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22 17:07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莫非 通訊員 葉涵 陸媛
4月11日,記者走進國網山東營銷服務中心,只見大屏上20家虛擬電廠的實時調節數據正不斷跳動。這是國內首個現貨市場模式下的省級虛擬電廠服務中心,自2025年3月獲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能源局、山東能源監管辦批復以來,正全面塑造著虛擬電廠發展的“齊魯樣板”。
山東是全國東部沿海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的省份。2024年,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16億千瓦,占比超過煤電。當新能源逐步成為發電裝機及發電量增量“雙主體”,供給側結構快速調整,隨機性波動性增加,電力平衡難度不斷加大。
2024年4月,隨著《山東電力市場規則(試行)》出臺,虛擬電廠被明確賦予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可參與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需求響應。
政策破冰帶來的直接效應,是虛擬電廠市場主體的爆發式增長:從2024年首批8家到2025年4月的20家,聚合容量274.8萬千瓦、調節能力55萬千瓦,13家常態參與現貨交易,參與現貨數量、規模國內領先。
“改革前沿”持續攻關,破解三大考題成就典型經驗
在濟南能源投資集團會議室,企業負責人正在與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工作人員探討著最新的負荷預測模型,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運行,提高虛擬電廠的整體運行效率及經濟效益。
盡管山東已實現13家虛擬電廠常態化參與現貨交易、累計結算費用超700萬元,但直面虛擬電廠在全國推廣過程中的共性難題,這片“改革前沿”仍在持續攻關。
考題一:如何破解收益不確定性?
虛擬電廠中,聚合商經電力市場交易、需求響應激勵、容量市場收益等方式獲利;被聚合資源則靠節省電費與獲補貼、售電、輔助服務補償等增收。然而,“算不清一度電的收益”,仍是虛擬電廠聚合用戶的普遍困惑。
當前,山東正在試點現貨模式下“基線+浮動”收益核算機制——以過去5個同類型典型日用電數據為基線,超出或減少的部分電量按現貨市場實時價格與中長期價格的差值結算,讓調節收益透明化。
華能山東公司虛擬電廠與用戶1:9的分成模式更形成示范效應,有多家采用類似激勵機制。
據官方數據,自2024年7月以來,全省累計建成投運的20家虛擬電廠中,發電儲能類機組(#1機)累計發電量529.8兆瓦時,收益共計4.59萬元,平均收益價格86.62元/兆瓦時;負荷類機組(#2機)累計調節量41275.8兆瓦時,調節量收益共計743.21萬元,平均調節收益價格180元/兆瓦時。
考題二:如何突破技術接入壁壘?
山東省虛擬電廠服務中心由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能源局、山東能源監管辦指導,國網山東電力管理運營,設置于國網山東營銷服務中心。該中心主要承擔推動省級虛擬電廠政策完善、服務建設運營、標準體系和平臺建設等職能。
山東省虛擬電廠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趙睿介紹說,去年以來,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積極推動虛擬電廠常態化、規范化參與現貨市場交易。
在規則機制方面,印發多項文件明確虛擬電廠參與市場規范和數據接入應滿足的技術指標;在系統開發建設方面,開發建設山東虛擬電廠運營服務平臺、調度管控系統,實現對虛擬電廠的統一管理、統一調控、統一服務;在運行管理方面,規范虛擬電廠調節能力測試標準,推動虛擬電廠規范化發展。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已在2024年與山東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機制,系統開展現貨市場環境下虛擬電廠運行可靠性提升及調度運行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擬開展虛擬電廠參與市場相關標準研究制定工作。
考題三:如何構建可持續生態?
面對部分地區推動虛擬電廠發展“重補貼、難復制”的困境,山東選擇“市場化驅動”路徑:取消政府補貼,依靠電能量差價、輔助服務收益、容量補償形成閉環。
這種模式讓虛擬電廠從“政策依賴”轉向“市場造血”。2024年以來投運的20家虛擬電廠中,共有民企7家,占比提升至35%,特來電、魯商能源等民企正在充電樁、樓宇負荷領域打造細分場景標桿。
讓分散資源變身“市場尖兵”,四大創新解碼“齊魯樣板”
“一機制一標準”,為虛擬電廠的健康成長搭建起“四梁八柱”。
山東首創“政電商”三方協同機制,即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能源局與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聯合開展6輪專項培訓,成立虛擬電廠發展工作專班,確保政策規范執行。明確“全鏈條”業務標準,讓政策紅利直達基層。
華能黃臺電廠市場營銷部主管劉靈霞介紹說,由該企業主導的虛擬電廠,通過“一號機組聚合分布式能源、二號機組整合工商業負荷”的雙軌模式,將143兆瓦的可調資源編織成電網的“柔性緩沖帶”。“從今年3月份來看,一個月的收益大約在10萬元左右。調節越多,收益也會相應增加。”劉靈霞說。
“三類資源三種收益”,為虛擬電廠的市場化進程匯聚充沛動能。
山東創新資源分類方式,提出“發電儲能類”“全電量負荷類”“調節量負荷類”三類資源聚合方式,實現三類資源實體化運營全覆蓋,打造虛擬電廠參與電能量、輔助服務市場和需求響應的典型模式。同時拓寬市場收益渠道,率先建立虛擬電廠“電能量/調節量收益+容量補償收益+可調節能力租賃收益”三種市場化常態盈利模式,有效增強市場吸引力。
由濟南能源集團所屬能投集團建設運營的虛擬電廠,成為這一進程的縮影。該公司生產管理部經理黨毅告訴記者,通過“全電量負荷類”與“調節量負荷類”資源分類管理,其內部聚合的蓄冰空調、充電站等資源,調節響應速度較傳統模式可提升40%。
“一平臺一支撐”,為虛擬電廠的智能管控筑牢穩固根基。
山東省虛擬電廠運營服務平臺貫通營銷、調度、交易等各專業技術系統,實現虛擬電廠接入申請受理、資源接入校驗、運行監測管理等全業務全流程線上流轉,做強數智技術支撐。
在國網山東營銷服務中心,工程師們正在調試全國首個以實驗室和現場相結合的全時段、多層級虛擬電廠模擬仿真平臺。這個依托“新型電力需求側管理技術創新實驗室”開發的系統,為全省虛擬電廠提供模擬交易和效果驗證——這正是山東破解“小零散”資源聚合難題的關鍵抓手。
“一體系一示范”,為虛擬電廠的長遠發展構筑起堅固基石。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完善服務體系,全方位提升資源管理服務能力。同時,配合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率先試點開展虛擬電廠試驗示范,積極推動省電動汽車公司、綜合能源公司等戰新企業參與試驗示范,有力帶動全省虛擬電廠參與電力供需協同。
在各方有力推動下,山東虛擬電廠充分將新能源發電與可調節負荷、儲能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儲能之都”泰安,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實施“聚合式”電網友好型虛擬電廠項目,實現綠電大規模高比例就地消納,為全省虛擬電廠與微電網協同應用立起標桿。截至今年3月底,泰安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60.5萬千瓦,占電力裝機的比重達到63.8%。
制度創新先行、市場深度融合、生態協同發展。山東虛擬電廠的發展實踐,為行業提供了三大啟示,也揭示了能源革命的底層邏輯——從“源隨荷動”到“源荷互動”的范式轉變。
隨著《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落地,山東正從“政策試驗田”向“全國推廣者”轉型。其經驗或將為實現2027年全國虛擬電廠調節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加速建設提供可復制的解題思路。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