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2-03-16 17:05
【巾幗風采】
讀你的感覺像春天
——記廣西蒙山縣回龍村駐村書記 梁桂蕓
中國能源新聞網通訊員 陳欽榮 馬華斌
3月2日,廣西蒙山縣蒙山鎮回龍村。
梁桂蕓(左一)在田間地頭了解農戶春季蔬菜種植情況。馬華斌 攝
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梁桂蕓又一次走進田間地頭,挽起袖子,和村民一同勞作,挨個詢問蔬菜種植情況、存在困難和意見建議。田野里,新種的甜菜、番茄苗長勢良好,生機盎然。
梁桂蕓(左)和村民一同勞作。馬華斌 攝
這是梁桂蕓來到回龍村的第7個年頭。
梁桂蕓是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蒙山供電局2016年選派到廣西蒙山縣回龍村的駐村工作隊員,2019年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2000多個日夜里,梁桂蕓一門心思為回龍村找思路、找門路、找發展,成為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帶頭人。2021年,回龍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
“三年沒辦成的事,不到一星期,成了!”
“戴副眼鏡,文文靜靜。”回龍村青子嶺三、四村小組組長蒙道亮剛認識梁桂蕓時,對這個安靜內斂的姑娘并不看好。
在農村摸爬滾打多年,蒙道亮清楚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利益錯綜復雜。他忍不住直嘆氣:“村小組的水利問題不懂什么時候才辦得下來……”
農田水利問題是回龍村2個村小組心頭的痛。
原來,回龍村青子嶺三、四組的老舊水渠早已崩塌,“有20年不能用了。”水渠重修迫在眉睫。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回龍村水利項目遲遲爭取不到資金。
“經我手,打過的立項報告就有5次,一直沒辦下來。”蒙道亮唉聲嘆氣。
農田灌溉沒保障,村民心里窩火,對入戶的駐村干部沒個好臉色。
農田水利工程,那可是農村發展的命脈啊!梁桂蕓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村民心頭的難事辦好。
這姑娘迸發的能量讓人吃驚。梁桂蕓多方了解,聽取各方意見,找準問題癥結,找到村小組長和政府對口部門負責人,拿出啃硬骨頭的韌勁,一遍遍擺事實、講道理,從法理到人情,磨破嘴皮反復溝通,終于促成項目落地。
“三年沒辦成的事,小梁書記一個女同志,不到一星期,成了!”蒙道亮驚訝又興奮,這次遞交的報告不到一個星期就得到批復。4個月后,2020年6月,443米的水利工程順利完工!
看著農田邊上延伸的水渠,清澈的流水汩汩奔涌,年過六旬的蒙道亮興奮得像個孩子,逢人就夸“小梁書記有本事!”
梁桂蕓和回龍村青子嶺三、四村小組組長蒙道亮正在討論發展村里農產品規模種植項目。馬華斌 攝
“不是嘴上說好聽的,她是真把人放在心里面”
看到梁桂蕓,讀初三的男孩李鴻德臉上綻開燦爛的笑容。
李鴻德一家,是回龍村1034戶里最后一戶實現脫貧的人家。父母離異,父親患間歇性精神病,長期在外,連兒子的生活費都拿不出,母親遠嫁外省。很長一段時間,李鴻德和家人擠在危舊房里,由于大人之間的歷史積怨,住宅基地遲遲理不清,房改政策無法落實。前兩任駐村第一書記曾積極協調,但始終沒法調和。
為了改善李鴻德的學習生活條件,梁桂蕓操碎了心,白天上門協調,晚上一對一談心,不厭其煩地講解相關政策。經過梁桂蕓的耐心協調,2020年春天,李鴻德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家。梁桂蕓還積極反映李鴻德的情況,促成該戶的幫扶聯系單位決定每月捐贈600元生活費給李鴻德,直到大學畢業。
讀書和基本生活費有了著落,李鴻德臉上的笑容一天天多起來,學習成績在班上保持前列,還成了全校有名的短跑“明星”。眼下,他正斗志昂揚地備戰中考。梁桂蕓說,看到李鴻德健康成長,就是最欣慰的事。
梁桂蕓牽掛著李鴻德的生活學習情況,鼓勵他專心備戰中考。馬華斌 攝
吳盛春一家也始終牽動著梁桂蕓的心。
吳盛春全家6口人,上有80多歲的父母,下有一個9歲的腦癱女兒和年幼的兒子,妻子也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吳盛春是家里的唯一勞動力。近兩年來,吳盛春檢查出患上極高危的高血壓、腦梗等疾病,一家人生活急轉直下。
梁桂蕓焦急地東奔西走,聯系民政部門,落實吳盛春妻子和女兒的助殘補助;幫助吳盛春家低保調整到最高級別補助標準,每年增加6900元;還積極幫助吳盛春落實公益性就業崗位,確保家庭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每年增加收入6000元。
可梁桂蕓覺得遠遠不夠。她自掏腰包給吳盛春一家買生活必需品,鼓勵吳盛春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還時刻關注吳盛春女兒的身體康健情況。3月3日這天,梁桂蕓和蒙山鎮第一小學的老師一起,為吳盛春女兒帶來新學期的新課本和水彩筆,又一次把愛心課堂送上門。
“春天來了。”聽著女兒稚嫩清晰的朗讀聲,吳盛春的臉上煥發出新的神采。
3月3日,梁桂蕓(右一)和蒙山鎮第一小學的老師一起,為吳盛春女兒帶來新學期的新課本和水彩筆,把愛心課堂送上門。馬華斌 攝
駐村多年,梁桂蕓以心換心,早已成了鄉親們信賴的暖心書記。特別是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實事好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她會幾年如一日堅持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的生活起居,會掏錢為困難群眾買棉被、買奶粉、墊付醫保費,會為幫村民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化身“帶貨達人”,會耐心傾聽村民的煩心事并給予中肯的意見……
“小梁書記有副熱心腸,不是嘴上說好聽的,她是真把人放在心里面。”回龍村村委副主任梁桂玉說。
“她挺有想法,找項目也用心”
3月3日傍晚,打開智能孵化機,梁桂蕓發現多了一群小可愛,毛茸茸、黑黝黝的,探頭探腦,幼嫩的鳴叫聲悅耳動聽。這是回龍村“五黑雞”養殖項目迎來的又一批新生寶寶。
回龍村“五黑雞”養殖項目迎來的又一批新生寶寶。馬華斌 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梁桂蕓看準“五黑雞”營養價值高的市場優勢,在后盾單位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蒙山供電局的支持下,帶領村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五黑雞”養殖項目。養殖基地占地面積8畝,首批1000羽“五黑雞”于2020年7月購進,目前日均產蛋近200枚,供不應求。“用上孵化機,買雞苗的錢也省了。”
在公司支持下,梁桂蕓帶領村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回龍村發展“五黑雞”養殖項目。馬華斌 攝
但梁桂蕓輕松不起來,她有太多事得操心。農戶以往種植的砂糖橘等農產品銷售勢頭放緩,怎么引導大家把握市場行情科學種植?從零敲碎打到形成規模,怎么推動改變傳統的種養模式?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如何兼顧短期收益和長遠效益?如何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在返鄉創業的陳啟才看來,這些沉甸甸的責任,讓梁桂蕓的思維與視野更開闊,“她挺有想法,找項目也用心。”陳啟才過去在廣東闖蕩,靠販青菜發家。回鄉發展后,養豬、建酒廠雙管齊下,發展成回龍村致富帶頭人。今年,他聽取梁桂蕓的建議,全面升級豬舍,安裝水簾和風機,改造成恒溫系統。改造豬舍的同時,他對梁桂蕓最新關注的牧草產業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只有充分結合村里實際,找到適合回龍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才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梁桂蕓說,回龍村是盆地地形,有清澈水源,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有天然優勢。她正在調研牧草種植項目,計劃近期帶村小組組長和致富帶頭人,去先進的地方取經,依托回龍村的資源稟賦,探索適合回龍村可持續發展的新項目,為村里創造更多收益。
“小梁書記到回龍村的6年多,為村民辦了很多實事,村里的變化可以說翻天覆地。”回龍村村黨支部副書記梁桂玉掰著手指頭,細數梁桂蕓和駐村干部為村民辦的大事:硬化道路通到每一戶,動力電覆蓋到每個角落;村集體經濟從單一房屋出租的3000元,發展到五黑雞等多種特色種養殖產業,光伏發電項目持續在陽光下收益,村集體經濟突破20萬元。
走在回龍村,道路兩旁是延伸的太陽能路燈,一座座花園新房錯落有致,家家種花卉、養盆栽,芬芳四溢、逸趣橫生。荷包鼓了,村民們注重起生活品質。梁桂蕓望著前方,帶領村民推進鄉村振興、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更加堅定。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