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9-08 14:2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周倜然
新能源發電前景廣闊,現階段發展水平如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新型儲能如何更好地進行商業運營?近日,由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3》(以下簡稱《分析報告》)和《基于典型場景的新型儲能適用技術及運營機制》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發布了我國新能源以及新型儲能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會專家圍繞研究報告交流研討,強調多方合力、銳意探索,為推動新能源、新型儲能科學有序創新發展、推進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持續貢獻智慧力量。
新能源利用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2022年我國新能源利用率達97.3%,其中風電利用率為96.8%,光伏發電利用率為98.3%。新能源利用率自2018年以來連續5年超過95%,與德國等發達國家水平相當——這是來自《分析報告》的一組數據。
據《分析報告》主創人員、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葉小寧介紹,報告重點對我國新能源發電開發建設、運行和消納、市場化交易、經濟性、產業政策等進行研究,并對新能源發電領域焦點問題開展專題分析。
葉小寧說:“新能源連續3年新增裝機超過1億千瓦、新能源發電量和占比持續雙升、新能源利用持續保持較高水平,是2022年新能源發展的三大特點。”
新能源高水平發展的背后,是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的持續提升。
四川涼山州布拖縣的清潔水電,隨銀線從巴蜀大地輸送至江蘇常熟,跨越2080千米,點亮了長江沿岸的萬家燈火,裝扮了華東地區的璀璨夜色。這是2022年建成的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是全球首個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工程,也是跨省區消納新能源的一個縮影。
2022年,電網企業集中投產一批省內和跨省跨區輸電工程,建成投運多項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的省內重點輸電工程,全年建成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2項,交流輸電工程2項。截至2022年底,全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步伐加速推進。研究選擇福建、浙江、青海作為省級示范區,重點研究送受端大電網與分布式、微電網融合發展方案,以及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市場機制;選擇西藏藏中、新疆南疆、河北張家口作為地區級示范區,重點研究送端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構建方案,推廣“新能源+儲能+調相機”發展模式;在系統調節能力方面,通過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提高抽水蓄能利用水平、提升新型儲能調度利用水平等措施,持續提升系統平衡調節能力,為新能源高比例消納和系統安全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基于典型場景的新型儲能適用技術及運營機制》研究專著指出,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技術和重要基礎裝備,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儲能作為一類特殊的電源,很難像常規電源主要通過參與電能量市場實現盈利,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反應靈活資源價值的市場機制,對于未來新型儲能實現商業化運營尤為重要。
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主任黃少中談及未來新能源發展時指出:“用好包括煤電、氣電、儲能等靈活性調節資源,做好優化調度工作和需求側管理,對于促進新能源消納至關重要。下一步,行業也需要更深入研究新型儲能如何更好地融入市場和實現盈利。”
電力市場為新能源發展保駕護航
“新能源快速發展、高水平發展,離不開政策、機制等全系統的合力扶持。可以說,電力市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新能源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原統計信息部主任薛靜在發布會上表示。
2022年,電力交易機構擴大省內交易規模,推動新興主體參與市場化交易,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次,豐富交易品種,創新推行分時段交易機制。2022年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3858億千瓦時,占新能源總上網電量的40.7%,新能源消納水平進一步提升。
在總結跨區域省間富余可再生能源現貨交易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22年1月,省間電力現貨市場正式啟動試運行,全年交易電量占省間交易電量的2.1%,在提升全網電力供應能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等方面成效顯著。
以西北地區省間現貨交易為例,2022年共跨區外送新能源21.3億千瓦時,有力實現了跨區消納。在迎峰度夏及度冬期間跨區外送44億千瓦時,有力地支持了東中部地區用電;跨區購入19.6億千瓦時,支撐了西北在部分用電高峰新能源小發時段的電力保供。西北各省電力公司及發電企業積極參與省間現貨市場,全年累計成交電量96.4億千瓦時,其中跨區外送69.5億千瓦時。
與現貨市場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輔助服務市場基本實現全覆蓋,區域輔助服務市場實現了跨省備用、調峰資源的共享互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國家電網26個省區已實現輔助服務市場全覆蓋,包括調峰、備用、調頻等品種。區域已全部開展調峰輔助服務市場,部分區域開展備用、容量輔助服務市場。
“截至2022年底,通過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平臺,京津唐電網已接入負荷側可調節資源容量808萬千瓦,包括電動汽車充電樁、電采暖、工業負荷、自備廠、新型儲能等。”葉小寧介紹說,“2022年,陜西輔助服務市場火電啟停調峰17臺次,累計減棄新能源10.8億千瓦時,積極參與西北區域省間調峰輔助服務市場,通過西北區域省間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增發省內新能源2.3億千瓦時。”
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時智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現貨市場還在建設試點期、輔助服務市場機制不健全、容量市場尚未建立,新型儲能完全依靠市場獲得盈利難度很大。現階段,新型儲能實現盈利必須考慮容量價格補償機制支持,如容量租賃、調峰容量市場建設等,同時,以競爭性方式形成電量電價。未來,逐步降低新型儲能容量補償占比,主要通過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獲得合理收益。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健全電價的市場化形成機制,電力市場建設要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引導作用,更好地促進新能源發展。”薛靜建議。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