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袁海鳳
“0,0,7!”
“0,0,0!”
“清零!清零!”
連日來,除武漢、湖北和境外輸入病例,全國多個省區市新增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人數連續傳來好消息,有的地區確診病例還實現“清零”。這些戰“疫”數字,來之不易,背后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作為武漢戰“疫”志愿者,中國電建水電五局女職工黃莉娜在抗擊疫情的道路上,也用一組組數據記錄下自己的戰役“日記”。
聞令而動:一個下午,133張床位
方艙醫院,是人類抗擊傳染病史上的創舉。3月10日,武漢市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這是武漢保衛戰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成果來自正面抗擊病毒的醫務人員,來自晝夜奮戰的建設者,也來自默默無聞的武漢方艙醫院志愿者。黃莉娜就是萬千方艙志愿者中的一員。
2月5日,疫情“正囂張”的時候,家住武漢的黃莉娜得知所在區的方艙醫院現需要20名志愿者的消息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就報了名,并說服了攔著自己的母親。做好防護措施后,她迅速奔赴方艙醫院。到達現場后,黃莉娜和其他志愿者、工作人員,一起把拼接床板的材料、床墊、被子、床單、枕頭等物資搬到屋內,并協助工作人員把床一張張安裝好,兩個人一組將床墊抬到床上,把被子、枕頭裝好,將床單、褥子鋪好,然后細心地把上面的褶子撫平,擺整齊。經過一下午馬不停蹄的緊張鋪設,終于順利完成了武漢新洲區“方艙醫院”133張床位的布置工作。
現在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一天天好轉,武漢方艙醫院也終于“關門大吉”。但回想起參加武漢新洲區方艙醫院志愿活動的事情,黃莉娜依然為自己能夠為建設“方艙醫院”出一份力感到激動。但激動中又有些不好意思,她說,“我就去幫了個小忙。再者,這也是一名黨員、一名武漢人該做的。現在一宣傳,大家都知道了,很多領導、同事、同學、朋友,甚至一些其他分局不認識的人也都給我發信息關心我,給我點贊,挺感動的,也覺得挺不好意思的,感覺沒干啥事。”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等待火炬,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不居功,同樣令人敬佩。
排查采買:一天,484戶居民
結束了方艙醫院的志愿活動,黃莉娜緊接著報名做了社區志愿者。
黃莉娜所在的社區有一萬多人,僅自己所住小區就有484戶1千多人,工作任務特別重,而且特別瑣碎:體溫監測,入戶排查,瓜果蔬菜、生鮮蛋奶肉購買,水電氣繳費,藥品購買……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關乎百姓正常生活、關乎防疫工作落實的大事,何況是1千多百姓的事情堆積起來,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在落實“五個百分之百”工作目標,遏制疫情擴散的社區大排查中,黃莉娜跟隨社區工作者劉姐,除了利用微信、QQ進行線上和電話聯系外,還對線上未反饋和無法聯系的居民,以及有確診病例的單元,挨家挨戶上門進行摸底排查。一天下來,黃莉娜不知道重復了多少句:“您好,有人在家么,我們是社區的服務人員”“現在您家里有幾個人在家?”“家人身體怎么樣?”“今天測了體溫沒有,數據是多少?”……說的口干舌燥,但是為了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排查,顧不得喝水,也不敢喝水。一是時間緊任務重,二是防護服不方便穿脫,三是為了節約防護服。一旦開始排查,她就只能趁吃飯的時間喝水,但有時候,下午兩三點,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吃上午飯和晚飯。一天下來,小腿肚子和指關節都有點發腫,回到家里坐下來就不想動,話也不想說。三天排查工作結束之后,黃莉娜又到小區疫情監控點進行值班,每天對來往車輛、出入人員進行體溫監測和檢查登記。
但這些事情,對黃莉娜來說還不是最辛苦的。讓她覺得最“頭疼”的就是幫居民購買生活物資。因為社區封閉之后,居民生活保障需求由社區統一安排,由社區直接對接超市。每天,黃莉娜將超市蔬菜、水果、肉、蛋、奶、油、鹽、醬、醋、茶及生活日用品的套餐表格發到微信群,并將居民選擇的套餐和轉款記錄一一登記,然后提交給超市備貨,第二天按表取貨、發放。
為什么這件看似程序簡單的采買工作讓黃莉娜如此頭疼呢?原來,她負責的小區有484戶1千多人,基本上每天都要有采買任務,金額小到10元,大到幾百元不等,每天采買的物資涉及多個種類。且小區有的住戶家中只有老年人,不太會或者不會使用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只能上門登記,收款,送貨。更麻煩的是,有些居民轉錢了,沒有備注清楚相關信息,就要挨個打電話或者發微信再落實一遍。有時候,登記時間已經截止了,但有些居民仍將購買的信息發過來,就要重新更改購物表,重新聯系超市人員,再加貨。對于居民不清楚的地方,還要一一解答,有時候折騰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收工。另外,物資發放也是一個難題,有時候東西買回來了,為了避免人員聚集,要分批并保持安全距離領取,趕上采購數量多的時候,領取時間就會加長,居民就覺得增加了感染風險,難免會有情緒,說話也不太好聽,但是她只能聽著、忍著。有時候物品買回來又聯系不到居民,就要一家家打電話通知,沒人接的,就要挨個送到家門口。一天下來,黃莉娜不知道要買多少袋蔬果,也不知道要搬運多少斤肉和大米,印象最深的一天,光是買豬肉就買了170份,重達到1400斤,每一份都要分清楚。有次筆者晚上9點多聯系黃莉娜,發現她還在外面發放物資。
民以食為天。一顆蔥幾頭蒜,一桶油幾斤米,1斤肉個個蘋果……一粥一飯,一斤一兩都關系著四百余戶居民“吃飯”的大事,考驗的都是社區和志愿者的責任心。正是有了黃莉娜這些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奔波勞碌,才讓千萬居家隔離的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了保障。
耐心疏導:一月,10萬個為什么
俗話說,百姓事,無小事,尤其是在當下,尤其是在武漢。
“家里天然氣沒了,不能做飯。”
“不著急,我會在群里通知,統一收取燃氣卡,我們工作人員去燃氣公司給你們繳費。”
“我們寶寶沒奶粉了。”
“不著急,小區里面好像有賣奶粉的,我給你聯系下。”
“小區封了,我們怎么買菜?”“精肉套餐有沒有?我都預訂3天了。”“這次來的愛心蔬菜為什么沒有我們的?”“什么時候能解除社區封鎖?”……
在1個月的社區志愿服務中,黃莉娜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社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性質,每天除了值班、采買物資等工作,黃莉娜還成了小區的免費“客服”,負責解答居民的“十萬個為什么”,而且要有問必答。不論多晚看到消息,她都會回復。每次晚上休息前,還會提前在群里告知,讓居民了解她的動態,避免造成故意不回復消息的誤會。
黃莉娜說,這些問題雖然多,但事情解決完就沒事了。最棘手的是疏解居民的負面情緒,讓居民保持一個健康樂觀的心態。武漢已經封城快2個月了,黃莉娜所在的小區也有感染人員,小區也封閉了。眼看全國其他地區復工復產,居民心理難免焦急,看問題時難免偏激。例如社區在接收愛心菜后,要對蔬菜進行分門別類和數量統計,然后根據轄區居民數量分發蔬菜。每次分發的蔬菜不能全部覆蓋轄區居民,社區會優先考慮老弱病殘家庭經濟困難的居民,并進行公示;其他的居民就分批次發放,這次來的愛心蔬菜可能只能發給1、2單元的居民,下次來的可能就會發給3、4單元的居民,確保大家盡量都能領取到愛心物資。但是有的居民不理解,覺得社區“厚此薄彼”,有失公允,在群里發牢騷。有時候因商品缺貨,導致發放延遲,居民也不開心,覺得志愿者不盡心,認為“不就是買個菜買個米嗎?”。還有少數人覺得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辛苦,都是他們該做的,該受的。對這些人,黃莉娜和社區工作者都會耐心解釋,擺事實、講道理,盡量消除誤會。
“看到那些無理又傷人的話,你不生氣嗎?”
“說實話,有時候真的挺生氣。人心都是肉長的,受了委屈心里真的不好受,再加上本來工作就很累了。有次,有個居民的話實在太難聽了,就把一個社區的一位女同志氣哭了。但哭過之后,還是紅著眼眶在微信上耐著性子給居民解釋。”
“為什么不直接‘懟’回去?”
“我們的身份在這,不能‘火上澆油’,首先得想辦法安撫居民的情緒。”黃莉娜說,“疫情當下,大家都不容易,再者,有些人可能表達方式有問題,就是發下牢騷,排解下。”
“心里有委屈了就只能忍著嗎?”
“是呀。如果針尖對麥芒,有可能刺激到居民敏感的神經,導致過激言論甚至過激行為,就有可能影響社區穩定。”“而且那些是少數,很多人都還是理解我們的。拿菜的時候,一直跟我們說謝謝。”黃莉娜欣慰又開心地說,“聽到那句‘謝謝’,心里就不覺得委屈了。”
如黃莉娜一樣奮戰在“疫”線的鏗鏘玫瑰,她們以柔肩擔起重任,巾幗不讓須眉的樣子的很美,但是有時,她們也真的很難。她們有的也才二十出頭,自己也還是個孩子,也父母眼里的“小公主”和“心頭寶”。但是,穿上了網格員和志愿者的“戰袍”,再多的委屈只能往自己肚里咽,鍛煉了前一秒還獨自哭泣,后一秒就微笑服務的“變臉”技能,讓人尊敬,又讓人心疼。
無論是測體溫、采買物品、發放物資;還是擔當監測員、采購員、客服……重復的工作,多變的角色,不變的是黃莉娜為民服務的初心和見“疫”勇為的擔當。今年“三八節”前后,她因為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現,榮獲四川省“‘同心戰疫’最美女職工”稱號。
危難困住了一座城,但困不住人們戰勝病毒的決心。時間的刻度,記錄戰“疫”的腳步;平凡人的“微光”,映照人間“大愛”。在武漢,在全國各地,億萬和黃莉娜一樣的普通人選擇以堅強面對風暴,匯聚點滴的力量,透出震懾人心的星芒,以照徹長空之勢驅散一切陰霾,點亮黎明的曙光。
黃莉娜(左四)和她的“戰友”
黃莉娜搬運幫小區居民買的水果和蔬菜
黃莉娜搬運分發采買的物資
黃莉娜在對出入居民測量體溫
黃莉娜在方艙醫院作志愿者
黃莉娜挨家挨戶上門統計信息
黃莉娜分發購買的大米
責任編輯:張媛媛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