,歐洲電力交易所技術故障,導致德國局部時段電價暴漲30倍。

  這些極端案例深刻揭示了現貨市場潛在的風險——價格劇烈波動、技術系統脆弱性、市場力濫用可能,均可能對經營主體、電力保供乃至社會穩定造成沖擊。

  面向未來,浙江現貨市場欲行穩致遠,實現其“有利于國家能源事業、企業生產與民生改善”的初心,仍需在多方面持續“破”局。

  ——破風險防控之局。將風險防控置于市場建設的核心位置,加強電力供需與價格的實時、精準監測預警,建立健全應對極端價格波動的干預機制與兜底保障措施,保護經營主體特別是中小用戶的利益,強化市場監管力度,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嚴厲打擊市場操縱等違規行為,維護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破機制協同之局。電力市場是一個有機整體,需進一步完善省內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的銜接機制,特別是要加快推動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建設,為系統提供靈活調節能力。同時,要大力破除省間壁壘,深化與周邊省份的市場協同,通過跨省跨區現貨交易、備用共享等機制,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互濟保供、共擔風險,提升整個區域電力系統的韌性與經濟性。

  ——破技術支撐之局。現貨市場對技術系統的實時性、可靠性、智能化要求極高,必須持續投入,進一步提升技術支持系統的先進性、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加強交易機構與調度機構的信息共享與協同運作。提升對海量市場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強化對市場態勢的精準感知和預測能力。全面提高系統性的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在任何異常情況下都能快速響應、有效控制,保障電網安全和市場秩序。

  浙江電力現貨市場的正式運行,是“立”的里程碑,更是“破”的新起點——立起的是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電力安全、促進能源轉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堅定信念,而需要突破的是風險防控的挑戰、機制協同的壁壘以及技術支撐的瓶頸。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效能,驅動能源的清潔低碳轉型,這既是浙江的實踐,也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破浪前行的方向。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