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2-07-25 17:23
心中的“陣地”
——記一等功臣、海門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工 朱躍進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李松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曾聽過《血染的風采》這首歌?30多年前,中越邊境的那場局部戰爭,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南疆,維護了祖國的尊嚴。雖然邊境的硝煙早已退去,但他們的壯舉已經永載史冊。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曾親歷過這場戰爭的“排障英雄”,一等功臣、海門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工朱躍進心中的“陣地”故事。 朱躍進,1981年10月入伍,1986年11月奉命赴前線作戰。他參加各種戰斗80余次,排雷1000多顆,個人殲敵13人,榮立一等功。
浴血南疆 為國負傷
1987年4月17日晨,朱躍進所在部隊接到攻擊敵人某高地的任務,時任破障隊長的朱躍進負責為沖鋒部隊掃清沖鋒通道的地雷。
由于陣地數經敵我交替,陣地前的爆炸物種類多達百余種,排除難度很大。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探針”在一點一點前移,通道在一米一米推進······正在這時,我軍的炮火開始延伸射擊了。按戰前部署,這預示著離發起攻擊的時間僅剩25分鐘。軍令如山,如在最后時刻仍不能排除通道地雷,沖鋒連隊傷亡將不可估量。
情急之下,朱躍進堅決而果斷地對戰友們說:“時間已經不多了,現在我命令:全隊編成8個小組,組與組之間距離15米,我負責開辟主路,其他小組依次開辟輔路。”話音一落,他義無反顧地向雷區走去······緊張的25分鐘過去了,沖鋒通道終于順利打開。
也許是因為我軍炮火密集炮擊,那次朱躍進他們幾乎沒有傷亡。之后,朱躍進在參加“京虎二號行動”中光榮負傷。
勤學苦練守護光明
1989年3月,朱躍進傷愈后轉業到海門供電公司,成了一名電力工人,這也算是圓了他兒時的夢。當年,因為能源供應和電網結構問題,停電司空見慣。那時,朱躍進就想著等長大后能成為一名電力工作者,讓老百姓不再停電。所以,當上級給他安排工作時,他堅決要求去供電一線,最終他被分配到35千伏四甲變電所。
剛到變電所,面對控制室內眾多的儀表、指示燈,還有戶外不停地發出嗡嗡嗡聲的主變壓器,他感到有點無所適從。但他明白,要想勝任這份工作,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
于是,他從熟悉圖紙開始,研究起了設備保護二次圖:合閘回路、跳閘回路······他每天捧著書本、對照現場接線,不停地研究著繼電保護動作原理,遇到不理解的,就向同事請教,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正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就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能獨立當班的運維工。工作30余年,經他發現的各類大小缺陷達到200余個,在30多萬次操作中沒有發生過一起誤操作事故,為萬千家庭送去了“光明”。
變電所值班,最難得的就是要守得住寂寞。成立操作班之前,所有變電所都是有人值守,每一個小時抄一次表、每天三到五次設備巡視,一分鐘也不能離開。面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枯燥乏味的值班生活,朱躍進就像當年蹲“貓耳洞”一樣堅守著這個“陣地”。當有人問他,作為一個戰斗英雄,天天待在變電所里虧不虧呀?他總是說,與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比,他一點也不覺得虧。
為了同事們不感到寂寞。工作之余,他還在所內種植了一些低矮的花卉、樹木,把變電所打理得像個私家花園。現在,朱躍進依然對這座已經退役了10多年的變電所留戀不舍,每次路過或休息回家,他總不忘到那里去看看。他說,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放不下。
駐守一線 再顯擔當
在他的心里,電力一線永遠都是他的“陣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11年,海門供電公司組建110千伏包場操作小分隊,當時很多人因為小分隊駐地在黃海邊,環境惡劣,而且離市區又遠,都不愿意去。朱躍進聽說后第一個報了名,并一直堅守至今。在那里,他一如既往地守衛著自己的“陣地”。
去年臺風“煙花”施虐的那天晚上,正在值班的朱躍進接到調度控制中心電話,稱受雷電影響,海門港新區20千伏蘇展線停電,開關重合失敗,必須派人前往110千伏東灶變電站實施操作。他二話沒說,與隊友跳上車就趕往現場。“當時雨下得特別大,雨刮器也來不及刮,前方一片模糊,只能憑著感覺開車前行。”朱躍進說,那天晚上,等他們送完電回到駐地,已經是深夜12點多了。
光陰荏苒。還有一個多月,朱躍進就要退休離開他堅守了33年的“陣地”了。他真的舍不得離開!因為這個“陣地”和老山“陣地”一樣,都已經深深地駐進了他的心里。他說,這輩子最讓他感到驕傲的就是選擇了這條無怨無悔的守“陣地”之路。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