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時間:2024-08-29 14:54
8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司副司長李娟、市場監管總局國際司副司長舒玲敏、國家能源局國際司副司長董翔出席本場發布會,介紹《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2024版藍皮書的主要內容和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全文如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 李超]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今天的專題新聞發布會。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11年來,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寶貴經驗。為系統梳理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發展成效,歸納總結中非合作的重要啟示,展望中非務實合作的美好未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研究編制了《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2024版藍皮書,今天正式公開發布。為方便大家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 徐建平先生;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司副司長 李娟女士;
市場監管總局國際司副司長 舒玲敏女士;
國家能源局國際司副司長 董翔先生;
出席本場發布會,介紹藍皮書的主要內容和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徐建平司長介紹藍皮書的總體情況,以及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成效。
[徐建平]
感謝主持人的介紹。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相關部門同事一道,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介紹11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巨大合作成效。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將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中非領導人將圍繞“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共敘友情,共商合作,共話未來。這是繼中非合作論壇2006年北京峰會、2015年約翰內斯堡峰會、2018年北京峰會之后,中非友好大家庭攜手共謀未來的又一次重大盛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著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峰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主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級別會議,中國和部分非洲國家領導人將聚焦持續深化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圍繞全面落實好習近平主席與非洲國家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共同謀劃務實合作舉措,共同拓展務實合作領域,共同開創中非合作的美好未來。
11年來,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的轉化、從愿景到現實的轉化,形成了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為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新活力,為加快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支撐。非洲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受益者。目前,52個非洲國家和非洲聯盟已與我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原則和目標的高度共識。在此基礎上,結合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國陸續與多個非洲國家以及非洲聯盟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全面深入加強共建“一帶一路”與非洲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找準重點合作領域和重點合作內容,推進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
為系統梳理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發展成效,歸納總結中非合作的重要啟示,展望中非務實合作的美好未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研究編制了《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2024版藍皮書,今天我們在這里正式發布。在這里,我就藍皮書有關“三大成就”“三大展望”做個簡要介紹。
在“三大成就”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硬聯通”邁上新臺階。目前,中國企業已在非洲各國累計參與新建和改造鐵路超過1萬公里、公路近10萬公里、橋梁近千座、港口近百個、輸變電線路6.6萬公里、骨干通訊網絡15萬公里。在鐵路方面,建設了肯尼亞蒙內鐵路、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亞吉鐵路、尼日利亞阿卡鐵路等一批項目,助力非洲初步形成了鐵路骨干網。在公路方面,建設了肯尼亞內羅畢快速路(即“國門道”)、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等一批項目,有效提升了非洲公路通達水平。在港口方面,建設了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科特迪瓦阿比讓港等一批項目,有效增強了非洲國家海運和貿易發展動能。在電力方面,建設了幾內亞蘇阿皮蒂水利樞紐工程、馬里古伊那水電站、赤道幾內亞吉布勞水電站等一批項目,有效改善了非洲電力供給。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為非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穩步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是規則標準“軟聯通”邁上新臺階。在經貿規則對接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對原產于27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98%稅目產品實施零關稅,與34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與21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在中非經貿規則“軟聯通”的支撐和保障下,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2821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峰值;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00億美元;2024年中非貿易投資繼續保持穩步發展態勢,充分顯示出中非經貿合作的強大活力和韌性。在標準互認方面,中國已與埃塞俄比亞、蘇丹、摩洛哥、尼日爾、貝寧等5個非洲國家及非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簽署了8份標準化合作文件,實現了農業、能源、礦產、交通、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的標準互認和融合發展。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中國已與9個非洲國家知識產權主管機構和2個非洲知識產權地區組織建立了合作機制,累計簽署25份雙邊合作文件,中非知識產權領域合作不斷深化。
三是中非人民“心聯通”邁上新臺階。在減貧惠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已向非洲53個國家提供援助資金,實施糧食、供水、婦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項目,受益人數超過1000萬人。在人才培養方面,中非共同實施“非洲留學生就業直通車”計劃,設立了多個獎學金專項,成立了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實施“頭雁計劃”,目前已在非洲建成17個“魯班工坊”,為非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衛生健康方面,中國在非洲援建了130多家醫院和診所,向45個非洲國家派遣中國醫療隊,與46家非洲醫院建立對口合作機制,幫助非洲國家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在科技和人文方面,中非深入推進“中非科技伙伴計劃”,與16個非洲國家簽署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已有62家非洲媒體加入“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50家非洲媒體加入“非洲伙伴”媒體朋友圈合作機制;與31個非洲國家簽署雙邊旅游合作文件,與非洲建立166對友好城市;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等社會組織在非洲積極開展人道救援、環境保護等20多個領域的合作,中非合作的紐帶日益牢固。
在“三大展望”方面:
一是持續共同夯實中非務實合作基礎。中非將不斷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加強發展理念對接,共同探索適合各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非將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對接,不斷提升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水平,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二是持續共同拓展中非共建合作新領域。中非將持續加強衛生健康領域合作,支持非洲提高防治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能力與公共衛生水平。中非將共同實施綠色發展行動,倡導綠色低碳理念,踐行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中非將持續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中非將持續建設更加緊密的創新合作伙伴關系,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三是持續共同提升民生福祉。中非將共同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搭建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為民生改善提供物質基礎。中非將在菌草技術、沼氣推廣、溫室種植等授人以漁、易見實效、有利脫貧的領域,謀劃建設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進一步提高非洲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幫助非洲人民加快脫貧致富進程。
為了便于記者朋友們全面系統地宣傳報道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巨大成效,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單位,梳理了一批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宣傳線索,借此機會一并提供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我先介紹這些。接下來,我將和相關部門同事一道回答大家的提問。
[新華社記者]
我們注意到,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出,將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請問中國與非洲國家在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方面開展了哪些合作?
[徐建平]
謝謝你的提問。11年來,中國同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不斷深入,一體謀劃、一體建設、一體推進了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有力促進了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在重大標志性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統籌建設了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比如說肯尼亞蒙內鐵路帶動沿線物流業和制造業快速發展,物流運輸成本大幅下降40%,對肯尼亞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1%,成為一條助力肯尼亞繁榮發展的“幸福路”。中資企業在蒙內鐵路項目建設中注重生態環保,全線共設置14處大型野生動物通道、600處涵洞和79座橋梁,以便動物順暢通行。又比如,安哥拉凱凱水電站是當地惠民生、促發展的戰略性項目,建成后可滿足安哥拉全國50%以上的電力需求。中資企業在推進凱凱水電站建設的同時,積極實施“筑夢絲路”青年發展計劃,對參與項目建設的外籍員工和屬地青年開展漢語教學,助力安哥拉青年就業,增進中安兩國青年友誼。再比如中國—烏干達姆巴萊工業園自2018年啟動以來,已吸引了40多家企業入駐,為烏干達提升工業化水平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中資企業在建設運營工業園區的同時,在工業園區內還設立魯班工坊實訓基地,為烏干達本地培育了鉗工、電氣自動化、數控加工等方面的職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多挖掘有關“小而美”項目線索。謝謝大家。
[學習強國記者]
作為“一帶一路”促進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請問中國援非醫療隊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娟]
謝謝您的提問。中國援非醫療隊始派于1963年。60多年來,我國累計向48個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員2.5萬人次,診治患者約2.3億人次。超過2000人次榮獲受援國國家級榮譽,51名隊員犧牲。醫療隊員被譽為“白衣天使”“最受歡迎的人”。
援非醫療隊員在極其復雜艱苦的環境中,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一批又一批,一棒接一棒,接力做好援外醫療工作,和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贏得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愛戴。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接生了200多萬新生兒,許多孩子起名為"中國"。在埃塞俄比亞,有接受過中國醫療隊救治的當地人,一家兩代人替因公殉職長眠那里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守墓,稱其為“膚色不同的生死之交”“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很多援非醫療隊員離開受援國之際,當地民眾自發前來送行。有很多援非醫療隊員也正是因為這一份跨越國界的牽掛和需要,一次又一次踏上援非的道路。這樣感人的例子還有很多。
近年來,隨著援非醫療隊量、質持續提升,中國醫療隊開展疑難復雜、高水平手術明顯增多,培訓帶教、巡診數量不斷增加,魚漁兼授,為非洲各國培訓培養各類醫務人才8萬人次,幫助培養了一批能夠獨立開展手術的高水平醫務人員,留下了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截至目前,中方已與41個非洲國家和地區的46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共建25個專科合作中心,包括心臟、重癥醫學、創傷、腔鏡等專業,填補了當地數千項技術空白。我們在佛得角、埃塞俄比亞、塞拉利昂、馬拉維、馬達加斯加、南蘇丹等國實施婦幼健康項目。我們與幾內亞共建重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中心等,初步實現了“大病不出國”目標;援建的坦桑尼亞基奎特心臟病研究所已成為東非地區首屈一指的心臟病診療中心,不僅大幅降低患者赴海外就醫需求,甚至吸引周邊20余國患者前來就醫。支持建設的馬里生殖醫學中心首例試管嬰兒已于2024年出生。
此外,我們還開展了“光明行”“愛心行”“微笑行”等白內障、心臟病、唇腭裂等“小而美”義診活動,幫助萬余名患者解除病痛。這些項目活動深受非洲國家民眾的歡迎,已經成為中非衛生健康合作的重要品牌。
中國對非合作不是簡單的援助,而是一種體現“真、實、親、誠”理念的新型伙伴關系,中國援非醫療隊用實際行動,促進了中非人民民心相通,為中非友誼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未來,我們將繼續向有需要的非洲國家派遣高水平醫療隊,深入推進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支持重點專科中心建設,共同提升中非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水平,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衛生健康合作,為積極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提供健康驅動力,為落實全球安全倡議筑牢衛生安全防線,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豐富健康內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規則標準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和保障因素,能否介紹一下市場監管總局在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績?
[舒玲敏]
謝謝您的提問。市場監管總局是國內監管任務很重,國際化程度也很高的部門。中非在規則標準合作,特別是質量基礎設施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合作空間。非洲聯盟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多次表示,質量基礎設施是知識產權保護、創新、質量和安全的基石,在建設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希望與中國加強質量政策的協調。總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配合國家外交大局,服務共建中非“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主要有以下工作:
第一,多措并舉,強化戰略對接。我們先后與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等國家,以及非洲標準化組織、非洲電工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2021年總局與非盟簽署質量基礎設施領域合作計劃,舉辦中非質量基礎設施合作培訓班和交流會。另外,我們還大力建設3個信息平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標準信息平臺、技術性貿易措施公共服務平臺、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信息平臺,實現與非洲近半數國家的信息檢索,在中非架起標準規則互聯互通橋梁。
第二,積極提升“軟聯通”,服務“硬聯通”。市場監管總局大力促進標準認證對外合作,積極服務標志性項目高質量建設和落地。比如,在非洲的東非區域的亞吉鐵路、蒙內鐵路、齋月十日城鐵路、阿卡鐵路等,以及阿達瑪風電場、復興大壩水電站能源項目等。在這些項目中,我們加強標準認證協調對接,助力非洲提升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保障非洲的能源安全、推動非洲的能源轉型。此外,現在已經成為非洲的地標非盟會議中心、岡比亞國際會議中心,也依據中國標準建設而成。可以說,中國標準為相關工程“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三,發揮技術優勢,以“小而美”項目促進“心聯通”。針對非洲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我們聯合國際米制公約組織幫助非洲國家開展和建立他們非常關心的真菌毒素檢測體系,讓食品安全檢測更快、更準。針對迫切的農業增收需求,總局積極推動中非農業產業標準化合作,讓糧食種得更好、收獲更多。同時,總局積極開展援外培訓,面向非洲國家舉辦醫療衛生公共管理標準化研修班,幫助他們更好地使用援助資源、提升合作成效。在非洲開設的“魯班工坊”,特別將技術標準作為課程和培訓重要內容,持續助力非洲國家強化職業教育。此外,我們還先后協助坦桑尼亞、岡比亞等國完善職業標準體系,研制國家職業標準,都取得積極成效。中國的檢測認證機構扎根非洲,為當地企業提供標準與檢測技術培訓、實驗室能力建設與能力驗證等,當地受益企業出口中東及東歐地區年增長率超過100%。
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刻領會中非“一帶一路”重大意義,持續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著力促進中非“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鳳凰衛視記者]
近年來,中國能源產業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而非洲在電力可及和能源轉型方面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請問,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非洲圍繞電力可及和能源轉型開展了哪些合作?
[董翔]
保障能源供應和推動能源轉型,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和課題。作為非洲人民的好朋友,中國高度重視對非能源合作,致力于與非洲伙伴一道,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共同推動破解能源可及和能源轉型難題,主要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推動對非進一步溝通和交流。搭建了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等合作平臺,密切對非聯系,積極開展能源信息和經驗分享、能力建設與技能培訓、技術研究咨詢、項目規劃等各類交流,為非洲能源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二是攜手加強多邊協作。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各多邊合作框架下,積極推動非洲地區能源可及,支持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電力可及性,呼吁國際社會共同關注非洲無電人口用電,支持通過推進南南合作促進非洲能源轉型。
三是積極推動清潔能源務實合作。發揮中國在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產業方面的優勢,支持中方企業在非廣泛深入參與清潔能源務實合作,建設了南非德阿風電站、肯尼亞加里薩光伏電站和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等一批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的能源項目,遍布非洲40余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等多個領域,新增電力裝機1.2億千瓦,建設電網線路6.6萬公里,增強非洲電力供應能力的同時,有效促進了非洲的能源轉型。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在公共衛生領域,我國為非洲各國的傳染病防控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李娟]
近年來,我國援非醫療逐步形成了以醫療隊為基礎,臨床醫療和公共衛生雙輪驅動的新格局,積極參加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援助。
2014年,中國向西非受埃博拉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7.5億元緊急援助,派出1200名醫務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赴非抗疫。2016年以來,中國派出專家組分別赴安哥拉、馬達加斯加、剛果(金)、烏干達等國家,幫助防控黃熱病、鼠疫、埃博拉等疫情。與坦桑尼亞共同實施的瘧疾合作項目大大降低了當地的疾病負擔,取得良好效果。與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共同實施的血吸蟲病防控合作項目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專家組高度評價,認為值得其他非洲國家借鑒學習。援建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大樓,這是數十年來中非公共衛生合作的一個縮影,也是中非合作的典范,彰顯了中非衛生合作的緊密與深入。
新冠疫情發生后,中非守望相助,攜手合作。2020年2月非盟部長理事會發表公報支持中國抗疫努力,是全球首個給予中國聲援的重要地區組織。新冠疫情在非洲暴發以后,中國率先馳援,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我們向非洲國家提供疫苗和防疫物資,共同舉辦5次“中非連線、攜手抗疫”系列視頻交流會,深入交流防控疫情經驗。我們向17個非洲國家派遣抗疫專家組,開展政策交流和技術指導。派駐在非洲國家的中國醫療隊積極協助當地抗疫。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中非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設,實施公共衛生合作項目,共筑中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新社記者]
剛剛在發言中,提到了中國—非盟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請您介紹該合作機制情況以及開展的工作。
[董翔]
為鞏固深化中非能源合作,2021年10月,中國國家能源局與非盟委員會簽署了《關于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的諒解備忘錄》,攜手搭建中非能源合作交流新平臺。通過雙方近三年共同的努力,該機制有效運作,為推動中非能源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效。
一是政策與信息交流不斷加深。在該機制協調下,中國與非洲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能源企業積極開展能源政策交流,充分探討專業技術,密切對接合作機遇。為配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行,近期機制協調舉辦“新能源+礦業”“光伏技術創新”等主題的一系列研討會,進一步深化中非能源領域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
二是能力建設合作廣泛開展。近幾年,在華開展多期能源行業能力建設活動,重點交流分享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政策、技術、管理和實踐經驗,已有超過30個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技術人員、研究人員來華參加活動,為非洲能源人才培養以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
三是項目合作得到有力推動。通過機制持續溝通與推進,鼓勵了一批中方企業參與在非能源合作,支持了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項目落地非洲,改善當地民生、促進綠色發展。目前,雙方已有能源項目合作總體順利開展,還形成近2000萬千瓦的清潔能源規劃、投資和建設合作意向,為拓展未來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發揮機制作用,夯實合作基礎,加強政策規劃對接,扎實推進務實合作,努力推動中非能源合作水平不斷提升。
[香港大公文匯記者]
我們知道糧食安全是全球發展倡議的重點合作領域之一,特別是在非洲,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福祉。請問,農業標準化在非洲有什么實踐?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具體情況。
[舒玲敏]
農業是非洲眾多國家的支柱產業,糧食作物種類繁多。農業標準化是促進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總局的重要職責任務,中非在農業標準化領域的合作有廣闊的空間。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0億畝,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4800余個,為持續保障我國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業標準化建設經驗。我們還在與非洲合作,分享推廣中國農業標準化技術,建設農業標準化“小而美”項目,共同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標準化示范。我們圍繞非洲相關國家種植規模較大的小麥、玉米、辣椒、萬壽菊等農作物,規劃建設農作物標準化種植基地,提升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標準化水平。
二是協同推進標準化示范工程的配套服務。聚焦小麥、玉米等產業標準化需求,構建涵蓋育苗、移栽、植保、除草、灌溉、采摘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聯合當地農業組織、標準化機構、大學、農業種植戶等利益相關者,組織開展農業標準化技術交流。在非洲重要農業節日活動及相關媒體開展農業標準化種植技術宣傳。
三是構建標準化溝通機制。涵蓋非洲相關國家農業組織、標準化機構、農業大學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標準化溝通機制,圍繞糧食生產、氣候變化、農業標準化等問題開展標準化技術交流合作。搭建雙邊交流聯絡平臺,構建雙邊標準化技術專家庫,定期推送標準化先進種植經驗和技術,實現雙方信息的交流與互動。
四是推進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合作。我們已開展了多期面向非洲農業標準化能力建設培訓,依托中方農業標準化專家和技術優勢,為非洲培養一批農業標準化人才。建設中非農業標準化交流培訓基地,編制小麥、玉米等農產品標準化種植技術教材,目前培訓已形成固定的合作機制。我們還設立中非農業標準化科研項目,深化與中非農業標準化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
下一步,我們將在農業標準化“小而美”項目上持續發力,推進和促成更多合作成果。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化和拓展的重點。請問,下一步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在這些新領域將重點推進哪些工作?
[徐建平]
謝謝你的提問。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共建國家一道,扎實推進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中非雙方將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這些領域的合作,不斷豐富合作內容、提升合作層次,務求取得更多更實的合作成果。
一是持續深化中非衛生健康合作。中非將加強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推進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和中非友好醫院建設,開展公共衛生交流和信息合作,支持非洲提高防治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能力與公共衛生水平。繼續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持續開展“光明行”“愛心行”“微笑行”等義診活動。根據非洲國家需求,積極推進中醫藥走進非洲,惠及非洲更多國家民眾。
二是大力推進中非綠色發展合作。中非將共同實施綠色發展行動,通過綠色信貸、環保基金、碳金融、綠色債券等多種方式支持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深化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積極實施“中非綠色創新計劃”。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在非洲建設低碳示范區和適應氣候變化示范區。開展“中非綠色使者計劃”,在環保管理、污染防治、綠色經濟等領域為非洲國家培養專業人才,激發中非氣候與環境合作活力。
三是共同推動中非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中非將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非洲高速互聯網接入,支持非洲建設“智慧城市”,推進中非以5G、大數據、云計算、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合作,支持建設中非聯合實驗室、伙伴研究所、科技創新合作基地,消除“數字鴻溝”,助力非洲國家實現數字化轉型。
四是積極探索中非科技創新合作新路徑新模式。中非將建設更加緊密的創新合作伙伴關系,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建設好中非創新合作中心,繼續舉辦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中國將幫助非洲國家培養更多高科技人才,同非洲國家分享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經驗,共同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促進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非洲落地見效。
[李超]
謝謝4位發布人!大家后續如果還有關注的問題,可以與新聞辦聯系。時間關系,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