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10-11 09:57
中國能源新聞網見習記者 馮聰聰
9月26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2023年中國電源發展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我國電源高質量發展進行綜合性評價,預測2023年及“十四五”中后期電力供需情況。
《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電源裝機總量穩步增長,電源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22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量達到了25.6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2.7億千瓦,在各類電源中,新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長19%,成為“十四五”前兩年裝機容量增速最快的電源。
電源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發電成本或面臨上漲風險
《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電源發展在清潔、低碳、高效、靈活四類指標上保持著良好勢頭,在安全和經濟方面的指標也有所回升,扭轉了上一年度下降的趨勢。
“今年,我們在報告里增加了綜合維度及其對應的‘保供和轉型統籌指數’指標,當‘保供和統籌轉型指數’值大于1時,表明上一年度保供承壓大于轉型承壓,反之則轉型壓力大于保供承壓。通過調研省級電網規劃、運行人員對地方實際保供形勢和轉型形勢的直觀感受,評價年度保供和轉型的統籌平衡程度,為今后保供和轉型的統籌方向提供指導。”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工程師張富強在發布報告時說道,統籌指數調研結果顯示,2022年全國保供和轉型統籌指數為1.38,全國保供承壓更明顯。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報告》指出,目前我國電力發展面臨著一些關鍵性問題,例如煤電、氣電等常規保障電源發展積極性不高,部分地區建設滯后;頻繁的極端天氣造成新能源出力不足、電力需求大幅波動、惡劣天氣影響輸煤輸電通道等因素疊加交織;輔助服務市場仍在初期探索階段,各類市場主體所發揮的價值無法完全體現。
除了上述問題,《報告》還指出,由于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其并網利用必須依靠火電、抽水蓄能等調節性、支撐性電源以及電網的支持,較高利用水平的要求實際增加了常規電源、電網等主體的投資和運行成本。
“研究普遍表明,新能源電量滲透率超過15%后,就會引發系統成本的大幅上漲,據測算,‘十四五’末全國新能源電量滲透率有望超過20%,發電成本面臨加速上漲的風險。”張富強補充道。
電力行業向好向上發展離不開政策與市場加持
“針對全國電力行業發展情況,應該進一步做好配套政策機制設計。可以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支持、資源重組等手段,推動實現煤電、氣電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張富強表示,要明確大型新能源發電基地、支撐煤電、特高壓通道“三位一體”規劃及完善配套機制,保障煤電、氣電等電力企業生存發展能力。
靈活性資源容量價值和調節能力價值的發現還需要電力市場來調節。《報告》指出,需要逐步建立容量成本回收機制,合理反映煤電、氣電為系統提供安全支撐的容量價值,逐步引入包括煤電在內的各類電源、負荷側資源、儲能等多元容量資源參與市場,適時開展靈活調節容量等交易品種。
“同時,還要進一步創新細化輔助服務市場設計,合理補償市場主體參與系統調節收入。”張富強補充道,輔助服務市場與現貨市場在時序、流程、出清機制、價格機制等方面的銜接需要進一步加強,逐步實現電能量現貨市場與調峰市場的融合,探索輔助服務與電能市場聯合出清。
《報告》提出,從系統全局出發,新能源消納水平理論上存在總體最經濟的“合理值”。新能源“合理利用率”可定義為使全社會電力供應成本最低的新能源利用率水平。若“十四五”繼續維持95%利用率目標,則需要科學研究電力系統可接納的新能源規模并優化裝機布局,在滿足總體目標的前提下,不同地區分別設置合理的利用率目標。縱觀各地新能源發展情況,部分地區需要降低新能源利用率目標水平,以擴大新能源發展空間,促進裝機規模、發電量雙提升。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吳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