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調查丨解密“垃圾”的綠色重生——探訪深圳龍崗能源生態園

來源:《中國能源觀察》 時間:2024-09-05 17:46

解密“垃圾”的綠色重生

——探訪深圳龍崗能源生態園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王睿佳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樣一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生態園居然是垃圾發電廠。

  盛夏,北回歸線以南,亞熱帶季風中的水分濕潤了焦烤的空氣,使深圳的氣候熱而不燥。雨后清晨,記者驅車穿越龍崗坪地的蜿蜒道路,從長深高速出口緩緩駛出。頃然,一座形似客家圍屋的紅色大型建筑園區映入眼簾。這里,就是此行探秘的“網紅打卡地”——龍崗能源生態園。

圖片

  能“聞”的煙氣 變“鄰避”為睦鄰共生

  “您在這里居住了幾年?當時得知這里要建垃圾焚燒發電廠,您和鄰居們擔憂嗎?”

  “住了5年多,起初擔憂肯定是有的,怕以后這里會成為垃圾填埋廠。雖然工作人員向我們反復解釋,但當時沒有好的案例,只看到不好的案例,大家真的是如臨大敵。”面對記者的提問,園區監督員邱志輝記憶猶新。

  “煙氣排放是否達標?超標能否及時發現?”記者帶著這些困擾居民的問題,在龍崗能源生態園生產安全總監蕭苑兵的帶領下,走進這片神秘的園區。

  “園區配備煙氣排放指標實時監測系統,該數據與生態環境部污染源監控中心同步,環保指標一目了然。而社區監督員們,更是24小時在線,用他們的鼻子和眼睛,守護著這片藍天。”跟隨蕭苑兵,記者步入廠區內的狹長連廊,透過連廊兩側的落地玻璃窗,一套先進的垃圾處理設備一覽無余。

  龍崗能源生態園為了充分贏得周邊居民的理解支持,打破“鄰避效應”,積極邀請周邊居民參與監督,從進廠垃圾量到設備運行工況,從環保指標到居民意見收集,每一個環節都向居民敞開大門。

  正如作為居民代表的邱志輝所言:“我每天都來園區‘上班’,煙氣雖然是無形的,但我們的監督卻是有力的。”

  深圳在垃圾處理上的努力,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龍崗能源生態園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煙氣排放標準更是優于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嚴格執行深圳標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蕭苑兵介紹道。這套高標準嚴要求的技術工藝,不僅贏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更成為行業內的典范。

  如今,再看這座融合了“體育館活力”與“郊野公園寧靜”的垃圾焚燒電廠,已成為集生產辦公、科普教育、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綠色旅游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區。

  敢為人先,一直是深植于深圳這座改革之城的動力源泉。

  記者了解到,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能環保”)通過在南山、鹽田、寶安、龍崗等地建設四座現代化能源生態園,助力深圳實現了生活垃圾分類后的全量焚燒處理,有效破解了垃圾處理設施常遭遇的“鄰避效應”難題,徹底擺脫了“垃圾圍城”,實現了睦鄰共生,為超大型城市垃圾治理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2021年7月,能源生態園這一創新模式獲得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高度認可,作為深圳47條重要改革經驗之一向全國推廣。

  “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和教育、醫療一樣,都是民生關注的重點問題。深圳市的垃圾焚燒走過了一條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我國的第一條垃圾焚燒線在深圳,1985年引進的日本三菱公司的焚燒線,每天只有300噸,而如今龍崗能源生態園每天處理能力已達5000噸,日處理能力遙遙領先。煙氣排放指標也高于歐盟標準,處于領先地位。”對于龍崗能源生態園的垃圾發電實踐,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黨委委員、環境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徐期勇認為,“能源生態園把垃圾焚燒的‘鄰避’效應變‘鄰利’效應,并和周邊居民和諧相處,周邊居民得到了實惠,是城市環衛工程的一個典范。”

圖片

煙氣反應塔。

  

  “新質”賦能 吞廢吐金

  “現在大家對園區還有顧慮嗎?”

  “周邊的居民現在不僅打消了顧慮,還嘗到了‘甜頭’。”邱志輝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甜頭”從何而來?

  利用科技創新與自然深度融合,龍崗能源生態園生動詮釋了以新質生產力高效賦能行業發展的實踐。在這里,垃圾經過高科技手段實現了無害化處理,同時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占地面積54.2萬平方米的龍崗能源生態園自2019年12月建成投產以來,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166萬噸,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深能環保總經理焦顯峰一路參與見證了園區的成長歷程,“當前項目已經推廣到全國30多個城市,每天發電量1600萬千瓦時,相當于600萬城市居民一天的用電量。”

  隨著“雙碳”目標和垃圾分類的深入推進,“變廢為電”已然開啟飛速發展模式。

  據了解,深圳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約3萬噸,但通過精細的垃圾分類與高效的資源回收體系,約2萬噸的其他生活垃圾被送往末端處理設施,實現了全量焚燒發電的華麗轉身,極大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龍崗能源生態園每日肩負起深圳近四分之一生活垃圾的“消化”重任,并在此過程中“吐出”驚人的能源,足以滿足坪地街道60%的工業與居民用電需求,展現了綠色能源的強大潛力。

  “園區如何做到沒有一點兒垃圾異味?”

  “垃圾首先通過專用車輛封閉運輸至園區,經過嚴格的稱重與計量后,進入卸料大廳將垃圾卸到垃圾池內,垃圾在垃圾池內進行5—7天的發酵預處理,以達到更好的燃燒效果。”蕭苑兵介紹,從卸料至垃圾池整個過程中,采用微負壓控制臭氣外泄,徹底解決了傳統垃圾處理中的異味問題。根據生態環境部有關數據,龍崗能源生態園在504家垃圾焚燒企業參與的“2020年煙氣減排控制能力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第一。

  “在焚燒爐內,生活垃圾歷經干燥、燃燒、燃燼三大階段,無須額外燃料即可實現高效燃燒,煙氣溫度高達1050攝氏度,遠超環保標準,爐渣熱灼減率低至3%以下。”透過玻璃窗,記者看到巨型垃圾吊正抓起滿滿的垃圾投入焚燒爐。垃圾燃燒產生的熱能通過余熱爐產生高溫過熱蒸汽,高溫過熱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清潔電能直接并入電網,照亮萬家燈火。

  如此龐雜的工藝流程是如何操控的?

  穿過透明連廊,記者來到園區的“大腦”——“深能環保之核”。在這里,巨幅顯示屏做墻,蔚藍色地空做底,被“數字巨幕”環繞的未來科技感十足。深能環保楊博告訴記者,“生態園依托科技創新,自主研發出WIS系統,實現了建設、運營、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一致化。”通過數字化轉型,園區的垃圾處理真正做到了提質增效。

  據悉,生態園至今已累計處理生活垃圾約1000萬噸,相當于節省了1700萬立方米的填埋空間,累計發電50多億千瓦時,減少燃煤排放二氧化碳240多萬噸,為深圳全市落實“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值得一提的是,焚燒后產生的爐渣被轉化為環保磚材等資源,實現了100%的資源化利用,真正做到“吃干榨盡”,實現了生活垃圾的“綠色重生”。

圖片

垃圾吊。

  

  工業美學 揚帆出海

  乘電梯直達頂樓,才知這座大型鋼質建筑的“天花板”上還藏有另一番別樣的景致。

  在生態園主廠房的平臺上,一大片光伏板與綠化帶交錯布局,被一條長長的環形步道環抱其中,參觀者可在這“空中步道”上享受愜意的長跑。

  “作為對外開放的園區,生態園每年接待多少游客?”

  “生態園自2023年7月開放參觀以來,截至目前已完成740余場次、約15000人次的接待工作,其中外事接待40多場次、1000余人次,承辦省市級主題活動10余次,獲得來訪者及主辦方高度評價,生態園不僅實現了‘與自然為鄰,與居民為伴’美好愿景,同時也成為深圳外事辦對外接待的項目之一,生態園在‘一帶一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向國際社會輸出深圳方案、深能品牌。”蕭苑兵說道。

  在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龍崗能源生態園以前瞻性的視角,將建筑藝術、城市美學與先進的工業技術深度融合,賦予了傳統垃圾處理廠全新的生命。昔日人人避之不及的“工業巨獸”,已蛻變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標志性建筑,引領著綠色發展的新風尚。

  “我們聘請了丹麥一家全球聞名的設計團隊進行園區的整體設計,巧妙地將客家圍屋的傳統建筑智慧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以獨特的圓形鋼結構打破傳統垃圾發電廠的刻板印象,總用鋼量達到12萬噸,與國家體育場‘鳥巢’相當。其建筑立面不僅體現了環保理念,更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象征著生命的循環與能量的永續。這種設計不僅在國內開創了特大型綜合主廠房透空圍護結構的先河,更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贊譽。”談到園區的設計理念,蕭苑兵不無自豪。

  據記者了解,龍崗能源生態園不僅收獲了“國家優質工程金獎”“中國鋼結構金獎”等眾多國內重量級獎項,還成功入選《國家重大工程檔案(能源卷)》,并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2023年,它榮幸地被耶魯大學出版的《About Architecture(關于建筑學)》一書收錄,與悉尼歌劇院、中央電視臺東方之門等世界級建筑并肩,成為全球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同年,它還榮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OP28大會“中國角”深圳專場的十佳綠色低碳案例,進一步彰顯了其在全球綠色發展中的引領地位。

  如今,龍崗能源生態園已然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在這里,記者坐在由垃圾轉化而來的清潔電力所驅動的咖啡館中,品嘗著香濃的咖啡,欣賞著周圍的美景,完全感受不到傳統垃圾處理廠的異味與喧囂。這種別具一格的都市風情,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讓人們在享受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同時,深刻體會到綠色發展的無限魅力。

  建一座工廠,還一個公園。

  龍崗能源生態園的現代化綠色轉型實踐,以全新的姿態詮釋著工業美學的真諦,在引領城市發展重要公共建筑新風尚的同時,成功破題“垃圾圍城”困局,先行探路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垃圾處理經驗模式,在獲得全國范圍內的認可和推廣之后,已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光彩,為人類城市文明的進步貢獻著中國智慧。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