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1-09-29 15:14
應進行新型電力系統創新研究
——訪CIGRE中國和亞太區C6主席、山東大學特聘教授馬釗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應以清潔、低碳、數字、高效和物聯為發展方向,以安全高效、循環可持續為驅動和目標,以研究與創新為支撐、智慧互連共享為核心,孕育新模式、新業態,推動跨界融合,實現產學研用協同發展。” CIGRE中國和亞太區C6主席、山東大學特聘教授馬釗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能源電力行業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雙碳”背景下更需要堅強電網和智能配電系統協同發展,逐步向綜合能源系統演化。
中國電力報:在“雙碳”目標下,配電系統面臨哪些關鍵問題與挑戰?
馬釗:第一是政策規劃的問題。多元目標優化,研究綜合分布式能源和柔性負荷兩側不確定情況下的概率規劃模型。第二是運行控制方面的問題。開發人機物有機結合,源荷互動的智能運維和調控控制。
第三是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數字化的轉型是構建安全的數字化主動配電系統的關鍵,也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第四是新材料和關鍵設備的挑戰。新的設備需要滿足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要求。第五是儲能材料與技術。建立新型配電系統,需要研究和發展好儲能的各種技術路線。
中國電力報:直流供用電系統具有哪些優勢,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方向?
馬釗:新一代低壓直流供用電系統是發、儲、用一體化的新型、綠色、高效的直流供用電系統。目前,具有“全面感知、信息傳輸、數字智能、源荷互動”等特征,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具有“自恢復、自控制、自優化”等自主功能。
兩種典型模式,一是發、儲、用一體化的全直流生態運行模式主要用于分布式資源豐富的地區如廣大的農村。另一種是交流電源支撐的直流供用電運行模式,用于可再生能源有限而直流負荷需求大的應用場景。
新一代低壓直流供用電系統,可作為交流供用電的輔助有益補充和替代,為實現“雙碳”目標開辟了新技術路徑,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再電氣化的一種新舉措,也是中國制造再創輝煌的新契機。低壓直流有望并可能逐漸成為未來供用電發展新模式,逐步顛覆傳統供電形式的新業態。
中國電力報:新型數字化主動配電系統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馬釗:縱觀當前配電網,隨著分布式能源的高比例滲透,物聯網、無人駕駛、機器人等的快速普及發展,直流負荷化和移動負荷化已成為發展趨勢。面臨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市場,就需要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新產品。
從宏觀技術層面來看,有以下八大主要技術方向值得關注:一是高效、經濟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二是分布式能源的智能控制靈活運行技術;三是負荷的柔性化技術和利用;四是儲能包括儲氫、氫能利用等技術;五是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特別是碳利用技術;六是新型電力設備和用電設施研發;七是AI等數字化技術應用;八是建設能源互聯網和綜合能源系統。
從電力系統角度分析,未來電網結構的改變,將帶來大量的科技創新機遇,從全壽命周期清潔循環生態的新理念,到多元目標優化的規劃方法,從靈活智能、可靠高效的運維方式,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全面應用推廣,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