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
讓創新成為習慣
——記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2019年隴電工匠孫逢江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馬巧蓮 報道 “愛思考,勤鉆研”是同事們對孫逢江的一致看法。作為國網武威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的配網運檢專責,2008年參加工作以來,孫逢江先后從事過輸電運維檢修、生產管理、智能運檢等多個專業。如今,他已經擁有3個實用新型專利,2個軟件著作權,發表了10余篇論文,并于2019年榮獲甘肅省電力公司“隴電工匠”。
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后,孫逢江來到了國網武威供電公司工作。因為從小酷愛計算機技術,他一直喜歡用各種信息手段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大家眼中的“創新達人”。2011年,還是輸電運維員的孫逢江意外得知由于技術與系統等多方面原因,員工無法實時查詢企業年金,他便主動和人力資源管理專責探討,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從方便、快捷、便利出發,開發出一款簡易的“企業年金查詢系統”,為武威公司廣大員工解決了信息查詢難的問題。同年,該項創新成果榮獲該公司QC創新三等獎,而這也真正開啟了孫逢江的創新之路。
長期以來,防外力破壞一直是困擾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難點問題,群眾保護意識不強,違章施工、種植都是影響線路安全穩定運行的“腸梗阻”。2017年,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始大面積應用的背景下,孫逢江又打起了以自媒體做好防外力破壞的主意。最終,經過反復論證,孫逢江發現“用戶+公眾號+H5+紅包”的形式對提升輸電線路外破防治的范圍和效率頗有成效。隨即,他便制定方案、創建公眾號、細化外破上報流程及獎勵機制,并率先武威地區進行嘗試。作為有效利用互聯網思維改善傳統生產工作模式的創新之舉,該項工作不但減少了員工的工作量,而且使工作更加高效。據統計,當年武威公司利用自媒體平臺發現外破事件16起,使外破故障下降了20%。
隨著電網的不斷建設,近年來,武威公司負責運維的輸電線路達到了2400多千米。然而這些線路大多分布在山區,受地形和氣候影響,人工巡視周期長,速度慢、難度大。如果巡視不到位、不及時將會給電網設備帶來極大隱患。為此,武威公司于2018年正式建立無人機巡檢業務體系。當時,對智能運檢頗有興趣的孫逢江主動請纓。從籌劃到實施,他事無巨細,第一批取得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認證,并在半年內完成無人機巡檢業務的新建,孫逢江也成為武威公司第一任無人機班班長。與此同時,他充分思考智能巡檢的優勢,結合工作編制《無人機體檢報告》,開展無人機噴火除異物、無人機放線、無人機照明系統開發,為武威公司無人機智能巡檢的多樣化打下堅實基礎。
“好奇心重”是孫逢江對自己的評價。但正是這種“多問一句為什么的習慣”讓他成為武威公司“創客聯盟”的第一批成員。當下,隨著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配網調度指揮信息溝通不暢、盲調現象突出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為此,武威公司創客聯盟于2019年立項開展“配網營運智多星”研究。作為主創之一的孫逢江至今都記得項目歷經5次內部評審,從“備選”到“首推”的艱難過程和每天加班到凌晨三點,發布腳本一遍一遍修改的日子。最終,在全體團隊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配網營運智多星從1.2萬個海選項目到取得1205/12000的參賽資格,從名列210/1205銅獎以上到成功拿到130/210的金獎角逐資格,并最終取得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第五屆青年創新創意大賽銀獎,實現了武威公司在國網“青創”舞臺上的“零突破”。
據了解,“智多星”融通PMS2.0、GIS、用采等6大類業務系統數據,泛在互聯人、車、物資等業務資源,完成互聯網和服務網的兩網合一,是一款讓營配各節點作業人員都知曉各自工作內容的“AI”,對解決配網調度指揮信息溝通不暢、盲調現象突出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項目已被甘肅省電力公司列為供電服務指揮系統的重要模塊,后續將在全省推廣應用。
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工匠要吃得了苦,經得起磨礪,多問為什么,方能有所成績。”正如孫逢江所言,創新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更不會一蹴而就,但他卻用滿腔熱情和敢想敢干的魄力抒寫著一名普通供電員工的精彩人生。
孫逢江團隊
責任編輯:張媛媛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