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觀察丨“秸稈稈”變身 “金疙瘩”——2025 生物質能創新發展論壇觀察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8 11:23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李東海

  4月10日召開的2025生物質能創新發展論壇上,“農林廢棄物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成為了與會嘉賓的熱議話題。

  曾經被視作農業廢棄物的秸稈以及林業生產中的“殘枝敗葉”,正憑借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變身為助力實現 “雙碳” 目標、賦能鄉村振興的 “金疙瘩”。

  業內專家表示,農林廢棄物的高效開發利用在發展生物質能進程中至關重要,不僅關乎能源結構轉型,更是破解 “三農” 問題、激活綠色經濟的關鍵抓手。

  從 “環境負擔” 到 “重要資源”:農林廢棄物的價值重估

  長期以來,農林廢棄物的處理是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難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僅農作物秸稈就有約9億噸,林業采伐加工剩余物約3億噸。過去,大量秸稈因收儲成本高、利用渠道窄,或被焚燒污染環境,或堆積腐爛形成資源浪費。

  但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與生物質能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一局面正在改變。農林廢棄物作為發展生物質能的“主力軍”挺進農村能源革命的“主戰場”。

  資料顯示,若每年收集利用1億噸秸稈(占可收集量的9%),便可替代標煤約15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000萬噸;到2030年,僅秸稈能源化利用一項即可年減碳9億噸,相當于我國 2022年碳排放量的8%。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生物質能是“唯一能以多種形態對能源做出貢獻的非化石能源”,既可以通過直燃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等固態形式供熱,也能轉化為生物天然氣、燃料乙醇等液態和氣態能源,甚至可合成甲醇、航煤等高端化學品,形成“全形態能源供給”。

  從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角度來看,若按每噸200元的收集成本計算,可直接為農民創造收入超1800億元。同時,收儲、加工、轉化環節可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僅秸稈收儲體系建設就能帶動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江蘇某生物質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其在蘇北農村建立的秸稈收儲站,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還讓周邊農民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把秸稈變成了“資源”,生態效益同樣顯著。過去,農村田間地頭、河道溝渠堆積的秸稈成為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如今,通過 “收儲 — 處理 — 轉化” 閉環,秸稈變身為燃料、肥料、飼料,從 “污染源” 變成 “清潔源”。河南周口等地試點 “秸稈離田 — 生物質發電 — 灰渣還田” 模式,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還實現了 “農業廢棄物 — 能源 — 有機肥” 的循環利用,助力農業綠色轉型。

  從 “低效燃燒” 到 “高值利用”:技術突破打通 “轉化瓶頸”

  長期以來,農林廢棄物利用面臨兩大瓶頸:一是傳統技術附加值低,如直接燃燒發電效率僅30%左右;二是木質纖維素類原料處理難度大,難以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近年來,熱化學轉化、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的突破,正重塑生物質能產業的價值鏈條。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指出,1噸秸稈(成本100-300元)轉化為綠色甲醇,價值提升16 倍;轉化為綠色甲烷,價值提升20倍。

  “如果農業擺脫不了‘弱質產業’困境,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和農村振興便無從談起。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弱質’性,強制產業靠人為的行政性提價或是財政高補貼是不可能的,靠在農村普遍的大辦與城市高度產業同質化的工業也是不可能的,靠小打小鬧的農產品加工更不行。”程序強調,“生物質制造是一個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全新產業,可以通過農民的合作組織跟生物質化工企業、能源企業建立股份制關系來確保原料的可靠供應,把農林廢棄物的收集、種植、儲運、原料粗加工、預處理和銷售這些工序都放在農村,吸收農民就地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讓這些難以利用的廢棄物和木質類的纖維素‘點石成金’。”

  程序認為,更具革命性的是生物質氣化合成技術的突破。傳統石油化工依賴化石原料,而生物質氣化生成的合成氣(CO+H?),可通過催化合成生產甲醇、甲烷、航煤等,且全流程 “零碳排放”。
  程序指出,除能源利用外,農林廢棄物在材料領域的應用潛力更令人矚目。我國每年要消耗約 4000 萬噸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用于制造飲料瓶、化纖等,原料完全依賴石油。如今,通過秸稈水解生成 5 - 羥甲基糠醛,再轉化為呋喃二甲酸(替代對苯二甲酸),同時通過生物法生產乙二醇,可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 PEF,其性能優于 PET 且低碳環保。

  從 “分散低效” 到 “全鏈協同”:構建產業生態

  業內專家指出,要讓農林廢棄物高效利用,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構建 “收儲 —轉化—應用—政策” 協同的產業生態。

  當前,我國的生物質能產業正從試點探索邁向體系化推進階段。

  202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0年,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質量顯著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于世界前列。

  各地在生物質能利用中,充分發揮生物質能利用多元化優勢,與天然氣、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其他能源融合發展,統籌推進,提高能源效率。制定清潔利用路線圖,將資源化利用嵌入農村生產的生態鏈,推廣“種養加”結合和農工商結合,發展生物質循環經濟。

  針對農林廢棄物分布分散、季節性強的特點,各地還積極探索 “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 的收儲模式,建立健全生物質原料的收集、運輸、處置、燃料生產加工等服務網絡體系。

  華南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研究院院長謝君指出,農業作為生物質資源的戰略供給端,正經歷著從傳統生產范式向“生物經濟+”的躍遷蝶變。生物質能突破“被動型”利用桎梏,亟需構建“從能源補充轉向負碳載體、從單一產品轉向物質全利用、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設計”的三大創新范式。當前,生物質能產業正呈現農業種質創新與合成生物學的深度融合、轉化工藝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耦合、產品體系與碳匯市場的深度聯動的發展態勢。

  在企業端,江蘇新能、百川暢銀、科泰電源等生物質能龍頭企業加速布局,通過建設生物質熱電聯產、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實現了生物質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轉化。

  業內專家表示,“生物質能不僅是能源問題,更是農業問題、生態問題、經濟問題的交匯點。”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唯有將農林廢棄物利用納入國家戰略,統籌資源稟賦、技術突破與產業布局,才能真正實現 “秸稈稈” 到 “金疙瘩” 的蝶變,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鋪就綠色底色。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