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5-09 17:54
隨著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追求美好生活,人民對電力的需求已經從“用上電”轉變為“用好電”。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配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成為服務民生用電的重要舉措。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從全面提升供電保障能力、提高裝備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等三個方面補齊電網短板,夯實保供基礎。
推進配電網新技術應用
加強供電保障能力
《指導意見》提出,“適度超前規劃變、配電布點,優化電網設施布局,打造堅強靈活電網網架”“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城中村配電設施升級改造”“加快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完善農村電網網架結構”“科學補強薄弱環節,系統梳理形成供電方向單一的縣域配電網清單,有針對性開展供電可靠性提升改造”。
目前,隨著農村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釋放,農村生產再電氣化程度持續提高,在春節返鄉、春耕春灌、秋收、農副產品加工、漁牧業養殖等各類典型場景下的供電保障要求越來越高,季節性、周期性出現的“重過載”和“低電壓”等情況制約著農村供電質量提升。
依據《指導意見》要求,針對配電網的區域性特點,應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電網網架結構、提升配電裝備調控能力和容量水平;開展主(配)變重滿載、線路重過載、電壓越限等問題常態化監測摸排,消除供電“卡口”問題。同時,探索交、直流混合配電網和可再生能源局域網等技術模式以解決傳統難題,合力消除配電網供電薄弱環節,增強城鄉配電網整體供電保障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改善提供強有力支撐。
提升配電網數智化及裝備水平
加強運行支撐能力
《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老舊和高耗能設備設施更新改造,改造后須達到能效節能水平,并力爭達到能效先進水平”“進一步拓展網絡通信、大數據、自動控制等技術的應用范圍,持續提升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逐步提升負荷控制能力”。
在以“雙碳”目標為中心的政策推動下,高效能、環保型的配電裝備已成為未來市場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導意見》指出,2025年,電網企業全面淘汰S7(含S8)型和運行年限超25年且能效達不到準入水平的配電變壓器,全社會在運能效節能水平及以上變壓器占比較2021年提高超過10個百分點。因此,亟須加快推進配電裝備升級換代、提高配電裝備能效匹配水平,提升配電系統靈活感知和高效生產運行能力,適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能源基礎設施發展要求,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為落實《指導意見》工作要求,應著力開展面向配電網的高效智能裝備升級改造,加強配電變壓器經濟運行分析,并運用科學手段深入研究配電變壓器的有載調壓調容技術;根據負載的變化情況,智能化動態調整變壓器的輸出電壓和容量,推動智能感知、網絡信息、協同管控等先進技術與配電技術和裝備融合發展,構建涵蓋設計方案、技術標準、行業要求的標準體系;以智能化配電裝備為依托,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配電網數據價值挖掘方面的技術優勢,提升配電網設備狀態智能感知、運行監測分析能力,實現源網荷儲協同調控,加強配電網運行支撐能力。
完善配電網供電保障體系
加強應急處理能力
《指導意見》提出,“合理提高核心區域和重要用戶的相關線路、變電站建設標準,推進本地應急保障電源建設”“提升電網綜合防災能力”“差異化提高局部規劃設計和災害防控標準”。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雨雪冰凍、臺風、洪澇等極端天氣頻發。我國的傳統覆冰帶已從華中、華北地區北擴至吉林、黑龍江一帶。極端天氣發生頻率的增多和覆蓋區域的擴大,對配電網安全可靠供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落實《指導意見》對于供電保障應急處理能力提出的相關要求,在技術保障層面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逐步推動:
圍繞配電網重要和局部地區網架和設備的防災抗災標準,建立氣象—電網聯動預警體系,加強電網實時監控,增強配電網災損預估能力,提升電網巡視和消缺效果,推進應急移動電源和供電搶修裝備的建設配置,全面強化極端惡劣天氣安全保供保障措施,積極應對極端惡劣天氣對配電網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配電網設備安全穩定運行;開展基于微地形、微氣象等信息的配網設備設計標準差異化設計,科學優化部署自建氣象裝置,提升氣象監測效果,實現災情精準監測和供電能力的研判;制定應急組織管理規范標準流程,開展應急“掛圖作戰”數字化系統設計開發,提升車輛和裝備在線指揮能力。
供電保障
技術科技創新的思考與展望
隨著能源轉型深化推進,新型并網主體的大規模接入給供電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亟須以科技創新為抓手,聚焦配電網網架結構安全性、電力設備智能化管理、應急保障提升等方面,借助數智化手段,重點開展配電網堅強靈活網架建設,基于配電網薄弱區段精準辨識技術,統籌配電網容量、建設標準與抗災減災要求的適應性,系統開展配電網網架結構安全性分析,評估現有配電網網架結構對配電網承載能力的影響,建設堅強靈活的配電網網架結構,顯著提升配電網承載力和靈活性;開展配電設備智能化管理,深化基于RCM(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即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的配電設備精益化管理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系列標準編制,創新應用數字化技術加強設備狀態智能監測分析,提高裝備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助力供電可靠性技術管理體系建設;開展供電可靠性保障體系建設,深化基于實時數據的供電可靠性管理體系建設,圍繞多層級建立可靠性管理水平評價體系,深入研究多種手段靈活互補的可靠性提升技術,提升供電綜合保障能力。【作者系中國電科院配電技術中心主任兼國網上海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總經理(院長)】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