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1-18 10:19
史曉雷 高建強 袁祥飛 楊艷春
目前,煤電與新能源耦合發展是能源轉型時期面臨的重要命題。工業園區是我國工業生產的重要載體,也是能源轉型的先行先試區域。利用煤電與新能源耦合,發展綠色低碳園區,對于推動能源轉型和產業綠色化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主要煤電企業積極發展新能源,并在園區探索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取得一定進展,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建議出臺相應政策措施給予支持。
綠色低碳園區建設仍有難點
工業園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能源與資源消耗的重點空間載體,是減污降碳的關鍵陣地。近年來,綠色低碳園區建設逐漸受到重視,部分地區開展了多種模式的探索實踐。例如,西北地區依托集中式風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基地,規劃并新建了低碳乃至零碳示范園區。但是,綠色低碳園區在全國范圍推廣仍需要解決一些難點。
一是新能源接入與消納問題。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迅猛,給現有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帶來了一定挑戰。從實際情況看,部分園區在進行低碳改造時,新建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在接入電網時存在一定的壓力,局域電網消納限制條件較多。
二是穩定電力的供應。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波動性和周期性較強。近年來,國際上,極端天氣導致電力供給中斷或緊張現象時有發生。園區內大數據、工業生產等企業對穩定電力供應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匹配更多的備用電源以及調節性電源來保障電力穩定供應。
三是高品位熱力的供應。工業園區需要高品位熱力(如高壓蒸汽等)的穩定供應,但目前電力加熱技術的成熟度與經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部分工業園區短期內仍需依靠鍋爐供熱,這給工業園區的低碳或者零碳化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煤電新能源聯營耦合優勢突出
一是煤電新能源耦合模式有助于保障園區能源安全和供給穩定。以煤電新能源聯營耦合推進綠色低碳園區建設,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能源資源優勢,確保能源供給安全。截至2022年底,我國煤電裝機總量約為11.2億千瓦,約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3.8%,仍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電與光伏、風電等多種新能源結合,可以實現多個供能系統協調配合運行,有效減少單一供能系統產生的弊端,增加各園區整體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二是煤電新能源耦合模式有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依托現有煤電發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充分發揮煤電的調節優勢,為可再生能源消納提供支撐。我國正在大力推動西北地區風光大基地建設,并要求依托附近煤電提供調節能力,減少電網壓力。在東南地區,煤電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分布式風電和光伏電站,并探索以配電網或者微電網形式開展區域多能聯營。
三是煤電新能源耦合模式有助于建設綜合能源體系。煤電新能源耦合可以提供多品種、多品位的能源形態,從而滿足園區當下的多種能源需求。例如,熱電聯產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解決能源供給、實現區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有很好的效果。煤電企業通過提供熱、冷、汽等多種能源品類,耦合新能源的清潔電力,并疊加系統性的能源供應與管理,可以充分挖掘園區內不同企業間的系統節能空間,通過能源梯級利用、多能互補,提高能源總體利用效率,降低系統能耗,提高低碳園區乃至社會的總體能效水平。
煤電新能源聯營耦合發展建議
一是加強規劃與市場改革。建議政府制定煤電新能源聯營耦合發展規劃,鼓勵支持聯營工作開展。加大電力市場改革力度,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改革,為煤電從事調峰、調頻等綜合能源服務提供足夠激勵。鼓勵電力企業與園區合作,共同建設包含源網荷儲在內的能源系統,促進微電網建設等示范項目落地,推進打破“隔墻售電”約束,打造煤電新能源聯營耦合的新型綜合能源服務試點示范工業園區。
二是支持煤電企業發展風電、光伏。支持符合“三改聯動”的存量煤電機組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給予一定的保證上網指標。支持煤電企業和風電、光伏企業開展聯營合作,通過股權、項目以及技術等多種形式,推動煤電企業與新能源企業在機制上實現深度耦合。
三是探索耦合服務新模式。鼓勵電力企業加快由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轉變思想認識,建立專業化的綜合服務團隊,主動接觸終端客戶,制定合理的市場營銷方案,增強市場開拓能力。支持煤電與新能源企業共同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以熱電銷售為抓手,開拓能效提升、節能優化、碳交易、碳資產管理、能源數據管理等多種類型的能源服務,最終提供以客戶為中心的全鏈條能源服務。
四是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鼓勵電力企業提升技術能力,充分利用太陽能、儲能、氫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實現多種技術融合。推動電力企業與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打造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推動電力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開展綜合能源服務、碳中和等實驗室建設以及研究項目,發揮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技術轉化落地。
(作者單位:史曉雷單位為國能宿州熱電有限公司,高建強、楊艷春單位為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袁祥飛單位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