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國網寶雞供電張剛:智匯合力奔小康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袁偉 報道 張剛,男,1974年生,中共黨員,現任國網寶雞供電公司電氣公司副經理。2018年,張剛自愿報名,出任省級貧困村——扶風縣天度鎮下寨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期間,張剛俯下身子埋頭干,科學謀劃抓發展,視困難群眾如親人,把駐點村當家鄉,甚至落下殘疾也無怨無悔。他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凝聚村兩委共識,創新理念,開拓思路,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扶貧助困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時也展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風采,受到各級一致好評。

  “他是黨的好干部,善于思考,愿意苦干。”村上干部這樣評價他。

  “他是我們的好親人,一心為民,全力扶貧。”村民這樣夸獎他。

  一身土氣贏得信賴

  張剛身上有著濃重的鄉土烙印——出身農村、說一口地道的“土話”、愛吃面、手上都是老繭、皮膚黝黑。他從不諱言自己的“土”,而是以自己出身農民家庭為傲,他對土地、對農村、對農民有著深深的眷戀。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2012年起,國網寶雞供電公司堅決響應中省號召,進駐下寨村開展脫貧幫扶。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剛默默下定決心: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讓農村的困難群眾都過上好日子。經過多年鍛煉,張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黨員干部,他知道,兌現自己承諾的時間到了。

  2018年7月,張剛主動報名,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出任下寨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下寨村地質差,基礎設施薄弱,嚴重缺乏水源,村民經濟收入低,雖然經過前輩數年努力,村里的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全村共有建檔立卡戶154戶573人。擺在他面前的任務是:當年56戶190人必須穩定脫貧。

  村上的土路泥濘曲折,貧困戶家里的圍墻早已倒塌,村委會的會議室里,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張剛沒有畏懼,因為困難群眾黯淡的眼神令他心痛。他二話不說,放下鋪蓋,卷起袖子,挽起褲腿,開始逐戶進行摸底調查。

  每天一大早,張剛就跑到貧困戶家里,手上幫忙干著活,嘴也不閑著,和人拉著家長里短,為他們不同的致貧原因長吁短嘆,告訴他們不要怕,脫貧致富的美好明天就在眼前。

  他白天走鄉串戶摸家底,晚上學政策、寫材料,20天內就走遍了全村154戶貧困戶,摸清了他們的具體情況。

  張剛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牌、不到群眾家吃飯,不僅公開承諾,還讓村兩委會成員和村民監督。周末,從未見過張剛回到城里的家中,而是在下寨村的田間地頭,時而干農活,時而思考村里產業如何發展。

  逐漸的,張剛贏得了村里上下的一致認同。

  “這是共產黨員,是來帶領咱們過好日子的!”大家興奮地說。

  信賴,就這樣逐漸建立起來。

  一門心思克難攻堅

  在日復一日的走訪中,張剛已經將下寨村的村情摸清摸透。經過思考,他形成了白天“走、干、講”,晚上“讀、寫、想”的工作方法。

  “走”是入戶看實情;“干”是爭項目抓產業;“講”是講政策傳技術。“讀”是讀政策學理論;“寫”是記日記寫心得;“想”是謀發展探路子。

  六個字,將扶貧工作串成一根繩,讓工作隊和村兩委面對復雜的工作有了底氣,也有了方向。根據實地走訪情況,張剛針對性提出了“戶分七類法”、“老人戶脫貧法”等方法舉措,將全村貧困家庭分為七類,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收到了奇效。

  比如貧困戶齊雙寶,因本人身患殘疾,兒子也不履行贍養義務致貧。張剛一遍一遍往齊雙寶和兒子家跑,苦口婆心講政策,將心比心談感情,最終感動了齊雙寶一家人,他的兒子簽訂了贍養協議,承諾履行贍養義務。這是扶風縣第一份贍養協議,這個模式后來在全縣推廣使用。

  針對下寨村實際村情,張剛又提出“點、線、面”綜合立體幫扶思路,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武器。

  以“點”為核心的精準施策。選擇急需幫扶的17戶,采取一對一包扶方式,一戶一策、一人一措,扶智扶志,“造血”為主。

  以“線”為中心的對癥施治。針對貧困戶采取按類施治、“對癥下藥”,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包扶支部兩個作用,通過籌措扶貧基金、開展勞務介紹等方式實現幫扶脫貧目的。

  以“面”為重心的綜合施措。全力開展消費扶貧,對貧困戶優質農產品兜底銷售;發揮電力人優勢,協助開展村級光伏發電站運維,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張剛深知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扶貧工作中,他重點在扶志扶智、志智雙扶工作上持續發力。

  駐村以來,村上已舉辦農技知識講座6期,入戶講解政策、種養殖知識1800余次,還帶領致富帶頭人外出學習蘋果科學務作。在他的引導幫扶下,154戶貧困戶實現外出打工就業127戶,發展特色種植65戶、養殖產業12戶,5戶從事個體經營,基本實現“一戶一就業、一戶一產業”的雙保證增收模式。

  2018年底,下寨村整村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11.14%降至0.84%,如期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村民日子好了,思路開闊了,更加有了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兩委會更加團結,措施更加有力,方向更加精準。

  戰斗力,就這樣凝聚起來。

  一條傷腿情系百姓

  “為了下寨村的困難群眾,我把命豁出去都沒啥。”

  張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是真的把困難群眾當親人,把下寨村當成自己家。兩年時間里,他住在村上累計超過580天,記錄扶貧日記300余篇、10余萬字。滿滿的8本日記,不僅記錄著張剛的日常工作,還記錄下他和“親人”之間的點滴感人故事。

  王海平夫婦都是殘疾人,上有97歲的老娘和一個上大學的兒子,家庭條件非常困難。初次見面,張剛拍著胸脯大聲承諾說,“我就是你的親人,你不脫貧,我就不走。”接下來的時間,張剛幫王海平家籌資金、修圍墻、建羊圈,每月還給他的兒子打去生活費。現在,王海平通過養羊收入1.3萬元,兒子也找到了工作。

  2019年初,為實現擴容村光伏電站20千瓦,張剛多次往返于西安、寶雞之間,辦理手續、對接項目。電站擴容后,每年增加收益3萬余元,僅光伏發電一項就可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余元,然而張剛自己卻因奔波勞累過度患上了嚴重的滑膜炎。

  2019年清明節前,在走訪貧困戶王紅蓮家時,張剛被惡狗咬傷。他簡單處理后繼續投入工作,直到第二天晚上傷口發炎,才不得不連夜回到寶雞。打過疫苗后,他又返回下寨村,一邊打點滴消炎防感染,一邊繼續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

  2019年8月9日,在收購貧困戶史軍林鮮桃時,貨車突然移動,在車上清點數量的張剛被重重摔了下來,造成左跟腱斷裂,醫生要求臥床半年靜養,他在病床上躺了兩個多月,實在放心不下工作,最后,他不顧醫生的勸阻,在沒有痊愈的情況下返回扶貧一線,一瘸一拐堅持工作。由于沒有很好地休養恢復,他的腳傷至今沒有痊愈,被評定為傷殘等級八級。

  扶個貧,怎么把自己扶成了殘疾人?妻子總是默默流淚,家里見不到人,孩子上學管不上,可這個男人,卻把全村的困難群眾當成親人。

  質樸的村民,只能不停地用微笑和大拇指表達自己的感情。張剛把困難群眾當親人,可困難群眾,何嘗不是把張剛當做最親的人?

  感情,就這樣濃烈起來。

  一顆紅心忠誠向黨

  整村脫貧出列后,張剛并沒有滿足,而是認真考慮下寨村的長遠發展。他和村兩委班子提出了“扶大貧”的工作思路,既要帶領貧困戶致富奔小康,又要關注非貧困戶產業就業;一手抓產業扶貧,引導群眾發展特色養殖、種植,創品牌,走農業集約化經營之路;一手抓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實力,提高村集體為民服務、投入公益事業的能力,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現在,下寨村產業發展已呈現蘋果、甜柿子、紅薯種植、小麥育種“四劍齊發”的局面。目前建成120千瓦光伏電站一座和生態養殖場一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第三個村集體企業投資25萬元的紅薯粉條加工廠正在建設中, 2020年7月底將建成投產。其帶貧87戶,設置公益崗位15個,每戶增加收益超千元,帶貧脫貧益貧作用明顯。

  為了圓滿完成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任務,張剛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第一書記五項職責,進一步加大后備干部與致富帶頭人培養力度,全面提升村級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同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編制下寨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

  人生最清晰的腳印,往往留在最泥濘的路上。張剛常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幫扶干部就是一個標桿,一個駐村工作隊就是一個堅強堡壘。扛好旗幟,樹好形象,帶好隊伍,當好人民的服務員,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駐村幫扶干部應有的覺悟。張剛拖著一條病腿,將繼續發揚“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方百計”的三千精神,奔走在扶貧村的溝溝坎坎,繼續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奮力拼搏進取、貢獻智慧力量。

責任編輯:周小博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