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1-08 10:39
【編者按】冷空氣來襲,北方陸續進入采暖季。推進清潔取暖,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持續深入,核能供暖、地熱能供暖、生物質能供熱等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持續普及,居民供暖方式向著更環保、更智慧、更經濟的方向轉變。“雙碳”目標下,如何打通清潔能源供暖“最后一公里”讓溫暖按需精準入戶,如何推動清潔能源供暖可持續發展,是《中國電力報》本期觀察討論的重點。
新型智慧供熱讓溫暖按需入戶
趙文瑛
供熱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供熱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目前供熱行業面臨著化石能源熱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水力失衡嚴重、過量供熱與供熱不足并存、系統靈活性不足、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使得供熱能耗較高、能源浪費嚴重,距離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甚遠,老百姓的滿意度、舒適度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近年來能源供應緊張、能源價格高企,供熱成本無序上漲且難以疏導,大部分熱力企業在“市場煤、計劃熱”的夾擊下,承受保供及經營雙重壓力,亟須紓困解難。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要求,全面提升供熱系統能效,保障熱力安全穩定供應,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將北方地區冬季供暖用煤全部納入長協體系保障,并會同住建部等部門相繼出臺完善城鎮集中供熱價格機制以及深化供熱計量改革等相關意見,加快推動供熱行業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
把握好新型智慧供熱系統角色定位
狹義的智慧供熱主要是供熱系統自身的升級優化,是指以供熱信息化和自動化為基礎,在現有的集中供熱管網體系下,對源—網—站—戶各環節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并通過智慧供熱平臺的綜合調節,實現系統全過程的信息互聯、供熱調控的智能決策、基于模型和數據的科學決策。
廣義的智慧供熱是指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統籌下,供熱行業不僅要“向內看”也要“向外看”,做到“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轉型升級,做好源網荷儲全域協同、熱力系統與電力系統協同、計量與調控協同,把握好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的新定位、新角色、新作用。
新型智慧供熱是指在“雙碳”目標導向下,以節能降碳、提升供熱安全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供熱信息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為基礎,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供熱系統源網荷儲全過程的深度融合,實現按需供熱和精準供熱,并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新型供熱系統。其范疇涵蓋積極推進煤電供熱改造、供熱管網節能降碳改造、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多能互補、大數據調控調度系統及平臺、供熱計量,協同推進節能、減污、降碳、擴綠,全面提升供熱系統安全高效、綠色低碳水平,保障居民清潔溫暖舒適過冬。
構建新型智慧供熱是供熱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構建新型智慧供熱,對于居民用戶,可以解決冷熱不均、過冷過熱等問題,大幅提升舒適度、滿意度和幸福感;對于供熱企業,具有顯著的節能效益,平均節能率超過20%,可以顯著降低供熱成本,提高供熱能力,增加供熱面積,提升供熱安全保障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對于地方政府,可以顯著降低地方財政補貼壓力,提高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對于全社會,可以顯著節約能源和減少碳排放,對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供熱計量調控是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的必要環節。源—網—站—戶各環節物料、熱量、電耗、壓力、溫度等參數的計量是供熱系統調控、能耗“雙控”及碳排放“雙控”的基礎,供熱計量對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支撐性的作用。據統計,熱力系統中戶端的熱損失占整個供熱流程的70%以上,主要原因是戶端缺乏有效的技術裝備來進行精確的熱量計量,導致供熱系統無法實現精細化調控和閉環控制。因此,未來解決戶端的精細化調控,打通系統“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供熱計量并不等同于狹義的計量收費。供熱節能主要體現在系統節能,尤其是二次網至末端。供熱計量核心在于采集并提供必要的調控數據,是智慧化的數據基礎,而按供熱計量收費僅是收費模式問題,主要目的在于促進行為節能,在節能方面貢獻有限。長期來看,隨著建筑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供熱能耗水平和供熱成本不斷降低,居民會優先選擇計量收費模式,并且兩部制熱價有利于對供熱成本進行疏導,建立更加科學的供熱價格形成機制。
推動供熱行業高質量發展需出實招
推動新型智慧供熱系統建設,一方面,從全局來看,按照綜合節能率15%~20%、平均供熱能耗12千克標準煤/平方米、系統建設投資強度15元/平方米以及目前標準煤價格進行粗略測算,假設城鎮集中供熱面積全部改造,則每年可節約3000萬~4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7500萬~1億噸,總投資2000多億元,靜態投資回收期約6~7年,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而從經濟性角度,對大部分企業吸引力偏弱,需要政府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大部分熱力公司近幾年面臨較大的熱價倒掛問題,經營較為困難,投資能力較弱并缺乏融資渠道。
因此,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立足當下,謀實策出實招著力解決供熱企業能源短缺、供熱成本難以疏導的問題,完善價格及成本疏導機制,做好冬季保暖保供工作,又要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系統謀劃,強化政策引領,加快推動供熱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建議強化供暖用煤、天然氣供應和儲備能力,不論企業規模和性質將北方地區民生供暖用煤全部納入長協體系保障,嚴格落實合同簽約、履約、價格執行3個“100%”,強化監管核查,妥善應對極寒天氣、斷供棄供等特殊情況,確保群眾取暖不受影響。
二是完善供熱成本疏導機制。堅持城鎮集中供熱是保障性民生工程的基本定位,堅持價格補償和財政補償相結合,理清企業、政府、用戶的責任;盡快開展供熱燃料價格監測和供熱成本調查監審,確定合理、有效、科學的成本,確保熱價在合理區間內聯動,確定煤熱聯動啟動條件、啟動范圍、聯動程度,各環節“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由“暗補”變“明補”;盡快研究建立供熱價格形成機制,健全政府投入機制,保障熱力安全穩定供應。
三是強化技術裝備研發創新。鼓勵技術創新和基礎研發,加快先進供熱計量調控技術和智慧供熱系統解決方案推廣應用,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遴選并推廣新一代全功能、長壽命、低成本、易安裝維護的戶用及樓宇熱計量和調控集成裝置,開展項目示范試點工作,實現供熱系統節能效果和供熱質量顯著提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
四是因地制宜推動供熱計量。堅持以分類施策、有序實施、保障安全為原則推進供熱計量工作。一要強化計量調控,注重節能實效,實際效果要達到供熱系統平衡、計量和室溫調控的要求。二要堅持分類施策,優先分戶計量,戶用熱量表反映的每戶的流量、溫度和壓力是智慧供熱控制到戶所需要的關鍵參數,是解決末端水力失衡、居民冷熱不均和過供欠供問題以及未來參與碳市場、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對既有建筑的供熱計量改造,要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具備安裝條件且達到平衡調控要求的安裝戶用熱量表和戶用調控裝置。三要推廣計量收費,鼓勵新建建筑和具備條件的既有建筑實行供熱分戶計量收費,尚不能滿足分戶計量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以按樓棟進行計量,按面積分攤。
五是多措并舉拓寬資金來源。建議將新型智慧供熱項目納入國家節能降碳、老舊小區改造等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范圍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鼓勵符合條件的供熱基礎設施項目發行REITs產品。建議政策性金融機構將新型智慧供熱項目納入城市更新項目給予低利率貸款支持。鼓勵政府引導基金、央企產業基金、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及其他社會資本投資供熱節能項目,推動供熱節能改造獲得的能耗指標參與地方用能權市場交易。(作者系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