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30 17:29
2025國家能源互聯網大會在杭州召開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白宇
人工智能正加速與能源領域深度融合。
在日前召開的2025國家能源互聯網大會上,記者了解到,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發展,正在為傳統能源產業升級以及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提供著強大技術支撐和創新解決方案。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表示:“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儲能、氫能、智慧能源等領域一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創新發展迭代。人工智能與能源的深度融合,正逐步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
而從會議傳遞的信息看,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出現在能源產業鏈各環節:國網杭州供電公司上線“光擎”智腦大模型,精準涵蓋超1800個母線節點、1400余條35千伏及以上線路,助力電網實現“實時預警+智能決策”;建立源網荷儲智能調度,讓新能源超短期(15分鐘)預測準確率提高到98.92%……
“目前國家電網已提出我國電力行業首個千億級人工智能大模型,并于今年5月發布《電力人工智能+白皮書》。”國家電網副總工程師兼華東分部主任楊勇介紹,隨著大模型技術爆發式發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構電力系統的運行范式。“AI+電力”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系統性的生產力重構。面向未來,國家電網將持續推進電網數字化升級,深化源網荷儲協同,凝聚合作共識,共同引領能源互聯網與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汪際峰也表示,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在“雙碳”目標攻堅關鍵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
據汪際峰介紹,目前南方電網深入踐行“AI+”行動,發布“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業務,發布了電算協同行動計劃,構建電力與算力協同的新基建模式,組建涵蓋發電、用電、裝備、交通等產業的電力行業人工智能聯盟,與各方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及轉化。
不僅僅是在電網領域。據國務院國資委日前舉行的中央企業“人工智能+”成果媒體通氣會發布的消息,目前中央企業已在工業制造、能源電力、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超500個場景布局應用人工智能,科研、生產等方面降本增效明顯。
同時,記者在此次會議上獲悉,目前已有多種形態的機器人應用于能源產業的日常工作,具體包括帶電作業、光伏清洗、線路巡檢、油氣場站巡檢等多種場景。可以說,從統籌管理到一線應用,從智慧模型到運維檢修,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滲透能源產業,助力生產效率與安全性的持續提升。
為了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清華大學等高校正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探索學科交叉融合與產教融合的創新路徑。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變革的核心引擎,將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強大驅動力。”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吉俊民表示,“清華大學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核心,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與能源轉型交叉領域。科研層面在電氫混合儲能、彈性電網智能感知、能源數字孿生等方向取得進展。教育層面新設無穹書院(AI+交叉融合)與自強書院(智能+工科),推出AI輔助學位與證書項目,構建貫通育人體系。未來將持續深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加強校企協同攻關,共建研發平臺,為新型能源體系與‘雙碳’目標貢獻清華力量。”
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背后需要更加強大的算力來支撐搭建模型、訓練和推理過程。
“隨著大數據產業的快速崛起,我國的算力規模持續攀升。”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聯盟副秘書長高峰介紹。
據此次會議發布的《2025國家能源互聯網發展年度報告》數據,截至2024年9月,全國算力總規模達280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位居世界前列。同時,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已全面實現20毫秒時延保障能力。
高峰同時表示,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3月,全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數已超過900萬。國家和地方層面也密集出臺多項頂層政策,引領算力與綠電融合的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