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8-27 17:36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 8月26日,國內首套自主研發的超高壓直流電纜長期帶電綜合性能試驗平臺在國網海洋輸電工程技術實驗室建成投運,該試驗平臺由國網浙江舟山供電公司“國蛟一號”科技創新團隊自主研發,為后續我國自主生產的高電壓等級直流電纜系統長期運行性能考核提供試驗平臺。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海上清潔能源開發和電網跨海互聯的快速發展,海纜工程輸送容量、距離及經濟性提升需求逐步增加,發展超高壓直流海纜技術需求不斷增強。超高壓直流電纜因其輸送距離長、系統穩定性好、輸送容量大等優點成為海底電纜輸電工程的首選,國際上直流電纜線路的投運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如何把好直流電纜質量關越發重要,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國蛟一號”科技創新團隊長期專注開發試驗設備和提高檢測技術,系統鑒定直流電纜的關鍵技術性能指標,從而保證直流輸電工程運行的可靠性和維修效率。
超高壓直流電纜長期帶電綜合性能試驗平臺主要包括高壓送能變壓器、直流大電流發生器、絕緣支撐平臺、測量控制系統等主要設備。平臺采用同時施加直流電流和直流電壓的方式,消除傳統升流變壓器加熱方法引入的絕緣溫度梯度分布與實際運行工況的差異性問題,提高直流電纜系統評估的有效性。
原先國內開展直流電纜導體升溫試驗時采用交流升流變壓器施加交流電流的方法進行試驗,而用于遠距離傳輸的直流海纜往往采用鋼等磁性金屬作為其鎧裝材料,當導體施加交流電流時,海纜鎧裝層會產生嚴重的渦流損耗導致鎧裝發熱加劇,導致直流電纜升流發熱,試驗過程與實際運行工況有較大差異,無法對電纜及其附件的電氣性能進行有效考核。
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國蛟一號”科技創新團隊基于多年的直流電纜試驗技術沉淀,依托于舟山多端柔直工程的實踐經驗,研制了能同時對電纜施加直流電流和直流電壓的綜合試驗平臺。解決了渦流損耗對直流電纜絕緣溫差梯度分布與實際運行工況差異性的問題,并與直流電纜的實際運行方式保持一致,從而提高了電纜系統評估的有效性。
與之前相比,平臺還采用光纖測量控制技術,實現整個試驗實時監控,可掌握超高壓直流電纜性能評價的核心技術,平臺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國蛟一號”科技創新團隊在海洋輸電試驗裝備和技術標準方面實現了系統突破。建成了國內首個海纜線路水下探測平臺、交直流海纜試驗平臺以及海纜環境模擬平臺,主編海底電力電纜輸電工程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等國家標準,推動了海纜工程技術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組織攻關了直流電纜關鍵技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成為國內高端電纜輸電技術研究的國家隊。
該平臺建成投運后可支撐國內重大工程項目用電纜長期性能考核,豐富了“國蛟一號”國家海洋輸電技術品牌的科技內涵,為高壓電纜絕緣料國產化提供試驗依據,促進國內電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邁向縱深貢獻力量。(張慈烽 陳澤云 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