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2-21 11:12
任彥波 武亭
實施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能源供給、熱源改造、住房保溫等多個環節。要實現農村清潔取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市場為主導,以各取所需、溫暖過冬、經濟可承受為目標。但現狀是,以政府支持項目為主導,過度依賴中央財政補貼,地方配套資金捉襟見肘,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低價競標的情況。同時,自上而下以熱源側改造完成任務指標作為考核,缺乏系統性考量,治標不治本。這種機制還導致了行業的創新動力不足,一些地方脫離現實,一味照搬,為后期運營管理埋下諸多隱患。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亟須引起各方重視。
農村清潔取暖現狀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北方地區住戶比較集中的鄉村采取了集中供暖模式,燃煤爐具用戶逐年減少,散煤使用量大幅下降。在清潔取暖政策驅動和市場培育下,北方農村地區取暖正由傳統粗放式燃煤向多能互補方式轉變,加之鄉村振興、碳達峰行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助力,帶動農村清潔取暖消費升級。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農村清潔取暖呈現如下特點:
取暖方式多元化,不同區域有差異。在政策引導和項目大力推動下,用戶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對于一些新型采暖方式,愿意嘗試并逐漸接受,北方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出現了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受多種條件制約和生活習慣影響,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已實施清潔取暖改造的農村家庭中,近90%的農戶依然保留了爐灶炕燒煤炭、秸稈、薪柴炊事取暖的習俗。即使是在京津冀及周邊清潔取暖項目已實施地區,也有大量農村居民使用傳統炕連灶做飯取暖。因此,爐灶炕仍是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場景的首選。取暖可以多元化,但是炕連灶短時間內很難被完全取代。
取暖需求各不同,經濟水平是關鍵。影響農村居民取暖返煤燒柴的原因主要受資源稟賦、能源供給、散煤管控力度、取暖成本及效果、設備可靠性、人口結構、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影響,但其中取暖成本是最關鍵的因素。經濟條件較好的用戶注重取暖品質,對清潔取暖的要求是方便智能、干凈舒適,自行選擇購買電采暖、空氣源熱泵等產品意愿增強,逐漸接受、認可新型取暖方式;經濟條件較差的用戶則注重取暖成本,更傾向于就地取材。
這中間,還存在著以下幾點挑戰:
過分追求指標任務,重數量輕質量。目前,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是政府主導型的改造工程。在硬性考核指標和環保問責壓力下,實施時間緊、任務重、配套資金不足,導致一些項目成了“交差”工程。同時,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推進方式,過于追求改造速度,重數量輕質量,沒有充分考慮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改造后運行成本較高,導致無法滿負荷運行或直接被棄用,造成返煤現象頻發。
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地方財政壓力大。當前,各地主要依賴財政補貼推動清潔取暖,由于基礎設施改造耗資巨大,部分清潔取暖設備價格高,同時電采暖和燃氣采暖的運行成本高于燃煤,居民對政府補貼依賴較強,地方政府財政負擔普遍過重,相關補貼政策難以長期持續。未來,隨著改造面積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原有項目運維及新項目持續推進所需的高額補貼會讓地方財政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待補貼政策到期退出后,已實施清潔取暖的用戶極有可能重返燃煤,將會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一些地區出現改造后取暖效果差、技術路徑不適應或運行成本高等問題,又實施了二次、三次改造,造成新一輪的財政壓力,而個別地區市、縣財政補貼已達極限,難以擴大補貼、持續補貼。
生物質供暖政策不明確,排放要求過高。近年來,國家出臺的有關能源政策及規劃,均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村生物質供暖。但在實際推廣中,部分地方政府對生物質供暖還存在環保方面的顧慮,并未把生物質供暖作為優先考慮方案。此外,由于現有標準體系里缺乏生物質成型燃料質量分級與生物質燃燒設備相關國家標準。一些地方政府要求生物質供暖排放要達到天然氣“特別排放限值”,甚至提出了超低排放的要求,條件過于苛刻。
低價招標擾亂市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個別地方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完成任務目標,往往采取低價招標策略,將產品價格壓低,甚至低于成本價,導致大企業、高質量產品退出。而中標企業則只能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等方面壓縮成本,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彌補虧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此舉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導致大量劣質產品進入市場,打壓了企業積極性,阻礙了行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形成了企業惡性競爭、用戶不買賬、政府不滿意的惡性循環。
農村清潔取暖可持續發展建議
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地域遼闊,情況復雜,推進清潔取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簡單照搬城鎮清潔取暖模式。建議立足各地農村的資源稟賦、經濟承受力、居民習慣等實際情況,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科學確定農村清潔取暖技術路線。經濟實力較強、基礎條件具備的一類農村地區,應加快推進,盡早完成散煤替代;經濟水平較差、基礎條件一般的二類農村地區,應重點做好示范引導;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不能設過高的標準,可根據實際情況,能改則改、需緩則緩。相關部門可以制定適宜農村清潔取暖的多種模式路徑或技術指南,讓用戶結合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適合的清潔取暖模式、技術、產品,各取所需,實現市場化調節,推動可持續發展。
優先發展農村生物質能,完善標準體系。在“雙碳”背景下,農村應大力推廣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散煤,特別要重視生物質能在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改善、農村能源革命中的戰略作用,破除生物質能利用高污染誤區。在“雙替代”難以覆蓋且生物質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應優先支持發展生物質清潔取暖,讓其與煤改氣、煤改電享受同等補貼。同時,盡快出臺生物質燃料質量分級標準與生物質燃燒設備國家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促進生物質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積極探索鄉村能源站模式。各地農村應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經濟條件、產業結構、人口規模等,因地制宜探索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鄉村能源站模式。同時,通過鄉村能源站建設、運行、維護等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試點縣農民就業、增收,培養專業化服務隊伍,提高鄉村能源公共供應和服務能力,降低鄉村用能成本,實現化石能源替代、減污降碳。
鼓勵技術模式創新,開展試點示范。通過孵化或扶持國家科技項目,鼓勵農村清潔取暖技術和設備研發,解決各種取暖技術之間的耦合問題,實現技術的穩定可靠和高效運行。激勵地方開展新技術、新產品試點示范,通過試點示范及時總結選出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運行成本可承受、智能操作更方便的關鍵設備和技術,以及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以點帶面促進整體提升,推動農村清潔取暖高質量發展。(作者任彥波系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作者武亭系中國爐具網總編輯)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