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吳威威
“恭喜啊,老王,實至名歸!”
“師傅,我們以您為傲,您是我們的榜樣。”
7月9日,國電電力邯鄲公司運行部微信群里的信息不斷,除了工作交流外,大都是對三值值長、老黨員王戰軍獲獎祝賀的溢美之詞。他的名字出現在剛剛出爐的國電電力2019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名單中。
1969年出生的王戰軍,有著60后的堅毅和嚴謹,他說:“運行工作就是認真監盤,調整好參數,維護好設備,沒什么驚濤駭浪,穩穩當當就足夠了。”也正是這種凡事盡力、萬事求穩的特色作風,讓運行三值自東郊機組投運以來,未發生過一起非停事件,將能源供給最重要的“穩定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登山 要一步一步來
“你聽說了嗎?除了飛沫傳播外,還能通過眼睛、皮膚傳播呢!”從市區開往肥鄉的運行班車上有人討論到。2020年2月22日,當人們還為新冠肺炎的來襲感到驚恐無助之時,電力運行人義無反顧的堅守崗位一線,保正常運行、保能源供應。
16點20分,剛剛交班的三值人員馬上迎來了新年的第一次挑戰,東郊1號機爐膛負壓突然變正至900Pa,引風機風壓、電流波動劇烈產生喘振,機組運行受到嚴重威脅。如果停機,那么肥鄉區14萬戶城鄉居民的供暖將岌岌可危!
“馬上降低負荷,小張立刻去現場檢查,聯系檢修部配合。”
“風壓偏低,立刻投油,務必穩住鍋爐燃燒!”
“省調省調,申請降負荷,目前機組運行情況不穩定。”
十幾秒的時間,王戰軍有條不紊的安排了重要任務,又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和運行方案,保證鍋爐燃燒機組運行,在關鍵時期保障了電能和熱能的穩定供應。
事后有人說,“老王有兩把刷子,遇上事不急不躁。”王戰軍淡然道:“一個值長遇上這事都緊張,那怎么能讓企業放心呢,我穩住了,團隊才有信心突破難關。”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之所以能冷靜應對突發狀況,合理安排調配人員,并最終化險為夷,皆是來自王戰軍豐富的積累和閱歷,“無他,唯手熟爾。”
1985年進入電廠的王戰軍一上班就扎進了汽機運行崗位,從汽機巡操員做起,查看設備情況,調整盤面參數,請教前輩問題,學習專業知識。35年歲月匆匆,他走遍了生產區域所有角落,經歷了幾十次機組啟停,順利應對了成百次突發事件……司泵、司機、班長、單元長、值長,一步一個腳印,讓王戰軍成為了該公司資歷最老、行事最穩的值長。
無數個日夜的積累和付出,讓他養成了凡事求穩的工作作風,他堅信:“即便要翻越大山,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能光立下高遠目標而不看腳下的路。”
在他的帶領下,結合“黨建+運行操作”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全值人員以“穩”字為準繩,從每一次操作入手,將每一份任務做實,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創下前無古人的全年無異常、無障礙歷史紀錄。
高峰 是挑戰者腳下的平地
2011年4月,一則《征募酒泉熱電公司臨時運行調試人員》的通知引起了王戰軍的注意。
受限于企業機組型號單一、容量偏小等客觀情況,他常常思考如果遇上其他類型機組或者廠內升級改造,自己還能否勝任目前崗位。幾經思索后,他下定了決心:只有向不同型號的機組挑戰,勇于攀登技術高峰破解難題,才能徹底消除心中疑慮。
7月12日,王戰軍如愿成為了酒泉調試隊的一員。22個小時的火車搖晃,路上的風景從蒼翠切換成沙黃,待真正到了剛竣工的酒泉公司,滿眼的碎石灘讓他心里萌生一絲退意,“這地方好荒涼啊。”但是一想此行的最初目的,他便毅然走向電廠。
一連5個月,調試隊維持三班兩倒12小時工作制。“氣候太干燥了,再加上休息調整不過來,不少人出現水土不服。”王戰軍卻不然,他堅持出勤的同時,又利用休息時間向新機組新設備發起挑戰,研究參數特性、腦中模擬調整、思考機組差別。酒泉公司的人眼中,他就是一個鐵人,但其實他自己也被腸胃的絞痛所折磨,只有將心思都放在工作學習上,疼痛才顯得沒那么劇烈。
到11月底,經過調試的兩臺33萬千瓦機組高標準通過168,順利投運。慶功宴上,他頗為激動地說:“不去真正爬一爬,你永遠不知道山有多高,真正爬上去了,再高的山峰也只是平地。”
到2013年6月從酒泉返程,調試隊先后解決了兩臺給水泵同時跳閘、汽輪機超速等大大小小900余項故障問題,將機組調試到最優運行狀態,得到業務單位和電力調度的一致認可,而這兩年的磨礪也使王戰軍在調試圈里闖出名堂。
從省電科院邀請以專家身份幫忙監督調試新投運機組,到電校技能鑒定的專家評委老師,王戰軍的技術水平在河北省內有了響當當的分量。如今,從他手下調試的機組超過16臺,這對每位運行人來說都是一個難以攀登的高峰。
遠眺 為后來者引路搭橋
“我師傅是王戰軍,汽機達人,我要不拿個獎,那就是丟我師傅的臉了。”獲得國電電力火電機組集控值班員技能競賽個人三等獎和國電電力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的馮少磊,以自己是王戰軍的徒弟為傲。
在他看來,正是師傅特有的教導方式,讓自己這個入職不到3年的新人迅速成長,在國電電力大賽中嶄露頭角。
“年輕人有沖勁,但是缺乏勇氣,遇上難題容易裹足不前。”談起對青年員工的培養,王戰軍勁頭十足,“我對他們有信心,都是大學生,咋的都比我們強,要給壓力、壓擔子,讓他們自己動手才能早日成長。”
結合支部“授漁 筑夢”黨建品牌,他加強對青年員工培訓工作,除了簽訂師徒協議進行專職一對一指導培訓外,也對所有值內青工進行統一培訓管理。每月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為青工答疑釋惑,自己帶隊到現場進行講解,大到機組啟停、廠用系統、用水用料內容,小到管路走向、顏色區分、閥門設備,全面系統地為青工展示運行人的管轄范圍和工作重點。“在現場教學里,周圍環境的變化和師傅的每一次操作都能深深地刻印在腦中,比死讀書本強多了。”
事非親歷不知難,飲水入喉曉冷暖。多年的運行經驗告訴王戰軍,知識倘若只停留于書本,那距離真正掌握技術還有很遠,“只有自己實際進行過操作,解決過問題,那才算是真正將書本吃透了。”
“記得剛到班組才3個月的時候吧,值長就讓我帶著鉤子去開疏水門了。”剛過而立之年的金偉回憶道,“以往看別人干,也就是使幾下勁的事,真到自己就卡殼了,鉤子卡不到法蘭盤里,卡住了總也不知道怎么使勁。”
看到金偉的窘迫,王戰軍又開始現場點撥并手把手的進行指導,完成工作后,又要求金偉對工作進行總結匯報,內容包含基本手法、操作技巧、注意事項、安全重點等各個方面。在每周值內總結會上,被培訓人員還要以講課形式作為測驗,只有全票通過才算正式出師。
學習與實戰結合,總結與提煉并重的培訓方式讓金偉的“最年輕機長”更加實至名歸。和金偉相仿,在他的教導下,已有40余位青工在企業關鍵崗位獨當一面,托起邯電未來的希望。
就像一位已經看盡遠方風景的勇者,王戰軍傾盡所能為后來者指引方向、鋪路搭橋,讓他們走向更高更遠的彼方。
如今的王戰軍雖已半百,依舊精神滿滿,堅信“上崗一分鐘、安全60秒”的他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將汗水和熱血都揮灑在最熱愛的運行崗位上,把穩定輸送電和熱,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對企業對社會對人民的最好答案。
責任編輯:張永亮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