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9-11 10:31
——訪英國駐華大使館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參贊孟姍蘭(Shannan Murphy)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白宇
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是關乎人類共同利益的全球性議題,能源清潔低碳發展也已成為國際趨勢。在此背景下,中英兩國在清潔能源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取得了豐碩成果。
英國在綠色發展中有著怎樣的路徑選擇?面對能源危機,英國采取了哪些舉措?就上述問題,在2023年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召開期間,中能傳媒記者專訪了英國駐華大使館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參贊孟姍蘭(Shannan Murphy)。
中能傳媒: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合作共謀能源變革 共建共享綠色未來”,請您簡單介紹英國綠色轉型的進程。另外,中英兩國在推進能源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有哪些合作成果?
孟姍蘭:在過去十年里,英國的能源結構發生了兩次非常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大幅降低煤電在英國發電行業中的占比。十年前,煤電在英國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達40%以上,如今這一數字已低于2%。同時,英國也已作出承諾,到明年10月,英國的發電產業也將完全實現煤電退役。
在正視煤炭及其他化石能源在英國能源結構中發揮作用的同時,我們對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也正發生著重大轉變。2010年,英國只有6.7%的電力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到了2022年,我們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達40%以上。
當然,這一數字僅僅是根據全年的平均總量統計得出,其背后還有著許多令人驚艷的成績。比如在2020年,英國在連續68天內實現了每兆瓦電力均由非化石能源產生。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一項數據,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打破這一紀錄。
我們還承諾全面實現電力系統脫碳。回顧過去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在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方面成績斐然,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有信心并制定了更加宏偉的目標,即到2030年,我們要實現95%的電力均來自非化石能源以及低碳能源。同時,在保證供應安全的前提下,到2035年實現英國電力系統的全面脫碳。
能源轉型不僅僅與電力系統有關,所以我想說的另外一點是,英國也在采取大跨步的行動,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在交通等行業中的比重。比如,目前我們已經提出了到2030年停止銷售燃油汽車的目標。
同時,我們也在致力于開發氫能、CCUS等技術,并努力將其商業化,進一步降低成本,建立必需的基礎設施,從而讓我們可以應用這些先進的技術,幫助一些減碳難度較大的行業,特別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實現脫碳進程。
至于中英兩國在推進能源綠色轉型中的合作情況,我認為這是十多年來,雙邊關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5年,我們建立了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目前,中英兩國共同在清潔能源技術、能源轉型途徑、電力改革等方面進行合作交流,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能傳媒:為應對能源轉型和能源危機,英國采取了哪些舉措?在去年冬天,英國作出了推遲三個煤電廠退役的決定,這將對英國的能源轉型方式產生何種影響?
孟姍蘭:坦誠來講,英國的能源供給結構其實很脆弱,也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化石燃料價格波動的沖擊。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選擇了加大力度推進能源轉型。
2022年,英國發布了一項能源安全戰略,針對2030年前我們擬實現的目標,該文件明確了一系列的加速計劃以及更高層面的戰略目標,包括到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50吉瓦;到2035年,在英國部署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增加五倍,達到70兆瓦;到2050年,將核電裝機容量增加三倍,達到24吉瓦的目標等。
至于在去年冬天,我們作出推遲三個煤電廠退役的決定,我認為這一舉措是應對極端情況下的保障機制,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啟用這些燃煤電廠。正如此前所提到的,在明年10月之前,英國的發電產業將完全實現煤電退役,所以距離這一時間節點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完全有時間去進行相關的調整,能源危機也并沒有改變我們對這一承諾的態度。
中能傳媒:我們注意到,本次論壇的分論壇之一為“能源變革女性力量論壇”,您如何看待女性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
孟姍蘭:我想從兩個角度來談這一問題。首先是女性和性別的作用。其實女性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轉型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一作用目前我認為并沒有在能源轉型以及更廣泛的能源行業中得到很好的發揮。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研究表明,在不可再生能源行業,只有1%的女性擔任著能源企業的高層管理職位。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比例,而這一比例的失衡也有可能導致部分決策并不完善。因此,對英國來說,解決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以及能源變革中的挑戰,是破解我們面臨發展挑戰的核心抓手。
我想說的另一點是包容性的話題。包容性不僅僅關乎性別和公平轉型,更是國際對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英國,我就親身感受到了這一點。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一直依賴煤礦和煤炭行業,而當這一行業即將沒落,我們也不得不做出非常痛苦的調整。當然,在此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關于如何保護社會、如何培養人們技能的經驗。這就涉及了我所說的包容性問題,在我們從傳統能源向未來的新能源轉變時,我們可以包容各方,讓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都可以攜手同行。
責任編輯:沈馨蕊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