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觀察丨2023國際能源市場回眸

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4-01-08 10:59

——國際能源研報(202312月)

楊永明

  本期核心觀點

  ※ 12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在阿聯酋迪拜閉幕。來自198個締約方的談判代表對《巴黎協定》進行了首次“全球盤點”,并最終針對“在最近十年加大氣候行動力度”的決定達成《阿聯酋共識》,提出到2030年實現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增加兩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新目標。另外要加快“逐步減少”煤炭發電的進程,加速研發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技術,以協助難以減排的產業實現目標,并大幅減少甲烷排放。

  ※ 2023年以來,“歐佩克+”頻頻擴大減產規模及延長減產時限,以支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平衡。對于核心產油國來說,減產舉措主要是驅動原油供需關系趨緊以帶動油價上漲,但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最近一次重申減產對于油市的推動作用已十分有限,在市場普遍預期明年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導致原油需求不斷回落的情況下,“歐佩克+”減產效應很快被原油需求下滑預期所抵消,油價并未就此得到提振。近期來看,油價上漲取決于美聯儲下一次議息會議是否帶來新的政策預期,當前油價或將保持一定時間的震蕩運行。一方面市場對經濟增長前景信心不足將繼續對油價施壓,另一方面,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將抑制油價下行空間。

  ※ 2023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形勢整體平穩,LNG資源供應有所增加。儲氣庫庫存高位緩解資源供應壓力,歐洲國家幾乎以滿庫存狀態進入供暖季,美國庫存率同比增加近30個百分點。在高庫存、需求壓減以及地緣政治溢價減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氣價回落明顯。但是,俄羅斯削減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后,市場始終對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存憂,市場平衡仍然不穩定。不久前的巴以沖突給國際油氣市場帶來短期波動,澳大利亞罷工事件帶來LNG供應量不確定性。綜合各方面因素,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國際天然氣市場形勢總體將好于上一個采暖季,歐亞地區再次出現LNG現貨極端高價的可能性不大。

  ※ 2023年,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調整核電政策,加快核電站建設布局,將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美國多家公司向美國核管會提交在運核電機組延壽或二次延壽的申請,日本最老核電機組重啟,法國決定重啟新的核能項目,波蘭、瑞典、挪威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核電發展計劃。全球核電的復興一方面跟能源安全和供應可靠性高度相關;另一方面,核電發展符合碳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趨勢。國際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在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增長方面占主導地位,滿足90%以上的增量電力需求。

COP28:全球氣候行動加速,中國積極貢獻矚目

  11月30日至1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屆締約方會議(COP28)在阿聯酋迪拜舉行。在經歷過史上最熱的夏季后,全球面臨的極端天氣災害以及氣候變化風險更加凸顯。COP28的召開正值推動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時刻,來自198個締約方的談判代表對《巴黎協定》進行了首次“全球盤點”,并最終針對“在最近十年加大氣候行動力度”的決定達成共識。

  12月13日,198個締約方代表通過“全球盤點”達成的《阿聯酋共識》,提出將1.5攝氏度的升溫目標控制在可實現的范圍內。《阿聯酋共識》呼吁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實現遠離化石燃料的過渡,并強調在最關鍵的近十年中加快行動,于2050年前實現與科學相符的凈零排放,鼓勵各締約方提交全經濟范圍的國家自主貢獻。

  《阿聯酋共識》還提出到2030年實現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增加兩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新目標。另外,要加快“逐步減少”煤炭發電的進程,加速研發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技術,以協助難以減排的產業實現目標,并大幅減少甲烷排放。

  除了“全球盤點”之外,為期兩周的會議過程中還達成了多項協議。例如,占全球石油產量超四成的50家能源公司共同簽署《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承諾到2050年實現自身運營凈零排放的目標。以美國為首的20多個國家呼吁,到2050年將核能產能提高到原來的三倍。這些國家在聲明中提出,為了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核電將發揮關鍵作用。這是聯合國氣候大會歷史上,首次就發展核能發布的聯合宣言。

  資金和能力建設是氣候行動的關鍵推動因素。相比以往大會,COP28在氣候適應和融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這顯示出各國的氣候合作不斷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正在加速。截至大會閉幕,共形成多個成果:承諾為綠色氣候基金增資35億美元;為最不發達國家基金和氣候變化特別基金新增認捐超過1.5億美元;世界銀行宣布2024年和2025年每年為氣候相關項目增加90億美元資金支持等。同時,《阿聯酋共識》還請發達國家締約方提供財政捐助,繼續帶頭提供財政資源;并敦促發達國家締約方在有意義的緩解行動和確保執行透明度的背景下,緊急全面實現到2025年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的目標。數據顯示,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適應資金需求估計為每年2150億~3870億美元,到2030年每年需要向清潔能源投資約4.3萬億美元,此后增加到5萬億美元直到2050年。相比萬億元以上的資金缺口,目前資金籌集和氣候融資規模仍難以有效支撐廣大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前,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對氣候大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1月15日,中美雙方發布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支持主席國阿聯酋成功舉辦COP28。陽光之鄉聲明還提及,在COP28期間會同主辦國阿聯酋邀請各國參加“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峰會”等內容。

  阿聯酋主流媒體在COP28上肯定了中國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發展領域取得的成就,稱贊中國對于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貢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前提,中國在大力發展國內可再生能源的同時,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石油市場:“歐佩克+”持續深化減產仍難以提振油價

  11月30日,歐佩克宣布,“歐佩克+”的多個成員國同意額外自愿減產,總減產量達到每日220萬桶,以支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平衡。此外,“歐佩克+”還邀請南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巴西加入該聯盟,2024年1月巴西或將加入“歐佩克+”《合作憲章》。減產措施的期限為2024年1月到3月,明年3月底之后將根據市場的情況逐步恢復。

  2023年以來,“歐佩克+”頻頻擴大減產規模及延長減產時限。在4月初的會議上,“歐佩克+”決定將原油減產政策延長至2024年年底。7月份起,沙特阿拉伯自愿每日減產100萬桶以支撐油價。俄羅斯則在4月決定,在2024年底之前將原油日產量減少50萬桶,8月份將今年年底之前出口量調整至減少30萬桶/日。9月初,沙特宣布將2023年第三季度開始執行的100萬桶/日的自愿額外減產一次性延長3個月,直至2023年第四季度;俄羅斯也決定將9月執行的30萬桶/日的石油出口減量延長至年底。

  自“歐佩克+”2020年5月減產970萬桶/日的額度開始,已將減產持續至今。今年第一輪“歐佩克+”產油國的減產幅度共計165.7萬桶/日,時限均至2024年底;而第二次計劃以沙特和俄羅斯為主,從實際情況來看沙特100萬桶/日的減產能夠落實,俄羅斯的減產實際指的是削減出口量而非產量,因此第二輪“歐佩克+”實際的減產力度約為100萬桶/日左右。在“歐佩克+”積極干預的情況下,原油供應緊張局面延續。歐佩克12月13日稱,由于伊拉克、安哥拉和尼日利亞減產,歐佩克原油產量在11月下降5.7萬桶/日至2784萬桶/日。此外,歐佩克對2024年石油市場的基本面保持謹慎樂觀,同時堅持其2024年石油需求增幅預估。

  對于核心產油國來說,減產舉措主要是驅動原油供需關系趨緊以帶動油價上漲,但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最近一次重申減產對于油市的推動作用已十分有限,在市場普遍預期明年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導致原油需求不斷回落的情況下,“歐佩克+”減產效應很快被原油需求下滑預期所抵消,油價并未就此得以提振。而美聯儲緊隨其后釋放的降息信號,卻輕而易舉地令油價觸底反彈。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聯儲結束了12月議息會議,并宣布再次暫停加息,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仍然維持在5.25%~5.50%的水平。本次會議發表的點陣圖顯示,2024年美聯儲將會降息75個基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雖然仍然強調未來美聯儲將會在貨幣政策方面謹慎行事并不排除繼續加息,但是也表示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已經放緩,降息已經開始進入美聯儲的視野。市場普遍認為鮑威爾的講話釋放了相當程度的放松貨幣政策的前景,當日美股三大指數直線拉升,漲幅均超1%,道瓊斯工業指數創歷史新高。美元指數迅速回落,直接觸發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被動上漲。截至12月15日19時,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徘徊在72.03美元/桶附近,逐步遠離此前一周創下的5月以來最低值67.71美元/桶。近期來看,油價上漲取決于美聯儲下一次議息會議是否帶來新的政策預期,當前油價或將保持一定時間的震蕩運行。一方面市場對經濟增長前景信心不足將繼續給油價帶來壓力,另一方面,近期紅海海域接連發生油輪等船只遭襲事件,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將抑制油價下行空間。

  近日,多艘船只行至紅海水域時,遭到也門胡塞武裝襲擊。分析稱,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以“支持巴勒斯坦”為由對以色列頻繁發動導彈和無人機攻擊,并在紅海連續襲擊“關聯以色列”的船只。紅海通過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又通過曼德海峽連接亞丁灣,以此連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世界最繁忙的航路之一。公開數據顯示,全球12%的貿易運輸都要經過紅海區域。而隨著沖突事態升級,國際航運企業陸續宣布暫停在紅海航行,“杰斯拉”號所有者、德國海運企業赫伯羅特公司12月15日宣布,即日起至18日,暫停所有經過紅海的集裝箱船運輸。丹麥馬士基航運集團當天也宣布,暫停所有經曼德海峽及紅海的集裝箱船運輸。地中海航運公司和法國達飛海運集團16日要求旗下貨輪暫停在紅海航行,避開蘇伊士運河航線。18日,BP宣布,“鑒于紅海航運安全形勢不斷惡化”,該公司決定暫停所有經過紅海的運輸。此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以及挪威和比利時的幾家船運公司當天也宣布旗下船只將避開在紅海和亞丁灣的航線。由于紅海危機不斷升級,航運“大動脈”蘇伊士運河面臨關閉風險,導致油輪不得不選擇繞道運輸,進而增加了運輸成本。這一局勢變化推動國際油價上漲至兩周以來的最高點。截至12月18日收盤,2024年1月WTI漲1.04報72.47美元/桶,漲幅1.46%;2024年2月布倫特原油漲1.40報77.95美元/桶,漲幅1.83%。該事件或將給原油市場帶來巨大影響,若蘇伊士運河運輸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貿易商們將不得不選擇其他的油品渠道,這將導致歐洲原油供應減少,有望推高以布倫特原油為重要標桿的油種價格,從而帶動全球原油市場價格上漲。

天然氣市場:供應相對穩定,歐亞天然氣流向逆轉

  11月以來,國際市場上美國等主要天然氣生產國的天然氣供應相對穩定。美國11月天然氣總產量持續保持高位并不斷小幅上升。同時,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當周,美國天然氣庫存總量為37190億立方英尺,較此前一周減少1170億立方英尺,較去年同期增加2540億立方英尺,同比增幅7.3%,較五年均值高6.7%。

  在主要消費地區,亞洲市場,中日韓各國庫存維持較高水平,區內貿易商已于冬季來臨之前提前布局采暖季現貨資源,進入12月以來,進口商對現貨資源采買興趣偏弱。日本方面,近期日本主要電力公司持有LNG庫存水平雖有下降,但仍高于過去五年平均水平。韓國方面,其接收站庫存水平維持在85%~90%上下,高于去年同期。

  歐洲市場,11月以來,歐洲天然氣存儲量創歷史新高。在經歷了12月初的一場寒潮之后,歐洲儲氣庫庫存依然保持在90%以上。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組織(GI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歐洲儲氣庫庫存水平為90.75%,歐盟接收站庫容占有率為59.6%。預計截至1月初,歐洲天然氣庫存仍可保持在歷史高點附近。隨著歐洲天然氣市場日益全球化,儲氣庫在保障供應方面發揮的作用愈發舉足輕重,不僅進一步穩定了歐洲市場,還穩定了歐洲以外的國際市場,因此進入取暖季后的國際天然氣市場并沒有出現價格的大幅波動。疊加挪威管道氣進口量上漲、LNG進口量保持穩定、以色列Tamar氣田開工復產等因素,目前歐洲天然氣供應甚至已超過市場需求。

  全球氣溫相對溫和,導致亞歐供暖需求持續不振,進而對國際LNG市場價格形成壓力。根據Rystad Energy的分析,受歐亞庫存水平較高的影響,自11月16日以來,2024年1月交付的亞洲現貨LNG價格下跌了3.4%,截至11月21日約為1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相比之下,2023年12月,歐洲的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價格降至14.0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原產于美國的LNG現貨轉向亞洲的套利空間打開,不僅有利于為亞洲冬供提供新的氣源保障,也有利于降低亞洲各國冬供的經濟成本。

  2023年,全球天然氣供應形勢整體平穩,全球LNG資源供應有所增加。隨著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際天然氣供需總體富余。受俄烏沖突影響,2022年俄羅斯減少了80%的對歐天然氣供應,致使歐洲國家加大從其他地區的天然氣進口、建立替代輸送的基礎設施、采取天然氣替代方案,進而帶動全球天然氣進口國爭相確保供應。近期投資前景也得以提振,特別是LNG出口項目。2023年全球計劃新增LNG液化產能1250萬噸/年,且集中在下半年投產,預計供暖季全球LNG需求增量約550萬~600萬噸,市場供需相對寬松。儲氣庫庫存高位緩解資源供應壓力,歐洲國家幾乎以滿庫存狀態進入供暖季,美國庫存率同比增加近30個百分點。在高庫存、需求壓減以及地緣政治溢價減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氣價回落明顯。

  但是,俄羅斯削減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后,市場始終對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存憂,市場平衡仍然不穩定。不久前的巴以沖突給國際油氣市場帶來短期波動,JKM報價達到1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水平。澳大利亞罷工事件帶來LNG供應量不確定性,影響涉及全球約10%的LNG資源供應量、澳大利亞近50%的LNG出口資源,盡管矛盾已經緩解,但后期是否再次罷工仍存不確定性。進入采暖季,歐亞對現貨LNG資源需求均會攀升,可能會引起現貨價格季節性上漲,但受宏觀經濟總體不景氣及暖冬預期影響,氣價漲幅有限。由于烏克蘭危機對能源市場的影響已充分顯現,巴以沖突演變為中東與西方陣營全面對抗的可能性較低,且歐亞天然氣庫存均處于高位運行,從各方面因素綜合來看,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國際天然氣市場形勢總體將好于上一個采暖季,歐亞地區再次出現LNG現貨極端高價的可能性不大。

核電市場:發展前景進一步改善

  1129日,瑞典議會通過一項能源法案,旨在促進該國電力和能源安全,并為最初批準的10臺核電機組之外新建更多機組鋪平了道路。議會在發布的聲明中稱,同意瑞典政府有關“核電將繼續在瑞典能源結構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結論,增加新建是為“滿足預期的電力需求增長以及逐步廢除化石燃料發電的需要”。新法案還將允許在現有核電廠址之外建設新的機組。政府預測,瑞典到2045年的電力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約3000億千瓦時。就在數日前,政府剛剛發布核電發展路圖,目標是2035年前建成2臺大型核電機組,2045年前建成相當于10臺大型機組的裝機容量,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模塊化小堆機組。瑞典能源結構中大約98%的電力來源于核電、風電和水電,其中約29.8%的電力由核電保障。目前瑞典國內正在運行的3座核電站共包括6個核反應堆。Forsmark核電站和Oskarshamn核電站使用的分別是瑞典ASEA公司的研制的ASEA-IIIASEA-IV型沸水堆,Ringhals核電站則使用WH3型壓水堆。其余的核反應堆則處于關停或建設中斷狀態。除了瑞典政府和議會的態度外,近年來瑞典民眾對于發展核電的態度也由此前的反對逐漸向更加務實的方向轉變。瑞典民眾發現,依靠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彌補退役核電留下的需求缺口的做法并不穩健,依靠核能可以為瑞典提供最大程度的能源獨立性,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后能源獨立性愈發成為“一顆分量很重的砝碼”。此次通過的能源法案意味著瑞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核淘汰政策正式宣告終結,該國政府與民間正轉向以更加務實的思路去考量發展核電對于瑞典未來的意義。

  日前美國多家公司向美國核管會提交在運核電機組延壽或二次延壽的申請。其中,117日,美國太平洋燃氣電力公司(PG&E)宣布,已提交Diablo Canyon核電廠20年延壽申請。該核電廠有兩臺機組在運,總裝機容量2240MWe。去年9月,加州州長簽署法案,要求PG&E將兩臺機組延壽5年,以支持該州能源轉型。118日,美國Xcel能源公司公開信息稱,已提交告知函,將為Prairie Island核電廠兩臺機組申請二次延壽。該核電廠初始運行許可證有效期為40年,2011年已獲得首次20年期延壽許可證,兩臺機組獲準延壽運行至2033年和2034年。118日,美國印第安納密歇根電力公司(IMP)公開信息稱,擬于2027年提交Donald Cook核電廠兩臺機組二次延壽申請。庫克12號機組單機容量分別為1131MWe1231MWe,于1974年和1977年投運,并在2005年獲準首次延壽20年。二次延壽后,兩機組可分別運行至2054年和2057年。美國多數在運核電機組已獲準首次延壽,少數機組完成二次延壽申請流程,有更多的機組計劃申請二次延壽。

  2023年,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調整核電政策,加快核電站建設布局,將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在國際市場上,美國7年來的首座新核電機組并網發電,日本最老核電機組重啟,法國決定重啟新的核能項目,波蘭、瑞典、挪威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核電發展計劃。全球核電的復興一方面跟能源安全和供應可靠性高度相關;另一方面,核電發展符合碳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趨勢。與此同時,來自核電需求端的穩定增長給鈾價提供了利好。鈾礦供應端不確定性在2023年繼續被放大。繼去年俄烏沖突和哈薩克斯坦騷亂沖擊了哈、俄、烏對美歐的鈾供應之后,今年哈薩克斯坦的不穩定以及尼日爾的動亂繼續沖擊供應鏈,價獲得供應端的持續支持。

  國際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在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增長方面占主導地位,滿足90%以上的增量電力需求。20232025年,全球核能發電量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近4%,遠高于疫情前5年的2%。也就是說,到2025年,核能發電量每年將增加約1000億千瓦時,約占目前美國核電發電量的八分之一。到2025年,全球核能發電增量的一半以上將主要來自四個國家: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中國在絕對增量方面領先,印度則是增速最快的國家。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