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5-22 14:02
煤電“三改聯動”是我國煤電行業踐行“雙碳”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傳統火力發電向新型智慧火力發電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煤電行業既要發揮兜底保障作用,又要不斷提升清潔高效發展水平,“三改聯動”是關鍵一步。
煤電靈活性改造持續推進
我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煤電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承擔保障能源電力安全的重要作用。目前,煤電以占比不到五成的裝機,生產了約六成的電量,支撐了超七成的高峰負荷需求。
煤電行業是我國電力領域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點行業。近年來,國家頻繁對相關工作進行部署。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改造2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萬~4000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2022年3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出臺,就“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提出“到2025年,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左右”。
與此同時,多地也將煤電靈活性改造納入重點工作,并制定了實施計劃表。
202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煤電節能降耗及靈活性改造行動計劃(2021~2023年)》發布,提出到2023年,力爭燃煤發電機組完成靈活性改造2000萬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400萬~500萬千瓦。
2022年5月,《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發布,提出加快推動30萬千瓦級和部分60萬千瓦級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同月,《天津市“十四五”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發布,要求有序推動自備燃煤機組改燃關停,推進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
此前,《貴州省煤電機組改造升級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有序推進靈活性改造。深挖煤電機組調節潛力,提升系統調節運行效率。煤電企業應根據機組自身特點及在電網系統調峰中的地位與作用,制定靈活性改造技術方案,實現煤電機組具備在30%~100%負荷區間線性調節和快速響應能力。
新疆煤電機組規模大,電力系統調節能力要求高,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需求迫切、意義重大。在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前提下,新疆大力推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消息,2022年,新疆共完成靈活性改造機組22臺1020萬千瓦。
得益于全國上下聯動的共同發力,截至2022年底,煤電靈活性改造規模超過2.5億千瓦,有效提高了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也更好地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發展。
算好“經濟賬”增添新動力
對企業來說,煤電“三改聯動”面臨的“攔路虎”是改造資金壓力和缺乏有效回報機制,如何算好成本和收益這筆“經濟賬”是重中之重。
業內專家表示,煤電改造的成本主要來自改造投資以及靈活性運行帶來的相應損失。由于不同機組的具體條件千差萬別,改造范圍也不完全相同,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投資差異較大,一般每千瓦投資在幾十元到幾百元。另外,靈活性改造后,煤電機組在低負荷運行時度電煤耗上升,隨即燃料成本相應增加。與此同時,發電量下降,發電收益有所減少。此外,還會帶來機組性能的不穩定等問題。
再看收益方面,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能夠降低機組運行的燃料成本,供熱改造可以獲得熱力供應收益,部分地區對開展靈活性改造的機組給予輔助服務獎勵,上述收益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改造投入。
以安徽一家進行靈活性改造的電廠為例:改造后機組的最小穩定出力由原來的40%額定負荷降低至30%,2021年獲得收益245.6萬元。但降低額定負荷后,合計增加供電煤耗23.9克/千瓦時,當年增加燃煤成本約70萬元;不僅如此,改造后由于設備增加,據測算每年會增加約269萬元的維護、折舊等費用。
近年來,煤炭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不少煤電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的持續提升,煤電年利用小時數還會下降,收入還會減少。所以,如何進一步釋放煤炭優質產能,抓好煤炭保供穩價工作,推進構建科學合理的電價、煤價形成機制,扭轉發電企業大面積虧損局面,從而提升煤電企業“三改聯動”的積極性是下一步的關鍵點。
“為更好地實現‘三改聯動’,需不斷完善煤電升級改造的產業政策、市場機制和配套措施,在財政、金融、價格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健全市場化交易,加快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引導節能減排指標好的煤電機組多簽訂市場化合同、多發電,支持靈活性改造和新能源配額的關聯程度,加大靈活性改造的補貼收益,使參與靈活性改造的調峰機組獲得相應收益,實現技改投入與產出的基本平衡。同時,國家可設立煤電機組升級改造專項資金,對‘三改聯動’給予專項資金支持;金融機構可對煤電行業清潔高效升級改造實行積極的信貸政策,加大對‘三改聯動’的專項貸款支持,緩解煤電企業資金壓力?!毕嚓P專家表示。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十四五”時期煤電“三改聯動”的目標測算,可帶動有效投資約1000億元,節約煤炭消費5000萬噸以上,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5000萬千瓦以上。
除了需要解決資金方面的困難外,還應加強研發新裝備、新技術。當前部分改造技術尤其是靈活性改造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部分機組難以確定經濟適用的改造方案,且安全運行面臨風險,應統籌考慮技術的可行性、經濟性和運行安全性。
相信,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煤電企業改造的決心與動力會越來越足,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中找到平衡,更好地保障能源電力供應安全。(張正)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