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1-11 11:23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蘇偉
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量將達到10萬~20萬噸/年。
202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傳來好消息,過去一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快速提升,已突破6萬噸/年。隨著部分在建項目陸續投產,行業專家判斷,2025年我國可如期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規劃目標。
新增74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
根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統計,2023年我國簽約、獲批及公示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數量為74個,合計規劃投資規模4703.6億元。
在74個項目中,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項目——三峽集團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均已在2023年投產。2023年投產的其他項目產能合計不超過1000噸/年。
從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分布區域來看,內蒙古得益于優秀的風光資源稟賦、國家與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廣闊的消納前景,已成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重鎮”和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投資熱土。
2023年內蒙古新增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達39個,新增項目規劃投資2538.5億元,占全國新增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規劃總投資的一半左右,投資規模和項目數量均一騎絕塵、領跑全國。
除內蒙古外,吉林(總投資872.4億元、擁有7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黑龍江(總投資416.5億元、擁有3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新疆(總投資253.6億元,擁有4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遼寧(總投資169.5億元、擁有4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緊隨其后。
堿性電解槽技術領跑全球
在2023年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氫能分會會長魏鎖向記者表示,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我國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且成本優勢明顯。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的統計數字也印證了這點,2023年我國共有50款電解槽下線,堿性電解槽的產能、單槽產氫量以及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宇分析認為,得益于完整的供應鏈,我國堿性電解槽的性價比遠超其他國家,市場競爭力較強,預計我國堿性電解槽的產能、單槽產氫量以及市場占有率3項指標在近中期仍有望領跑全球。
標準的缺失和長期技術沉淀的缺乏,導致我國堿性電解槽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市場化競爭的加劇以及標準法規和評價方法的快速完善,我國堿性電解槽技術水平將快速提升并繼續領跑全球。
據了解,目前在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方面,國內大批燃料電池企業依托生產線優勢,紛紛進入PEM電解槽領域,但大多處于樣機階段。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編寫的《國際氫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限于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進度和國產零部件的性能及耐久性等,我國PEM電解槽產品性能較康明斯等國外PEM電解槽龍頭企業的產品仍有較大差距,2024年我國在這方面將依然處于跟跑的狀態。
氫基衍生物市場前景較為明確
根據2023年我國簽約、獲批及公示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統計,2024年末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投產項目產能將突破25萬噸/年。但因為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實際應用場景較為有限,業內預計202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產能不會完全釋放,實際年產量或將低于10萬噸。
從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消納方面看,目前,氫基衍生物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以及氫制甲醇仍是主要途徑。
《報告》顯示,2023年,受終端需求旺盛和能源貿易轉型影響,我國綠氨和綠色甲醇項目均呈現數量多、規模大的發展特點。氨憑借其載氫效率高、易于液化、儲存和運輸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備受市場青睞。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參與,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產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在終端需求方面,隨著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等一系列“碳稅”政策落地,以綠色甲醇和綠色航煤為代表的綠色燃料在海運和航空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正在變得愈發迫切。積極的市場預期和強烈的市場需求,將驅動我國綠色甲醇項目投資規模快速擴大。
鑒于2024年綠氨、綠色甲醇等氫基衍生物市場前景較為明確,需求比較迫切,業內認為,綠氨、綠色甲醇等項目建設和投產速度會加快,疊加其他綠氫項目產能逐漸釋放等因素,2025年我國可以如期完成或小幅提前達到可再生能源制氫產量10萬~20萬噸/年的規劃目標。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