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1-09 10:22
岳昊
冀北清潔能源基地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一。當前,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呈現“雙70%”(北京70%的用電通過冀北域內電網網架和跨省輸電通道輸入、新能源裝機占統調電源裝機比重超過70%)的特征,正逐步實現新能源從裝機主體到電量主體的跨越發展。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開發、高比例并網,冀北清潔能源基地“雙高”電力系統顯出雛形,保供應和促消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題定位為高質量躍升發展,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為關鍵特征。未來一段時間,開發大基地、融入大電網、依托大市場、培育大產業,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為導向,是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實現高質量躍升發展的必由之路。
強網架 提外送
支撐清潔能源基地大規模開發
發揮“京津冀北一張網”優勢,加快推進大規模外送通道建設,依托特高壓工程,讓清潔能源融入大電網,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消納。
一是補強電網網架。以京津冀北1000千伏特高壓大環網為支撐,以500千伏電網為骨干網架進一步拓展延伸,網間聯絡更加緊密,整體結構日趨完善,清潔能源送出能力和供電能力顯著提高。
二是提升外送能力。“十四五”規劃建設大同—懷來—天津北特高壓、張北—勝利等特高壓工程,以及壩上、承德北等500千伏新能源送出工程,適時研究規劃張家口新能源外送第二通道,形成多層級、多通道、多落點交直流電網深度融合的清潔能源外送格局,滿足“十四五”末超過8000萬千瓦新能源送出需求。
促協同 聚合力
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利用
促進源網協調、多能互補、政企聯動、規劃協同,凝聚各方合力,系統解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利用難題。
一是促進源網荷儲協同。加強源網荷儲統一規劃,實現新能源和配套電網、調節電源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推廣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實現源網友好。推動儲能規模化應用,以抽水蓄能開發建設為重要節點,推動抽水蓄能工程同風電光伏互促互進、融合發展。按照最大負荷5%建立可調節負荷資源庫,引導制氫、大數據等產業向張家口和承德地區布局。
二是促進電力與熱力、算力協同。發揮張家口“東數西算”“西電東送”兩大樞紐節點作用,以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多能互補為支撐,著力推進電力、熱力、算力、制氫等互補互濟深度耦合,先行示范園區實現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形成電力與熱力、算力協同互動的典型示范經驗,逐步推廣至地區級。
三是加強電網規劃協同和政企協同。完善京津冀電網協同規劃機制,建立新能源消納協同體系,統籌新能源消納需求,研究建立適合京津冀協同模式的消納指標、責任分解、協同合作等相關機制。堅持“量率一體”,以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和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為目標,推動新能源科學布局、有序發展。
重創新 做示范
助力可再生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打造冀北清潔能源基地新型電力系統全域綜合示范區,持續在大規模新能源交流匯集與組網、新型柔性直流輸電、新能源柔性低頻交流輸電等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推動核心技術實現系統性突破,帶動關鍵產業實現跨越式升級,引領新能源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廣“新能源+儲能+調相機”模式,提升送端新能源系統穩定運行水平、送出能力與支撐能力,確保輸電通道滿送、具備一定頂峰能力。通過在張北特高壓匯集新能源配置“調相機+儲能”,提升張雄特高壓新能源送出能力。
二是攻關構網型新能源技術,謀劃新一代構網型源網荷儲示范電站,實現新能源場站對電網頻率和電壓的主動支撐,為未來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規劃、運行與控制提供技術儲備和實證經驗。
三是打造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2.0版。從設備、場站、集群、系統等層面,推進原創技術攻關,實現源網荷儲協同發力整體優化,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融大網 擴市場
促進可再生能源在京津冀市場化配置
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京津冀能源低碳轉型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多種能源協同發展的市場機制,穩步推進綠電交易,推動冀北清潔能源在京津冀、華北地區更大范圍消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健全統一的電力市場體系。構建以京津冀電力資源一體化配置為目標的電力一體化市場體系,完善跨省送電計劃與電力市場相結合的清潔能源輸送消納協同機制,擴大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外送消納范圍。探索綠電、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等指標在京津冀區域內市場化交易。
二是構建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市場體制機制。充分吸納冬奧新能源交易機制經驗,豐富完善綠電交易品種、積極開展綠色電力試點交易,構建全面放開的新能源交易市場機制。統籌市場交易與保障收購銜接機制,鞏固完善“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的“四方協作”綠電中長期市場機制,探索開展綠色電力長期購電協議模式,建立長期穩定的綠色電力生產消費市場體系。(作者單位: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