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06 18:05
全力推動能源裝備行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訪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數智部副主任工程師曹天蘭
記者 趙坤
“十四五”期間,我國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雙碳”目標,實施科技強國、制造強國戰略,為能源裝備行業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近年來,我國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取得了哪些進步和發展,還面臨哪些問題亟待破解?全國兩會期間,中能傳媒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數智部副主任工程師曹天蘭。
中能傳媒:近年來,我國能源裝備行業在發展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和積極成果?
曹天蘭: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下,我國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堅定不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在高端化方面,我國能源裝備行業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突破重型燃機、大型核電、超高壓輸變電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煤電、風電、光伏等技術迭代升級,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作為能源裝備行業的“國家隊”,東方電氣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技術科技創新,為推動能源裝備行業高端化發展貢獻“央企力量”。
在綠色化方面,能源裝備行業緊緊圍繞“雙碳”目標,積極布局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戰新產業,推動生產過程集約化、綠色化,新能源產業領跑全球,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構建。“十四五”以來,我們全力推動綠色轉型,成功打造全球首個二氧化碳+飛輪儲能示范項目,已投運最高水頭350兆瓦級抽水蓄能電站機組“長龍山”樹立行業標桿,為能源裝備行業綠色化發展提供了“成熟經驗”。
在智能化方面,能源裝備行業積極踐行“數字中國”戰略,用數字化技術為裝備制造賦能,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推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質量不斷優化、制造成本持續下降。“十四五”以來,東方電氣投入數十億元資金,率先建成國內首個葉片加工無人車間、綠色高效焊接數字化車間等20個數字化車間;旗下東方汽輪機建成投用國內首個燃氣輪機智能制造基地、行業內首個5G全連接數字化工廠,為能源裝備行業數字化轉型貢獻“東方智慧”。
中能傳媒:您認為,目前我國能源裝備行業還存在哪些問題?
曹天蘭:首先是基礎工業體系支撐不足,制約行業高端化進程。強大的、自主可控的基礎工業體系,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國基礎工業還存在“大而不強”問題,制約了能源裝備制造業高端化進程。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高端工業母機仍然受制于人。二是高端工業軟件自主化不夠。
其次是行業生態發展緩慢,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動力不足。能源裝備制造業是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先進的能源裝備是實現工業健康、快速、科學發展的根本保障。目前,能源裝備行業整體利潤率偏低,研發投入和創新氛圍不足,影響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主要體現在政策引導不夠、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業內卷”問題兩個方面。
再次是國際競爭力不強,高端能源裝備“走出去”步伐緩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已成為全球裝備制造業的競爭焦點,但國內高端能源裝備企業尚未在該區域市場開拓中取得較大突破,主要體現就是品牌建設存在短板和標準化建設國際接軌不夠。
最后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滯后,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這方面主要體現在一是產教協同不足,二是職業發展空間有限,三是社會觀念與教育導向雙重偏差。
中能傳媒:為了推動我國能源裝備行業企業繼續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曹天蘭:一是大力發展基礎工業體系,賦能高端能源裝備制造。針對基礎工業體系的“卡脖子”關鍵短板、弱項,設立國家重大專項或發展基金,支持國產化研發及規模化應用。積極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突破基礎工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彎道超車,通過升級迭代達到優于進口,最終實現高端裝備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帶動國家工業體系的整體發展。
二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高端裝備發展生態。發揮國家實驗室體系、現代產業鏈鏈長、原創技術策源地、創新聯合體等體制機制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擴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認定范圍,通過首臺套示范、首臺套保險等機制,鼓勵用戶端優先應用國產高端裝備,并在經營業績考核、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對高端裝備應用推廣的支持力度。
三是錨定“一帶一路”,助力高端能源裝備出海。加強統籌協調,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支持國內優秀的能源裝備企業參與共建國家、主要貿易伙伴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抱團出海形成協同效應,提升海外市場整體競爭力。通過政府間合作、援外項目等方式,為企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打造標桿工程,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實施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國際接軌”原則,構建覆蓋高端裝備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標準化體系,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重點突破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綠色低碳等領域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國際標準制定及標準互認,逐步將中國標準變為國際標準,提升中國高端能源裝備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平臺,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職業院校,共建“裝備制造產業學院”,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現代學徒制。在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布局裝備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配置先進智能制造設備,面向全行業開放共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立“裝備制造業人才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關鍵技術領域人才培養。開發“工業互聯網+裝備制造”跨界課程體系,將數字孿生、智能運維等新技術納入教學內容。拓寬產業工人職業生涯發展通道,進一步完善多元激勵機制,增強產業工人的職業榮譽感。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