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0-09 09:24
記者 邱麗靜
從短期來看,為應對能源供給危機,歐洲多國都已出臺應急措施,主要方式包括尋求更加多元化的天然氣來源、提高天然氣儲氣水平、延長核電站運營年限、為居民提供用能補貼等。但從長期來看,歐洲多國通過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以期徹底改變以化石燃料為主體的能源結構。
推動天然氣多元化供應
去年5月歐盟推出的“REPowerEU”能源計劃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擺脫對俄羅斯化石能源的依賴。歐洲通過尋找新氣源、增加天然氣庫存、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手段實現天然氣多元化供應。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為獲得充足天然氣供給,歐洲正努力擴大全球天然氣合作伙伴。數據顯示,2022年,歐盟24.4%的進口天然氣來自挪威,另外有15.3%的進口天然氣來自俄羅斯,比2021年減少8.3%。從進口結構來看,管道氣是歐盟補充天然氣供應的主要來源,占到2022年天然氣總進口的63.6%,LNG占比36.4%。
2022年3月,歐盟新設能源平臺,通過匯集需求、優化基礎設施使用、協調與供應商聯系等方式,幫助各成員國聯合購買天然氣、LNG和氫氣。在能源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歐盟推進成員國間管網互聯,建設投產波蘭—立陶宛聯絡線、希臘—保加利亞聯絡線等管道。2023年5月,歐盟委員會通過最近創建的Aggregate EU平臺,成員國可通過該平臺集體購氣。到目前為止,已有百余家公司通過Aggregate EU平臺參與天然氣聯合采購。歐洲繼續深化與卡塔爾、挪威、澳大利亞等天然氣生產國的交易。此外,歐洲尋求從北非地區進口更多天然氣,阿爾及利亞作為北非地區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國,對歐洲天然氣出口量僅次于俄羅斯和挪威等國。隨著俄烏沖突后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供應制裁的升級,憑借地理上同歐洲相近且油氣資源豐富的優勢,阿爾及利亞一躍成為歐洲國家爭相追求的油氣出口對象。當前,歐洲找尋新氣源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天然氣價格堅挺。
為保證歐洲天然氣供應、應對寒冬可能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歐盟于2022年5月出臺更嚴格的儲氣規定保障冬季供應安全,要求11月1日前成員國儲氣庫滿庫率須達80%,且此后每年同期均須達90%。同年11月,歐盟采取的儲氣措施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效,歐盟天然氣儲存設施的填裝程度達到95%。歐美市場在2022至2023年供暖季結束時仍保持了較高的天然氣庫存,因此減少了2023年夏季的補庫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基本面的緊張局面。數據顯示,2023年6月初,歐洲天然氣儲存水平比十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48%。截至6月25日,歐洲天然氣儲存量為76%,而2022年同期為56%。截至7月10日,歐洲整體庫存達到903太瓦時,儲存量突破80%。歐盟的目標是儲氣庫到2023年11月1日達到90%的儲存水平,預計這一目標有望提前達成。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歐洲已經擺脫了天然氣短缺的威脅。IEA發布報告稱,2023年對歐洲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加嚴峻的考驗,因為俄羅斯的供應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俄羅斯管道氣供應大幅減少后,LNG成為歐洲補充天然氣資源的主要手段。2022年,歐洲共進口1228.8億立方米LNG,同比增長66.6%。數據顯示,歐洲LNG進口量從2021年的1080億立方米激增至2022年的1700億立方米。歐洲國家近期大規模集中采購天然氣的同時,還不斷加快LNG基礎設施的審批、建設。從2022年底開始,歐洲大陸新的再氣化設施陸續投運。繼兩組浮式儲存和再氣化裝置先后于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投運后,德國370萬噸/年的LNG接收站一期項目也即將投入商業運營。根據德國政府規劃,在2023年冬季來臨前,德國將有三座LNG接收站投入運行,2024年將另有6座LNG接收站上線。歐盟委員會稱,成員國境內LNG再氣化終端將很快由目前的27個增至35個,再氣化能力將從1780億立方米增至2270億立方米。
強化能源需求側管理
歐洲國家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還在積極推廣能源管理和節能措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延長了天然氣需求削減計劃的時限。
根據歐盟在2022年公布的“Fit for 55”氣候方案,家庭和企業的節能措施將節約2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耗。“REPowerEU”計劃將“節約能源”放在了“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前面。歐盟鼓勵各國宣傳節能理念,并采用財政手段鼓勵節能行動,通過限制空調和暖氣溫度、非營業時間關閉照明、縮短供暖時間等舉措降低迎峰度夏度冬期間用能水平。
在工業領域,督促企業減產,對資金周轉周期短的高耗能企業強制要求投資替代能源。德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和強制性企業能源審計,推動企業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引入拍賣機制,鼓勵工業減少天然氣消耗。
在建筑領域和民生領域,對公共建筑和國有設施更新節能建筑材料,限制商業營業時間,并按時段進行用能需求管控,控制市政及公共建筑用能和溫度限制。
歐盟前所未有地加強了需求側管理,成員國于2022年7月達成共識,在同年8月到2023年3月期間通過“自愿削減措施”減少天然氣消費,實現比過去五年平均消費量減少15%的目標,同時降低高峰時段電力消費的5%,每月電力消費總量減少10%。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盟天然氣消費量在2022年8月到11月期間已比此前五年平均消費量下降了20.1%,超額完成目標。鑒于歐盟并未完全擺脫能源危機,歐盟成員國不得不為明年冬天做好準備。2023年3月,歐盟成員國同意將自愿減少15%天然氣需求的目標延長一年,即在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期間,將天然氣消費量與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間的平均消費量相比減少15%。此舉短期內將極大緩解能源與電力供應保障壓力。
歐盟致力于減少天然氣長期消費的決心是毫無疑問的,但其天然氣需求的降幅及隨時間推移的演變仍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國際機構和能源公司所做的歐洲長期天然氣需求預測都表明,歐洲天然氣需求將從2030年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但即使僅從中期來看,各方對歐洲天然氣需求水平的演進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設想。例如,IEA預測顯示,2020—2030年,歐盟天然氣需求將下降15%~40%。BP在《2023年能源展望》報告中預測,到2030年,歐盟天然氣需求將比2019年下降20%~50%。可以看出,歐洲天然氣需求和進口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
近一段時間,歐洲推出各種干預能源市場的措施,包括電力市場改革、價格上限、財稅支持政策等,旨在緩解能源供給短缺和降低民眾用能成本。
由于歐盟的電價受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發電成本的高度影響,能源價格的飆升使得家庭和企業承擔了過高的用電成本。為解決這些問題,歐盟委員會于2023年3月通過了修訂后的歐盟電力市場改革提案,旨在通過使用長期合約、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等措施,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電力市場穩定性,幫助歐洲降低能源成本。為在短期市場和消費者支付的電費之間建立緩沖區,減少電費對化石能源價格的依賴,提升歐盟電力市場抵御未來價格沖擊的能力,提案涵蓋一系列措施。具體包括購電協議、差價合約和遠期合約等。其中,差價合約可保證發電商從電力生產中獲得穩定收入,在雙向差價合約中,如果市場價格低于執行價格,則發電商接收差額;如果市場價格高于執行價格,則發電商償還差額。歐盟未來新投建的風電、太陽能、地熱能、水電和核電項目將必須采用雙向差價合約(CfD),以對上述發電機組提供價格支持。雙向CfD的簽約主體是政府,以此保障發電商收入長期穩定。
雖說歐盟電力市場改革受到各方歡迎,但經歷能源危機和能源電力價格大幅上漲之后,歐盟委員會的新電力市場改革方案在推出前和推出后都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改革旨在將整個歐盟的電力價格與天然氣價格脫鉤,并將其與風能和太陽能裝置產生的電力價格掛鉤。從已經公布的計劃草案看,新機制不會改變歐盟電力市場的基本面,市場仍將沿用當前的邊際定價體系,但趨向于在實現綠色轉型的同時確保消費者負擔得起能源價格。今年以來,歐盟成員國圍繞電力市場改革進行了多輪談判,未能就旨在將電力價格與天然氣價格脫鉤的能源市場改革方案達成一致。多數歐盟成員國希望能在年底前達成最終協議,以便安全度過持續幾年的能源危機。
據分析,2022年和2023年,能源價格上漲使歐洲生活成本分別上漲7%和9%。2022年以來,歐洲通過行政手段推出緊急干預市場以降低能源價格的一系列措施。在供給端,歐盟委員會于2022年9月發布《應對能源高價的緊急干預方案》,《方案》具體包括限電、限價和征收暴利稅三方面干預措施。限價措施主要指的是歐盟臨時性將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低成本發電公司收入上限設定在每兆瓦時180歐元,超過這個上限的收入將由政府征收,用于補貼電力消費者的電費支出。成員國之間可以互相交易用電配額。暴利稅政策旨在對石油、天然氣、煤炭和煉油部門產生的超額利潤征收至少33%的稅。據初步估算,這兩項措施將幫助歐盟籌集約1400億歐元資金。同年10月,歐盟理事會發布了一則名為《歐洲理事會關于能源和經濟結論》的聲明,內容包括自愿聯合購買天然氣、針對歐洲天然氣風向標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TF)交易設置“臨時動態價格”、建立新的補充價格基準、對發電用天然氣實施價格限制等。
此外,歐洲履行外部能源市場價格干預機制,干預能源進口價格。歐盟、七國集團和澳大利亞2022年12月對俄海運出口原油設置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同月,歐盟能源部長會議決定,對來自俄羅斯的進口天然氣價格設置180歐元/兆瓦時上限,該限價機制于2023年2月15日啟動。
在歐洲,歐盟國家通過非常規手段獲得了較為充足的天然氣供應和儲備,各成員國也為此支付了一筆不菲的能源補貼,不少國家針對民眾能源開支的暴漲還提供了特別補貼。歐洲短期補貼雖然可以部分緩解能源危機壓力,但從長期看,解決生活成本危機的短期政策必須與減緩氣候變化目標和其他長期可持續發展承諾保持一致。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