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4-29 16:3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近日,歐盟宣布依據《外國補貼條例》(FSR),對西班牙、希臘、法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五個國家的中國風電機組供應商開展調查,這一事件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在此之前,據媒體報道,歐盟高級別官員以及歐盟多個成員國官員針對中國風電裝備的各種言論,以傾銷與不公平競爭等為借口抵制中國產品,欲將中國風電產品拒之于歐洲之外。
多家風電企業表示,這些不合時宜的行為,與當下國際社會同心協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所付出的努力背道而馳,將嚴重影響中歐在新能源領域多年來形成的緊密合作關系,不利于歐洲乃至全球風電產業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歐雙方應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實現產業鏈穩定和健康發展。
呼吁公平競爭,我國已形成完備風電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查的起因是歐盟委員會擔心中國風電機組供應商憑借政府補貼在歐盟市場上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根據歐盟的聲明,調查將評估中國企業是否通過政府的補貼獲得了不正當的競爭優勢,以及這些補貼是否對歐盟的制造商造成了損害。
然而一些業界人士認為,這一調查可能并非純粹出于公平競爭的考慮,而是歐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意在保護本土產業。
近年來,我國風電行業發展迅猛,造就了中國風電獨一無二的強大競爭力,中國風電機組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對歐盟制造商構成了較大競爭壓力。
“一方面,中國建設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帶動產業鏈快速發展,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推動了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以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基礎,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完善的風電產業體系,實現上下游緊密配合、高效協同,進一步降低了設備價格,提升了產品競爭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向記者介紹道。
在頒布《可再生能源法》后的20年間,中國風電裝機規模增長了1000倍,2023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75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已達4.7億千瓦,連續13年領跑全球。
“目前來看,中國的風電技術已經進入了‘無人區’。”金風科技海上業務單元總經理于晨光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除了在產品技術以及裝備水平上提升之外,還做了很多基礎研究。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推動風電市場由大到強的轉變,形成了強大的規模效應。
“規模對制造業的成本影響顯著,一旦達到相當的規模,可降低產品價格30%~40%。這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是難以做到的。”秦海巖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擁有整機企業15家,葉片企業25家,主軸承企業13家,齒輪箱企業15家,發電機企業14家,變流器企業9家,并且打造出了從整機、原材料、零部件、勘測設計、施工、工程裝備等27個大項、70多個品類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
事實上,在中歐風電產業的合作與競爭中,雙方都有各自優勢。中國風電機組制造商在成本控制、規模化和產品創新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使得中國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而歐盟制造商則長期在技術研發、品牌和服務方面具有優勢。
業內認為,在這種背景下,中歐雙方在風電產業的合作與競爭仍將并存。技術創新是推動全球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中歐雙方應該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合作,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妥善解決貿易摩擦,確保產業鏈穩定和健康發展。
打破貿易壁壘,維護中國風電企業合法權益
4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歐盟宣布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進行調查的相關問詢時表示,“我們敦促歐方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原則,中方將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記者關注到,歐方迄今為止發起的FSR調查均針對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目標指向明顯,不僅嚴重損害中國企業赴歐開展投資貿易合作的信心,干擾中歐產業互利合作,也將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綠色轉型的進程。
針對該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發表聲明,就歐盟對中國風電機組供應商展開調查一事,代表中國風電行業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聲明中明確,中國風電產業界始終與國際同行站在一起,在國際合作中受益,也為外資企業成長提供了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
“歐盟當前的調查,只會破壞雙方合作的大好局面,不利于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安全可靠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秦海巖說。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歐風電產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應該加強合作,實現共贏。我們希望歐盟能夠公平、公正地處理此次調查,為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實際上,歐洲存在巨大的綠電需求與風電設備供應缺口。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顯示,歐洲國家的風電部署率與歐盟氣候變化目標不符。德國《經濟周刊》援引行業內部人士的分析稱,歐洲希望實現大規模風電擴張,但西方供應商因為價格和供貨速度等原因,很難滿足市場需求。
全球風能理事會則發布報告指出,到2026年,除了中國外,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可能出現產業鏈供應鏈瓶頸。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投資和區域合作,建立更加多樣化、富有彈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此外,還需打破貿易壁壘,確保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自由流動。限制性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將增加成本,并有可能推遲全球能源轉型。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23年中國品牌風電機組出口量為470萬千瓦,僅占產能的不到5%。中國風電產業綜合產能約為1億千瓦,只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和一部分國際市場需求,處于相對良性的狀態。未來幾年中國國內風電市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有望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因此,中國風電產業鏈在供應當前市場需求時是合理的。
風電產業已高度全球化,遍布世界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緊密交織,歐洲風電未來的發展必定離不開中國。秦海巖坦言,歐洲風電設備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不是由他人所造成的,而是應找找包括通貨膨脹、原材料供應短缺、需求端市場波動等自身原因。
保護主義保護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來,造成的是多輸。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兩個風電市場,中歐只有相向而行,才能構筑起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增進人民福祉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