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21 16:27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悅婧
成品油價迎年內“第四跌”,同時創近三年最大跌幅。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稱,自4月1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480元、465元。全國平均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下調0.38元,95號汽油和0號柴油每升均下調0.4元。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油箱容量為50升的小型家用車計算,加滿一箱油可節省19元。隨著“五一”假期臨近,公眾出行成本將明顯減少。
國際油價“大跳水”觸發國內調價
三個“超預期”引發油價下行
記者采訪獲悉,三個“超預期”致國際油價大幅下降。
首先是特朗普4月2日發布“對等關稅”行政令,加征方案“超預期”,打擊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據卓創資訊原油分析師朱光明介紹,關稅政策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稅提高后推動價格上漲,將抑制終端需求,以此產生的負反饋機制將從下游倒逼上游減產,具體而言就是汽油消費下滑及煉廠加工原油需求量降低,引發原油價格下跌;二是關稅提價會造成貿易量下滑,從而使海運、航空、陸運等流轉貨物運輸的石油需求降低,對油價施壓,造成油價下跌。
其次是“歐佩克+”的“超預期”增產。4月3日,“歐佩克+”對外宣布將加快增產:將5月增產規模從原計劃的13.5萬桶/日擴大至41.1萬桶/日。這相當于原先三個月的增量。
“若增產計劃順利實施,全球石油市場供應將更為充裕,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原油庫存本就處于高位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劇供應過剩壓力,無疑為油價下跌添了一把柴。”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三是全球原油市場正處于供需較為寬松的階段。
“供應大幅增加而需求卻不斷下調。”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王利寧表示,在供應層面,雖然“歐佩克+”的大規模增產是關鍵因素,但當前全球原油庫存本就處于高位,加劇了供應過剩的局面。
“在需求層面,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打擊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歐洲經濟增長乏力,新能源替代加速等,都使得石油需求難以提振。”王利寧說。
談及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供需格局,“根據我們的監測數據,我國成品油消費特別是汽、柴油消費已提前達峰。”王利寧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LNG重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替代效應顯著增強,已累計實現對汽、柴油超5000萬噸的替代量,直接推動我國成品油消費需求提前觸頂。
基本面因素仍然復雜
短期國際油價波動或將加大
未來變數重重,市場看跌情緒濃厚。
4月15日,國際能源署(IEA)大幅下調對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預計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為73萬桶/日,較3月的預測值下降了30萬桶/日。IEA還預計,2026年的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69萬桶/日。
此外,多家國際機構下調油價預測。高盛預計今年后期布倫特油價均值為每桶63美元,2026年將進一步降至每桶58美元;瑞銀集團、摩根大通分別下調2025年布倫特油價均值至每桶68美元和66美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預計,美國加征關稅措施將在長期對全球經濟和原油需求造成負面影響,并導致國際油價下降。但關稅政策后續走向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疊加地緣政治局勢動蕩和市場情緒放大等因素,短期國際油價波動將會加大。
國際油價波動將對國內油企產生哪些影響?
“油價的大漲大跌,勢必會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安排、運行會造成一些擾動。但以國內主要油企的實際情況來看,不會寄希望于油價長期平穩,都有應對風險的路徑和韌性。”王利寧表示。
按照當前成品油調價周期測算,下一次調價窗口將在2025年4月30日24時開啟。
對下一輪成品油價格調整預期,各家機構抱有不同態度。
花旗在4月16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受貿易關稅影響,原油價格在二季度繼續承壓,未來3-4個月內布倫特原油可能跌至60美元/桶甚至更低,但這種價格不太可能在中期內持續。隨著油價下跌,OPEC+可能會停止增產,美國頁巖油產量增長也將因低油價而放緩,同時預計全球主要經濟體將在2025年下半年實施寬松政策,將有助于推動石油需求回升,從而推動油價上漲。
金聯創成品油分析師姜娜認為,后市來看,由于美國關稅存在彈性與風險,因此國際原油價格或呈現震蕩的態勢。新一輪變化率或負向小幅開端,消息面影響有限。
“五一小長假臨近,部分業者存一定補貨需求。但步入中下旬,主營單位以出貨追趕銷量為主,預計國內汽柴油行情或弱勢小幅下探。”姜娜進一步指出。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