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1-05-12 15:37
中國電力新聞網(wǎng)訊 通訊員羅西京報道 我叫林高峰,80后,33歲,一個平凡的電建人,在咱們中國能建西北電建旗下的西北電建三公司工作。
電建男兒走南闖北,進廠10年了,每一天我都過得蠻充實的。2020年,我來到人煙稀少的新疆準東項目部,當一個小小的供應(yīng)科科長,這是我跑過的第六個項目,也是進疆第二個工程。
好多人都覺得干火電這活兒太苦啦,新疆這個地方離家太遠,可我卻迷上了這兒,每天看看藍天白云,日出日落什么的,心里就覺得亮堂堂的。來新疆最大的感受,空氣特別好,沒有霧霾;還有就是景色特別美,寸草不生的戈壁,紅柳頑強的生長著。
我家在陜西渭南白水縣的一個村子里,父母都是地道的農(nóng)民,吃苦對農(nóng)家子弟來說,真不算個啥事。我喜歡咱們現(xiàn)場這氛圍,不管是城里來的,還是鄉(xiāng)下的,大伙兒都是平等的。盡管作為兒子,沒有多少時間陪伴父母和娃,可是身邊的同事都是這樣,為了項目早日發(fā)電,為了公司的發(fā)展,為了國家的興旺,總得有人付出嘛。
我學的航空機電專業(yè),干電建改行了,啥都要從頭學起,反正年輕,總想著多學點東西。早上7點,鬧鐘一響,我就立馬起身穿衣洗漱,把食堂的菜夾饃嚼上幾口,喝完稀飯,7點半就和同事穿著工裝像軍人一樣列隊進場。
這個項目標準化管理,制度嚴,要求高。就拿獨木橋這個測試來說吧,一下子就把醉酒的、身體不好的淘汰了,在其他項目我還真沒見過。工程不養(yǎng)閑人,供應(yīng)科雖然是配角,當個好“管家”也不簡單。這十來年,我總結(jié)出來了一個法寶:干工作,責任心比啥都重要。一個人再能干,都沒有團隊的力量大,平時我愛和同事聊聊天,一起琢磨怎么把工作干得更好,每天的站班會雷打不動。電建人就像紅柳,我眼看著鋼架一層層拔地而起,設(shè)備一一安裝就位,大家每天都在為項目早日并網(wǎng)發(fā)電而打拼著……
我喜歡運動,大一5公里越野賽就拿過全校第二,現(xiàn)在依然喜歡。新疆最冷零下33度,臉上針扎一樣疼,頭發(fā)、眉毛都結(jié)了白霜。春天風很大,一刮幾個月,沙塵暴像魔鬼。出門交通不便,雖說能品嘗到牛肉、羊肉等美食,可是蔬菜就少得可憐了。尤其是項目前期,為一管牙膏都要跑50公里的路。
貨物相當于電廠的“糧草”,既有汽包、汽輪機、發(fā)電機這些大件,也有橋架、電纜、盤柜等電氣設(shè)施,當然,更少不了那些不起眼的螺絲釘。所有設(shè)備到場清點核對,查驗無誤后安全卸車。有一回,我發(fā)現(xiàn)貨物編碼不對,沒讓卸車,原來廠家把貨發(fā)錯了。
白天,我們就在庫區(qū),管著2000多平方米的貨物,方圓200公里都是經(jīng)過調(diào)研確定好的供貨商廠家,東西要好,性價比要高,盡量給公司節(jié)省成本。
現(xiàn)場難免會有一些急事難事,可是再艱難,只要堅持下去總會過去。去年7月,疫情嚴重,進場大貨車指定區(qū)域停放,當天必須卸,禁止司機下車。我們穿著防護服,一天最多卸了15臺車。正午,我再去50公里外的高速路口接第二天進場的貨車,一個來回就到凌晨了,就這樣咬牙堅持了40多天,所幸無一人感染。冬歇期,其他人都離場了,只有我們踩著厚厚的積雪,迎著呼嘯的寒風,把當天的到貨一一安全卸車,直到春節(jié)前5天才回家。
每天6點半到7點是我最幸福的時刻,能和家人視頻聊天。我常常叮嚀老爸別忘了量血壓吃藥,最重要的是給7歲的娃輔導功課,她厲害得很,考了雙百。
夜幕降臨,靜下心做一些案頭工作,樁樁件件都記得一清二楚,筆記本也積攢了厚厚一摞。到晚上10點多忙完工作,躺在宿舍的鋪位上,腦子像放電影一樣,把白天的工作過一遍,再把明天的事兒籌劃一下,想的最多就是親人。娃經(jīng)常問我,爸爸,你啥時候回來?。∷f,這個暑假想坐飛機到新疆來。
我要感謝三公司,給了我十大優(yōu)秀青工、公司先進個人這些榮譽。今年是建黨百年,我要向身邊的黨員好好學習,管好物資,為項目施工服好務(wù),為電建事業(yè)添光彩。我爸是村里的黨員,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wù),作為入黨積極分子,我要再加把勁兒,早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責任編輯:陳晨 投稿郵箱:網(wǎng)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