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5-23 14:30
專業化整合密集落地
2023年新年伊始,新能源發電領域兩項央企重大專業化整合項目相繼落地,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1月6日,中國華能、中海油、中建材、中鋁等14家央企集中簽約,旨在依托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對22個新能源項目實施集約化管理,在系統建設、智能監測、集控運行、維護檢修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于2021年建成投運,是自主可控軟硬件系統的千萬點秒級新能源智慧運維平臺,涵蓋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儲能四大板塊,在新能源運維領域具有專業化優勢。
1月10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行國家電網與國家電投生物質發電項目管理權交接儀式。至此,國家電網所屬國能生物公司正式劃轉國家電投。國能生物成立于2005年,隸屬國家電網全資子公司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電網的三級子企業,裝機容量達113.6萬千瓦,資產總額達158.6億元,年利用農林剩余物約1000萬噸,是我國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龍頭企業。
早在2022年7月召開的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上,新能源就被明確為開展央企之間資源專業化整合的重點領域。
結合央企總體專業化整合情況看,新能源領域國企專業化整合的總體思路與其他領域基本類似,核心就是圍繞“突出實業、聚焦主業、做精一業”的目標,促進優質資源不斷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簡單去理解,對于發電業務并非其核心主業的國有企業,就是將新能源業務剝離或以其他方式“退出”,從而使資源和精力更聚焦于發展主業;而對于以發電業務為主業的國有企業,則是吸收、整合并做優做強新能源發電業務。
專業化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受美西方對我國遏制打壓不斷升級、“逆全球化”不斷加劇、新冠疫情沖擊等外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科技“卡脖子”等問題較為突出,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迫切性顯著增強。
這一大環境下,中央高度重視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問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將國有經濟布局優化作為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近期,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深入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2023年國資央企的重點任務之一。
基于當前的政策環境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新能源領域的專業化整合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可從三方面理解。
首先,微觀層面重塑國有企業的業務布局。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基本都是業務多元化。近年來,由于“新能源熱”,約半數央企進入到新能源領域,且多數并不是傳統的以發電業務為主責主業的央企,既浪費了資源,又偏離了主業。由于資源稀缺,國有企業之間形成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格局非常有必要,其前提就是讓各個央企回歸到其主責主業范疇,新能源領域的專業化整合在單個國企層面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其次,促進新能源發電領域的資源優化配置。央企“潮涌式”進入新能源發電領域,促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小、散、弱”等問題也必然存在,帶來低水平發展、低效競爭問題。按照一般市場的邏輯,市場競爭將使得生產資源逐步向優勢企業聚集,但這在央企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現實障礙。央企之間的專業化整合,實質上是遵循了市場競爭的邏輯,促進了新能源發電業務資源在產業內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既促進了生產資源獲得更高效的利用,又實現了優勢企業的做優做強做大。
再次,培育“產業鏈鏈長”,帶動新能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底,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7.6億千瓦,居世界首位,我國完全擁有依托巨大市場規模來締造一個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鏈的潛力。新能源發電處于產業鏈的運用終端,通過專業化整合,讓傳統的大型發電央企成長為新能源產業鏈“鏈長”,進而帶動新能源裝備等產業鏈各環節不斷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此外,新能源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事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和“雙碳”目標實現,也事關我國在新能源產業乃至整個能源電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而,專業化整合在整個社會層面具有重大戰略價值。
專業化整合需注意的問題
毋庸置疑,新能源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意義重大。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專業化整合并非“一整就靈”,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條主線上,仍有些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
首先,需要考慮市場集中度問題。競爭是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重要機制,無序競爭、過度競爭會造成資源浪費,競爭不足不充分也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構造有效競爭、合理競爭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考慮到省級電力市場運行需要,在保持合理市場集中度時應以省為基本單元予以充分考慮。
其次,需要強化不同環節之間的產業協同性。專業化整合促使發電、電網等不同環節的國有企業更加聚焦主責主業,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下技術演進、系統運行等需要不同環節之間增強協同性。未來,在不同環節尤其是競爭和監管環節之間業務邊界清晰的情況下,如何強化產業協同性將具有一定挑戰性,需要持續深化探索。
再次,需要加強央企個體層面的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當大量優質國有業務資源聚集在少數優質主業央企手中時,從靜態角度看,專業化整合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效果。但動態看,未來主業央企能否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格外重要,畢竟現實的市場競爭中存在大量“后來居上”的鮮活案例。因此,“期望要轉化為動力和能力”,這便是對主業央企的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者: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廖建輝)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