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30 13:35
先進生物燃料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蘇偉
“在巨大發展機遇下,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產業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短期內仍將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在第五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對我國先進生物燃料產業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到2030年,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產量將達2398萬噸標準煤,需求量將達2746萬噸標準煤,逐漸形成新質生產力。”
先進生物燃料是指以生物質資源為原料,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轉化生產的氣體或液體燃料,主要包括生物天然氣、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可再生甲醇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等,具有綠色低碳特點,廣泛應用于汽車、遠洋船舶和航空領域。
當前,憑借綠色低碳、可再生等諸多優勢,加上國際范圍內開始規模化推廣,我國的先進生物燃料產業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生物天然氣規模化發展加速生物燃料乙醇產量實現大幅增長
生物天然氣產業是我國較早取得規模化發展的先進生物燃料產業。
二十世紀70年代,我國沼氣生產技術和工藝逐漸成熟,為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5年到2017年,我國總計使用26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建設了64個規模化生物天然氣項目,平均單個項目資金扶持占項目總投資30%左右,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產量超過200億立方米的發展目標,要求強化生物天然氣發展與國家規劃銜接并且編制省級、地市或縣級、重點企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生物天然氣工業化商業化開發建設,建立健全生物天然氣產業體系,并明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規劃也相繼提出了加快生物天然氣發展的關鍵行動領域,包括以縣域為單元建立產業體系、積極開展生物天然氣示范、統籌規劃建設年產千萬立方米級的生物天然氣工程、形成多元應用模式、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等。
技術的成熟加上政策的扶持,為生物天然氣產業健康發展掃清了障礙。目前,華潤集團、中廣核、中電建、中船重工、中節能、華新燃氣等一批企業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經驗,國能中電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淮安項目入選了2022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主題宣講。國能中電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初煒介紹,該項目從2014年到2016年整合了各種生物質發酵技術,可以年產1000萬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氣。
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擁有規模化生物天然氣項目超200個,設計產能約8.8億立方米/年,2023年生物天然氣產量約為4.2億立方米。生物天然氣產能和產量已具一定規模,形成新質生產力。張大勇表示,到2030年,預計我國生物天然氣產量可達30億立方米,需求達100億立方米,將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
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始于二十世紀90年代,2000年以后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在“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前提下,我國開始推廣使用生物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目前,乙醇汽油封閉運行區域運行總體平穩有序。同時,各大燃料乙醇企業開始積極向以非糧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方向轉型。
在各種激勵手段下,目前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能達500萬噸/年以上,迅速形成新質生產力。2022年生物燃料乙醇產量約為300萬噸。2023年,受益于油價上漲,生產企業開工積極性高漲,生物燃料乙醇產量穩步增長,產量約340萬噸。
生物柴油、可再生甲醇和可持續航空燃料迎來發展機遇
與生物天然氣、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生物柴油、可再生甲醇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的規模化發展稍顯落后,但由于其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巨大潛力,加上國際市場需求日漸旺盛,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2011年2月,我國正式實施《生物柴油調合燃料(B5)》標準,要求生物柴油的添加標準為1-5%,刺激了生物柴油行業的發展。2024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公示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的通知》,原則支持北京市海淀區、山東省德州市等單位開展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工作。應用推廣試點的落地,對打開國內市場需求空間具有積極作用,生物柴油產業迎來發展轉機。
在可再生甲醇產業方面,近兩年來,在“雙碳”目標背景下,該行業受到較多追捧,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開始逐步布局。截至2024年4月,國內建成可再生甲醇產能5萬噸/年,備案、規劃及在建項目數量達幾十個,產能超1000萬噸/年。
在可持續航空燃料方面,2021年以前,我國都是以一些試點項目為主。2022年,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打頭,易高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跟進,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可持續航空燃料運營產能和規劃產能總計約20萬噸/年。
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統計,2022年,我國生產生物柴油200萬噸,出口180萬噸,其中80%以上出口至歐盟國家,已經成為歐洲生物柴油第二大進口國,僅次于阿根廷。2023年,我國生產生物柴油220萬噸,出口195萬噸。
鑒于我國生產的生物柴油和可持續航空燃料消費主要向外出口,落基山研究所交通部門高級咨詢師劉琦宇認為,如何與歐盟等消費端的碳排放機制對接,使生產端的環境權益能夠實現,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