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9-05 09:4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麗靜
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格局動蕩、氣候風險不斷升高的當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歐洲根據其面臨的能源和地緣安全新形勢,不斷調整能源安全政策,采取傾向于保障供應安全和穩定價格的政策。
歐洲能源安全政策調整不僅對其自身的能源供應局面產生影響,還將給全球能源格局、綠色發展等帶來影響,為我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供了啟示。我國宜充分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國情和發展目標不斷完善能源發展戰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統籌好能源轉型和安全
在極端天氣、能源短缺、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部分歐洲國家重啟煤電、核電,脫碳進程減速,這也暴露出轉型過程中能源系統韌性不足的短板,對我國能源轉型節奏具有啟示意義。
面對變化的、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國必須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煤電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方面還將發揮基礎和兜底作用,在一定時期內煤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基礎性地位仍將保持。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而不能未立先破,陷入能源安全的被動局面。今后,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能源需求總量還將持續增長。在“雙碳”目標的約束下,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統籌好非化石能源特別是新能源與化石能源之間的互補和優化組合。
完善能源儲備與應急響應體系建設
綜合歐洲各國能源政策動態和地緣局勢走向不難看出,如今國際能源市場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未來難測。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要把能源儲備體系建設擺到與勘探開發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健全能源供應保障和儲備應急體系。統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供應安全保障,提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各種極端情況的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優化能源儲備設施布局,完善煤電油氣供應保障協調機制。建立能源供需預警及保供應急體系,健全完善能源監測預測機制,提升形勢預研預判能力,提高快速響應和能源供應快速恢復能力,化解區域性、時段性供需矛盾。加快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提升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加強電力和油氣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增強區域間協調互濟能力。建立健全煤炭儲備體系,加大油氣增儲上產力度,重點推進地下儲氣庫、LNG接收站等儲氣設施建設,提升能源供應能力彈性。
大力推進節能和提升能效
節能和提高能效是維護發展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深度調整。為應對能源危機,歐洲多國普遍采取更嚴格的節能措施,增強能源獲取的可靠性、可負擔性。我國仍處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能源消費總量還將持續剛性增長。同時也要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能耗強度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倍,仍然存在很大的節能潛力。特別是,“雙碳”目標對節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必須著力提高能效,充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牢牢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
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從發展規劃、投資的審查審批等方面嚴把增量項目關口,深挖存量項目節能潛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改造。支持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對標能效先進水平,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持續推動老舊供熱管網等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加快制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和產品。
構建全國統一能源市場體系
歐洲國家正在積極推動能源市場競爭、提高市場透明度,以提升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從歐洲經驗看,構建合理、高效的能源市場體系是加快能源轉型進程、保障能源供應的重要措施。未來,隨著體制機制壁壘破除及市場機制完善,構建公平開放、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體系勢在必行。
電力市場機制建設是能源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應加快構建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機制,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完善發電容量補償機制,保障火電、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性資源和安全保供電源的建設運行成本合理回收。在電力市場機制建設的進程中,還應重點加大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力度,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修訂完善有關市場交易細則,推動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品種市場化,以市場競爭方式降低系統整體調節成本。另一方面,應高度重視需求側響應市場化激勵機制的完善,充分發揮電價引導作用,優化調整分時電價的時段、價差和實施范圍,將需求側響應費用向不參與響應的用戶疏導。同時,深入挖掘彈性負荷、用戶側儲能、虛擬電廠、電動汽車等靈活調節資源,替代發電側深度調峰等傳統調節手段,有效降低調節成本。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