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能源革命

中能專訪丨林衛斌:尋求能源轉型最優解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5-25 11:24

尋求能源轉型最優解

——訪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

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余璇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如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深入闡述。其中“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新時代我國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南,擘畫出我國能源體系發展新的藍圖。

  新形勢,新要求,我國能源體系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仍需加速轉型。如今,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應具備哪些特征?新型電力系統將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怎樣的支撐?如何處理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展之間的關系?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

  中能傳媒:新發展階段,我國能源安全呈現哪些新特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應特別關注什么?

  林衛斌:之前我們談我國能源安全,重點關注油氣安全問題,因為我國70%以上的原油、40%以上的天然氣依賴進口。近年來,隨著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電力供應安全問題日益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能源安全問題。因為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特征,受到風速、光照等氣象條件的深度影響。

  例如,2021年夏季用電高峰期,東北電網3500萬千瓦風電裝機一度總出力只有3.4萬千瓦。2022年夏季,福建電網最大負荷日早高峰時段風電出力僅1.3萬千瓦,不足裝機容量的1%。此外,水電等常規電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在高溫干旱、寒潮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出力也無法得到保障,2022年夏季四川缺電為電力供應安全保障敲響了警鐘。

  隨著不穩定性電源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使得極端天氣頻發,電力供應安全問題將日趨突出。

  因此,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特別注重靈活性和韌性問題。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是推動能源革命、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但也必須認識到,新能源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等特征,新能源發展不能“單兵冒進”,否則會危及能源供應安全。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電源建設必然要求配套相應規模的靈活性電源備用容量建設,否則,當風電、太陽能發電因風光資源約束無法提供出力時,電力供需平衡就可能會出現問題。2020年夏季,美國加州分區輪流停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大跨步開展能源轉型的同時,沒有實現正確的能源組合。

  一方面,新能源發展要與傳統能源優化組合。正如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p>

  另一方面,新能源發展要與能源系統變革協同推進。從供電安全角度看,為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配套充足的靈活性電源備用機組建設不可或缺。可以預見的是,開放互聯、多源協同、多能互補、能源與信息深度耦合的能源互聯網將是未來能源電力系統的主要形態特征。

  中能傳媒:目前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績?仍存在哪些制約能源綠色發展轉型的問題?您有何建議?

  林衛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風電、光伏發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提升了能源供應能力,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占比持續提高,優化了能源結構,新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基本進入了平價無補貼發展階段。

  一是新能源發電規模穩居世界首位,能源供應能力得以提升。從發電裝機容量看,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從2012年底的7252萬千瓦增加到2022年底的7.6億千瓦。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

  二是新能源占比持續提高,能源結構得以優化。隨著新能源發展規模的持續擴大,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也穩步提升,是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的主力軍之一。從發電量電源結構看,2012年全國新能源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2.8%;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到1.1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8%,接近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

  三是新能源發電成本大幅降低,平價上網得以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風電和光伏發電造價成本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的《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1年,陸上風電單位千瓦造價平穩下降,集中式平原、山區地形風電項目造價成本分別為5800元/千瓦和7200元/千瓦,風電平均單位千瓦造價成本較2012年下降20%左右。地面光伏電站平均造價約4150元/千瓦,分布式光伏約3740元/千瓦,光伏發電平均單位千瓦造價成本僅為2012年的30%左右。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公布的數據,2012~2020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分別下降了50%和70%左右。

  在看到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同時,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理順。

  首先,應協同推進“電—碳—綠證”交易市場建設,保障電源結構動態調整中的資源配置效率。一是要加快建設電力交易現貨市場,保障各種電力資源的動態優化配置。二是要加快建設跨省區電力市場建設,促進綠色低碳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要協同推進“電—碳—綠證”交易市場建設,使新能源除了在電力市場獲取電量收益外,也可通過碳交易市場、強制性的新能源配額及綠證交易市場實現其零碳價值,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次,應建立健全發電容量補償機制,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平衡安全。為有效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所需要的備用容量、防止出現重大電力供應事故,需要建立健全發電容量補償機制。建議短期內探索建立容量補貼機制,解決近期電力供給容量保障及擱淺成本問題。長期內探索建立發電容量市場機制,使各種靈活性電源可以通過容量市場獲得合理回報,以保障發電容量供應安全。

  最后,要完善電力需求側管理制度,充分挖掘需求響應資源。

  中能傳媒:結合“雙碳”目標愿景,應如何破解能源行業“綠色—安全—經濟”不可能三角的難題?

  林衛斌:“綠色—安全—經濟”不可能三角的提法并不是特別準確。應該說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在安全性、清潔性和經濟性三重目標中尋求最優解。當然,不同目標之間具有沖突性,比如:為了提高用能的清潔性而開發利用能量密度較低且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風能和太陽能,就可能或者至少在一定時期內推高用能成本,從而降低用能的經濟性;為了提高能源供應保障的安全性而建設大量的備用生產能力或儲備大量的能源,也會降低用能的經濟性。當然,國家能源治理就是要在多重目標中把握動態平衡,尋找最優解。

  一是要避免新能源“單兵冒進”。未來風電、太陽能發電機組更大規模、增速更快的建設是必然趨勢,但是如果不配套建設相應規模的可調節資源,風電、太陽能發電比重高的地區在風光出力不足的用電高峰時段就很有可能出現電力供需缺口。因此,在大規模開發利用新能源的同時,要多措并舉提升系統的靈活性。

  二是要避免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比翼齊飛”。從長遠角度看,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比翼齊飛”式的能源轉型之路顯然是行不通的。大規模擴大火電裝機規模以提供備用容量,無疑會增加“冗余”,大幅提高系統成本并最終體現為用電成本。而且,繼續擴大高碳基礎設施和產能規模并不符合能源轉型的方向,容易形成鎖定效應。

  三是新能源發展要與能源系統變革“雙輪驅動”。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各種儲能技術的部署和運用,有效減少新能源出力波動及不確定性;需求側響應機制的建立,源網荷儲友好互動;微電網項目和智能配電網的建設,電力供需實現自平衡;柔性和靈活可調度資源的充分發掘;能源互聯網建設,各個環節將全面智能化、數字化、互聯網化。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