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5-07 15:00
——記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巖
梁小燕
當前,青年一代正在逐步成長為智慧礦山建設的主力軍。
在全國首個2億噸煤炭生產基地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所屬的13個礦井中已成立90余個大學生智能化采煤班,職工平均年齡僅為31歲,“95后”監測監控工李巖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在去年舉辦的第23屆全國煤炭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示范賽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個人金獎,今年又獲得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勤學苦練 打牢成長之基
2019年,從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李巖,通過招聘考試進入神東,成為烏蘭木倫煤礦通風隊的一名監測監控工。終于進入心儀的單位,干上了專業相符的行當,李巖信心滿滿。入井后,神東井下的傳感器、設備比大學期間所學所見的高級、先進,怎么辦?李巖面對新的挑戰,一頭扎進實操室,邊學邊干。師傅看到他一心學習鉆研的勁頭,滿心歡喜,主動指導、講解、提供說明書,幫著李巖快速提升。李巖受到啟發,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來井下各類設備的說明書,按照技術知識進行分類劃分、分塊掌握,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虛心向他人請教。
一次,為了搞清楚聲光報警器內部接線原理,李巖就將其拆卸開學習研究,可研究明白后,卻組裝不好了。反復組裝無果后,只好求助于師傅,在師傅指導下聲光報警器重新恢復了原樣。這次小小的驚險經歷讓李巖心有余悸,認識到監測監控工作必須儲備足夠的知識,積蓄經驗。后來,只要看到有設備廠家人員進駐礦井,他就跟在廠家人員的身后,學這問那,最后還和他們成了朋友。只要遇到設備方面的難題,李巖及時和他們聯系、溝通,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在監測監控圈快速成長、成熟。
2020年初,烏蘭木倫煤礦安裝起了新的掘進工作面。因工作面變長,傳感器滿足不了長距離供電要求。負責此項工作的李巖多次到現場查看,分析設備和材料,與工友共同交流、深入研究。向隊里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創新優化長距離供電方案,建議不再增加分站,只安裝一臺電源箱將其單獨直接給傳感器供電。隊里經過反復論證,認為此項方案可行,快速將其落實到工作面。該項創新不僅保證了傳感器長距離供電的穩定運行,也降低了設備使用量、維護量以及相關費用。
匠心傳承 凝聚班組之力
2021年,由于工作表現突出,李巖在班組長競聘中脫穎而出,成功當選為監測監控班的班長。而此時,礦里也在推進智能礦山建設,開始進行監測監控系統升級改造,全面適用智能化系統?,F實對監測監控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組全體人員快速掌握新原理、新工藝。
當時,監測監控班共有8名員工,而李巖是班組里面年齡最小的。員工思想、團隊意識、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是李巖這個新班長繞不過的難題。如何逐步解決這些難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李巖拿出了一套關于安全保障、設備檢修及維護2項能力提升方案,績效考核、實物獎勵2項激勵方案,定小規矩、做小核算、開小座談等做實3個小管理以及做到監測監控系統零超限、零故障2個“零”的班組管理法,并為其命名為“2232”班組管理法。這套班組管理法通過班組例會討論、隊內修改完善,很快就運用到了實踐中。
那是一場從思想到行動的全新“磨合”。
“王哥,這是新系統,不能亂操作,有問題就反映么!”在李巖的建議推動下,隊里在地面實操室里搭建起了一套模擬井下監測監控系統的設備。從此,只要在閑暇時間,李巖就組織班組里的骨干,帶領班組人員在實操室里通過現場演練對故障原因進行分析、推理,并指導大家對實物進行拆卸、分解、組裝,讓班組所有人員成為學習型、技能型人才。
而與之呼應的是同時開展的一個季度一次的技術比武活動。班組人員進行分組,大家輪流參與到接電源、分站接線、傳感器標校等比賽中。賽后,對優秀人員進行實物獎勵,將排名靠后的人員納入幫帶行列,實行3個月的幫帶提升,在下一季度的技術比武中將其列為重點參賽人員,以此來檢驗提升技能水平。李巖還利用各種活動、電話、微信群,動員班組人員的家屬做好后勤工作,把幕后的親屬團隊也動員起來,有的家屬充當宣傳煤礦知識的宣傳員;有的家屬在微信群里吹起安全“耳邊風”;有的家屬成了為“行走的收集班組建議箱”……
班組人員的技能水平在逐步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執行力也形成了大合力,提前完成了井下監控設備系統的全適配并試運行成功。
2022年新年伊始,神東烏蘭木倫煤礦授予李巖帶領的監測監控班“優秀班組”稱號。
班組里的員工個個熱情高漲,很快又全身心投入新一年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中。
實干篤行 護航創新之路
走到區隊,李巖翻開智能礦山推進方案中涉及監測監控計劃的內容細細研究起來。
作為通風隊監測監控班班長,李巖已經和井下各類難以捉摸的氣體打了好幾年交道了。這次,礦里大力推進智能礦山建設,對監測監控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將進一步推動監測監控工作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李巖也意識到打造高素質隊伍,凝聚團隊力量才能與發展相適應。
推進智能礦山建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將之前井下鋪設的電纜改為光纜敷設。光纜敷設不能破皮打彎、不能生拉硬拽,更不能一段一段間歇性敷設,每一個難題都被李巖提前規劃到攻克圈內。前期工作的順利完成,為第二階段設備的更新升級打下了基礎。李巖帶著班組人員對相關設備進行測試,發現有超過一半的設備需要升級實現無線上傳功能。這也意味著,李巖和班組里的8名成員,一邊要維護好舊系統的運行工作,一邊要下大功夫加快升級新系統,同時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其運行原理。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李巖統籌好班組人員,按照個人特長和技能水平將其劃分為兩組人員,積極參與到雙系統維護、升級和每日的培訓學習中。他自己也主動放棄休息,帶頭認真鉆研,查閱資料,天天帶著問題下井,找回答案下班。在李巖帶領班組人員安裝好無線傳感器時卻接收不到任何信息。李巖分析問題可能出在安裝無線傳感器的配套接收器上,在對接收器重新進行方位和角度的調整中,問題果然被解決了。
此時,李巖也意識到井下的各個巷道條件不同,要想將無線傳感器安裝好,還要在工作計劃中加入井下地理位置與實際條件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安裝好設備。
經過李巖和班組成員的敢拼實干,監測監控系統終于進行到了最后的測試階段。還沒等李巖將緊繃的神經放松,新的問題就來了——監測監控系統傳輸出現閃斷現象。
經過仔細排查設備和纜線,李巖發現設備和系統全部正常。為了找到閃斷原因,他堅持值守井下,在歷經10多個小時后,他發現每到生產開始時,工作面的傳感器就會無規律地開始閃斷,時長時短,導致監控系統故障閉鎖斷電。有了這一發現,問題總算有了突破口,李巖馬上進行反復試驗,又發現只要有梭車運行到工作面傳感器的附近就會發生故障,離開就顯示正常。
李巖興奮極了,他找到了“病癥”,立即聯系廠家研發人員進一步核實,果然是因為變頻式梭車磁場干擾到了傳感器,導致出現故障。隨后,李巖根據實際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將此類問題杜絕,做了案例總結分析。
當新一天的晨光再次灑滿烏蘭木倫煤礦的時候,李巖正帶領著班組開啟新的工作,他說,氣體雖然難以捉摸,但通過我們的實干篤行、創新發展,始終會將它變成可讀的數據、變成醒目的信號,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