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1-09-07 11:03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阮松萍 報道 路邊香蕉樹、木瓜樹果實豐碩,發出淡香,竹叢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樹木葉片綠得發亮,肆意生長。8月底,處暑已過,但亞熱帶氣候的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高良鄉因地處低熱河谷槽區,沒有一丁點兒入秋的痕跡,白天氣溫還在31℃左右徘徊。
供電所晚飯過后,空氣還是濕熱,但比起白天涼爽不少。院里兩棵十多米高的大榕樹上,暗藏的知了叫個不停。圓臉、大眼,48歲的古自立拾起小板凳走到院角橄欖樹下坐定。聽見老大哥苗族小調聲起,李東垚、楊淑娟、趙紫穎、孔奕昕等幾個青年員工迅速向古自立圍了過來。少數民族用語教學即將開始。
“古師傅,服務完客戶,跟老鄉分別要咋個說來著?我又忘了。”
“苗語是‘萌’(音),壯語是‘拜了’(音),瑤語是‘磨’(音)。”古自立立即回復“學生”。
“教教我‘你要辦什么業務?’這句話咋個表達嘛!”楊淑娟發問。
“好,好,好!你記一下,苗語是‘臥當支?’(音),壯語是‘阿貢瑪?’(音),瑤語嘛,等我想想。”古自立拍了拍頭,扇扇風,想趕快記起用語。
高良是壯族苗族瑤族鄉,轄區內有8000多戶用電戶,其中五分之四人口是少數民族。“老師”古自立是苗族,土生土長的高良鄉人。已在此工作20多年,苗、壯、瑤3門語言樣樣精通。青壯年外出打工、工作的多,有些老人不會漢話,有些會但發音不準,為了更好溝通交流,服務好少數民族群眾,這樣的“教學”古自立隔三差五就開展,已成為五龍供電所高良鄉駐點人員的日常。
經過“教學”,溝通交流時,大家清楚了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特有用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還是不少。不過,“寶藏”員工古自立一出手,保準“藥到病除,還療效快”。
今年4月,一次,楊淑娟和同事去弄老上寨開展故障報修。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分散,到了寨子找半天也找不到報修人家,一詢問,其它村民跟楊淑娟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話、溝通,直聽得楊淑娟懵圈,只好趕緊電話古自立請教,經過“翻譯官”溝通,難題一下解決。
杉樹是高良鄉的主要經濟林木,一棵可以賣四五十塊錢。可加工制作為房屋裝修用的龍骨架、吊頂等。5月底,10千伏壩林線通道清理時供電所修理著弄老村吳家四五十棵杉樹,在外打工的吳云龍得知后很是惱火,供電所員工李東垚咋個溝通客戶都不理解,無奈,只好向正在公休的古自立“救助”。聽著古自立的鄉音,吳云龍一下火氣就消了一半。古自立隨后解釋說線路建設在前,他老家的樹也被修剪了一些。而后還發送了電力設施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事件最終以“老大哥,我信你!”收尾。
生于斯,長于斯,半輩子傾情工作在此,十里八鄉到處都讓古自立惦記。前兩天他到電慶村開展線路巡視。這個村好多人家都已搬遷,但還有一戶不舍離去。村寨離鄉上只有7公里路程,但山高坡陡,雨水不斷沖刷,路坑坑洼洼不好走,野草瘋長。古自立和同事不斷墊石修路、除草,僅僅路上,就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抵達村落。
讓他特別放在心上的地方還有嚴家老寨,這里也只剩四五戶人家沒搬走。路況更艱難,天要晴個四五天以上,皮卡車才能上去。“即便只有一戶,也要讓老鄉用好電。”老鄉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古自立理解鄉親們那份想堅守的情愫。
一傳十,十傳百,古自立的電話被好多當地百姓記下,于是他便成了南方電網服務熱線95598,老鄉辦電找他,故障搶修也找他。古自立有些時候還被請去當調解員。
時光淺淺,快年過半百。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凡事還真不少!
現在的生活是真的好,熱鄉火龍果、芒果等時令水果飄香,商店商品琳瑯滿目,百姓衣食無憂。那些年村寨路不通,去搶修每月都要穿壞兩雙鞋。從南到北,供電服務一直在路上,但土路變柏油路,摩托變皮卡車,老鄉家的電氣化設備也越來越多,時代真是不斷在進步!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