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5-24 16:35
破解零碳產業園建設規范和成果評價難題
——從內蒙古打造地方標準體系看零碳園區落地實踐
李東海
“雙碳”戰略目標下,零碳園區、近零碳產業園等概念紛紛被提出,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參與熱情高漲。但如何建設零碳園區,一段時期內缺乏一套可執行的標準體系。
5月22日,筆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為扎實推進零碳產業園落地,形成可執行、可參照、可復制的規范標準,內蒙古近期發布了《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地方標準,在已發布的《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地方標準、《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地方標準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零碳產業園完整的地方標準體系。
地方版零碳產業園標準填補空白
零碳工業園區,一般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技術、交易等方式抵消,實現零碳排放的園區。
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內蒙古具有豐富的風光資源,其中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21%,“風光”無限,潛力無窮,是建設零碳產業園的優勢地區。
2022年4月,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正式建成投產。該園區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零碳數字操作系統和綠色新工業集群三大支柱,規劃到2025年助力當地實現3000億元綠色新工業產值,創造10萬個綠色高科技崗位,每年實現1億噸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
隨后,鄂爾多斯市棋盤井工業園區零碳無塵智慧物流園、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零碳園區、通遼市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從自治區到市、縣,內蒙古大膽開展零碳實踐,涌現出多個零碳概念園區。
基于零碳園區的建設實踐,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零碳產業園地方標準體系,從規劃布局、統計核算、減排路徑、評估改進、信息披露等方面為零碳產業園的建設提供統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導。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費毅表示:“零碳產業園系列地方標準結合了政企研的強大力量,參考了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的實踐經驗,從零碳產業園的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形成零碳產業園建設的系統地方標準,對于促進內蒙古能源和工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負責該系列標準起草工作組表示,內蒙古發布的這套零碳產業園系列地方標準體系,是目前第一套由地方政府發布的零碳產業園系列地方標準體系,填補了國內在零碳園區建設、綠色電力評價領域的標準空白。
為綠色工業體系建設提供樣本
零碳產業園被業界稱為“綠色新工業體系”的搖籃和載體。但現實中,由于工業園區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追蹤等相應的標準規范尚未全國統一,多家零碳園區都只是得到第三方機構的認可,部分零碳園區空有名頭,效果參差。
內蒙古鄂爾多斯作為零碳產業園先行先試區,積累了豐富經驗。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已入選COP27《2022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集》,并作為唯一中國案例被寫進世界經濟論壇《產業集群向凈零排放轉型》報告,為推動產業集群零碳轉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經濟運行局副局長強華表示:“零碳產業園系列地方標準體系鼓勵電力用戶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在此基礎上還支持企業通過電力交易市場進行綠色電力交易,促進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納,這將是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由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并歸口,該規范解決了零碳產業園建設成果如何評價的難題,為碳排放的核算評價這一核心問題開創性地提供了標準化程序和方法。
《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對零碳園區的建設提出了整體的方向性指導,包括建設原則、園區主要系統構成、建設中的重點工作、運維管理等內容,是零碳產業園標準體系的支撐基礎。例如,對于低碳、零碳能源系統,該標準提出要優化用能結構,提升在用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水平,零碳園區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應不低于園區總體使用能源的80%,以綠色直供的方式作為電力消費的首選途徑,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綠色制造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央對各地區、特別是高碳排地區提出的嚴格要求。依托零碳產業園,內蒙古可以完成可再生能源就地生產與消納,吸引企業落地,形成產業聚合生態,推動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基于零碳產業園建設的實踐,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零碳產業園的地方標準,將加速零碳產業園落地,助力內蒙古綠色可持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