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尋訪水電一局抗美援朝老兵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0-29 17:12

尋訪水電一局抗美援朝老兵:抗美援朝戰爭精神永不滅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粟麗 劉思宇

  中國電建水電一局參加過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老戰士,健在的共有48名,他們平均年齡已達90歲。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水電一局記者尋訪了部分老戰士,以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給我發殘疾證,我不要”

  “不想回來了,就想和死去的戰友,留在那里”

  “現在讓我上戰場,我還能去”

  ……

  在尋訪中,老英雄們回憶起戰時的點滴,幾度哽咽、無法言語。

老戰士(上:楊增文、岳德祥;中:王宗美、江山;下:鄭寶經及其獎章)

  “給我發殘疾證,我不要,不能要”

  楊增文如今已86歲,1951年,他作為一名通訊兵入朝參戰。在去前線的途中遭遇飛機轟炸,他們躲進了防空洞,在炮彈穿過防空洞時,楊增文正好站在洞口,千鈞一發之際,他頭往后一仰,炮彈從他的左耳擦過,他的耳朵以及身旁一名戰士的雙眼被炸傷,其余洞內12名突擊班戰士全部陣亡。后來,楊增文和雙眼被炸傷的戰士互相攙扶著,繼續下陣地。

  那時的楊增文,才16歲。從鴨綠江到戰爭前線的這段路,他們走了一個多月,白天有飛機轟炸,只能選擇晚上行走。為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夜間行軍速度自然是加快不少,不少戰士的腿都走腫了,腳上布滿血泡,隨軍的小護士看著這樣的場景,剪下自己的頭發穿在針上,開始為戰士們處理血泡,以致于后來很多小護士的頭發都被剪沒了。

  到達前方陣地后,楊增文和另外一名架線通訊兵一起,負責戰地通訊聯絡工作。

  “那天飛機又來轟炸,架線通訊兵拉著我喊臥倒臥倒,再起來的時候,人沒了,找不見了,一點都沒了……”因為他會暗語、熟記密碼本,架線的通訊兵為了保護他而犧牲。“后來組織給我發殘疾證,我不要,不能要”,楊增文認為,他的幸存是戰友用生命換來的,殘疾證他不該要。

  “不想回來了,就想和死去的戰友,留在那里”

  岳德祥如今已89歲,19歲時入朝作戰,負責物資押運和后勤補養。

  “去的時候我以為回不來了。后來也不想回來了,就想和死去的戰友,留在那里。”岳德祥參加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每每提及都淚流不止。

  “吃不飽啊,沒有力氣。”岳德祥說,那時候戰士們只有炒面沒有水,他們就到朝鮮老百姓家找水喝,“頂水,頂水”老百姓比劃著,戰士們也聽不懂,幾番“溝通”后,才明白原來是井水,戰士們用隨身攜帶的鋁壺往陣地上一遍一遍地運送,才得以維持下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戰爭中,后勤補養十分關鍵,而作為物資押運員,岳德祥在物資運送途中也遭遇了很多危險,但更多的是無奈,尤其飛機肆虐轟炸時,為了保護物資不暴露,他們不敢回擊,只能眼睜睜看著戰友們倒下。

  “那個時候,就只想打倒敵軍,保家衛國,誰都應該,不然我們也會像朝鮮一樣。”帶著這樣的決心,哪怕最后整個連只剩他一個人,岳德祥也在堅持戰斗,圓滿完成了物資運送任務。

  “一口炒面,一口雪,巾幗直面殘酷戰爭”

  王宗美今年89歲了,1950年入朝參戰,負責部隊會計和后勤保障工作。

  “我是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了。”王宗美從踏入鴨綠江那一刻起,就沒想過活著回來。跳車躲炸彈,她經歷過;物資被炸毀,她經歷過;徒手扛炮彈,她也經歷過。

  為了將炮彈及時運送到陣地,她主動請纓挺身而出,一口炒面,就著一口雪,王宗美和其他女戰士一起扛起炮彈就往陣地沖,公路和橋梁被炸毀,她們只能走樹林里的小路,但這也躲不過敵機的轟炸。

  “今天還和老馬一起,明天人就沒了,戰爭真是殘酷的呀……”王宗美想起犧牲的戰士,泣不成聲。但是看著如今國富民安、山河無恙,王宗美臉上又多了幾分欣慰,“毛主席使我們站起來,鄧小平使我們富起來,習主席使我們強起來,如今我們的生活都挺好的。”王宗美無限感慨道。

  回國后,王宗美擔任部隊文化教員,給戰士們上課、教他們知識。之后轉業加入到水電一局,如今一家三代都在一局。

  “一天一麻袋繃帶,都不夠用”

  “衛生兵!”

  “到!”

  現年86歲的江山,是一名衛生兵。16歲參加抗美援朝,每天從一線陣地搶救傷員,再運送回醫院。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這不是電影畫面。

  “一天一麻袋繃帶都不夠用,傷員太多了。”江山回憶道,“沒辦法,就用樹枝一綁、布條一扎,再用擔架運到車上。”江山說,護送傷員的路途十分兇險,車只能在夜間走,因為車里聽不到飛機聲,為了保護傷員,戰士們每隔30米站一個人,“飛機來了一個傳一個,傳到開車人那里放信號槍,趕緊躲起來。”就這樣,江山和戰友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傷員的救治工作。

  除了炸傷、槍傷、燒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還有很多凍傷。對赴朝作戰的志愿軍戰士來說,最難克服的困難,就是當時的寒冬。對于江山和其他衛生兵來說,凍傷的救治同樣充滿了挑戰,因為物資匱乏、條件有限。

  “一是不怕苦,二是不怕死。”江山說,這就是戰士們的精神,面對寒冬、面對敵人,他們用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現在讓我上戰場,我還能去”

  鄭寶經已經95歲了,家住6樓水電小區,每天上下爬兩次樓梯,依舊面不改色,身體十分健朗。初見他的第一眼,便被他帽子上的“裝飾品”所吸引,那是他親手雕刻并縫制上去的桃核。

  “我是拉大炮的,專門炸碉堡的炮。”鄭寶經一臉自豪地介紹著他的工作。他1953年入朝作戰,擔任司機班長,“不開車的時候就扛槍,不扛槍就干別的。”他從不讓自己閑下來,能多干就多干,將全部力量投入到一線陣地。

  鄭寶經參加了上甘嶺最后一戰,當問到他是否害怕時,他這么說:“一開始也害怕,真正打起來的時候就不怕了,敵人有槍,我也有槍,尤其是看著身邊的戰友倒下了,那一刻只想往前沖。”停了一會兒,他繼續說:“現在讓我上戰場,我還能去”。

  后來停戰后,鄭寶經跟著部隊一起,留在朝鮮參加戰后的恢復和建設工作,一直到1956年回國。

  “娃娃們,你們要戴著,戴到100歲啊!”采訪結束后,鄭寶經給記者們送上了精心雕刻的桃核,祝愿她們長命百歲。

  據了解,停戰后,一部分戰士回到國內,一部分戰士留在朝鮮參加戰后的恢復和建設工作。1958年及后來的一段時間,大批抗美援朝回國老戰士在組織的安排下,轉業加入到水電一局的建設大軍中,先后在桓仁水電站、白山水電站等多座具有一局烙印的大型水電站奉獻了智慧和汗水,他們將不畏強敵、頑強拼搏的抗美援朝精神,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的一局精神緊密結合,攜手開啟了水電一局的輝煌篇章。其后輩子孫也紛紛加入水電一局大家庭,涌現出了許多“水二代”、“水三代”,將其偉大精神代代相傳。

  后記:本次尋訪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部分水電一局離退休老職工,近距離“觸碰”這段氣吞山河的壯烈歷史,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和沖擊。在心痛和敬佩之余,這種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今山河已無恙,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前路坦闊,吾輩更當自強,面對困難和挑戰,應以敢于斗爭、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精神,迎難而上,奮勇向前!

責任編輯:張媛媛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