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27 16:35
——廣州電力設計院創新驅動電網機械化施工側記
梁奧穎 黃龍湘 何寧 蘇校冰 姚灝
2024年11月,南方電網成功舉辦了2024年電網工程機械化施工設計比武比賽,廣州電力設計院精心創作的“輸、變、配”4個機械化設計方案作品從164個方案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了比賽一、二、三等獎。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積極響應南方電網加快發展電網建設新質生產力要求,廣州電力設計院(以下簡稱“廣州院”)持續提升工程精益設計水平,本文將廣州院如何借助數字化平臺、深化施工圖設計、結合“產學研”攻堅克難、駕馭新工藝新設備等一些機械化施工思路、經驗和設想作分享,以助力電網機械化施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借助數字化平臺 開啟“智慧施工”新征程
為適應電網建設與產業工人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的建設環境,提升機械化施工設計效率與深度,廣州院借助三維數字技術,構建架空線路、電纜通道、配電房及臺架變等數字孿生體,并結合周邊環境、城市街景以及地下管線等數據,為機械化施工輔助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構建可視化場景,開啟機械化“智慧施工”新征程。
利用自主研發全國產底層數字化設計軟件,廣州院率先實現了設計的自主可控,搭建的機械化施工設計平臺,集合各類施工機械技術參數、性能特點、適用范圍等關鍵信息,有效輔助優化各類物料、施工工序、裝備配置及裝備運輸等,確保機械化設計精準落地。在架空輸電線路設計中,借助航空影像和激光雷達等先進設備,嶄新性運用激光數字航測技術精確采集線路通道數據信息,直接減少勘測外業工作量40%,當中的“高植被樹種識別技術”更是實現了把樹種自動、精細分類,“智能、快速、準確”指導電網基建工程中的青苗補償工作。
另一方面,精細化變電站三維模型形成的電氣設備通用庫,構建的標準化裝配式模塊可實現變電站虛擬驗收功能。廣州院項目設總何寧認為,軟件中集成研發的自動電纜敷設功能,有效解決了傳統變電站管線敷設混亂、易發生碰撞、通道容量利用不合理等問題,“數字化平臺對施工過程進行了模擬和優化,實現了施工方案的精準設計、資源的高效調配以及施工進度的實時監控,顯著提升機械化施工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施工圖設計 提高機械化施工協作
為讓機械化施工運作精準高效、規范有序,廣州院組織各專業深入優化施工圖設計中的細節,通過精細化圖紙設計,準確反映施工需求,提高施工效率與質量。
廣州院線路結構高級設計師黃龍湘介紹了廣州院“一塔一力、一基一策、一基一圖”的深化施工圖做法,“一是開展‘一塔一作用力’,精細化基礎設計,實現同等條件下工程量最優;二是根據每基桿塔的設計、地形地質等基本信息,制定臨時道路修筑、施工裝備、塔基、臨時道路通道清理工程量以及環水保方案的機械化施工‘一基一策’,便于參建單位掌握逐基設計方案和全過程施工管理;三是逐基編制與機械化施工相適應的環水保設計方案,形成環水保設計‘一基一圖’,確保環水保方案全面、可實施;四是深化機械化施工組織設計,結合標準化工藝,實現流水化施工,優化施工工期。”此外,廣州院還編制了“鋼結構”“幕墻安裝”“室內精裝”等精細化施工圖冊,有效引導施工單位合理規劃施工順序、選擇適合機械設備,提高機械化施工整體協作水平。
融“產學研”一體化 克技術攻堅之難
盡管機械化施工擁有許多優勢,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針對當中的技術難點,廣州院通過與施工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設備制作商等緊密合作,聚集多方優勢與智慧,形成的強大合力“打通”了關鍵技術難點,為機械化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利用“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遵循“提出難點、技術交流、共同研發、成果應用”協作流程,廣州院在實踐中成功突破一系列機械化施工的技術難點,如首創“鋼結構+鋼骨架預制板”技術,鋼結構主體全螺栓連接,實現變電站零米以上無“濕作業”、無高空動火作業;經高校實驗室驗證力學性能,變電站鋼骨架預制板承載力達15~30kN/m2;“三層構造”“等壓雨屏腔”防水方案,全面解決了裝配式變電站運維痛點;試點重載無人機運輸成功,自主研發輸電線路技術經濟指標計算云平臺合理規劃飛行路徑;創新性應用雙機聯吊技術,突破提升單架無人機載荷的上限至300kg;沿線吊運泵送高壓鋼管,解決商品砼運輸難題;搭建配網工程數字孿生模型,實現施工實時監控和預測分析等。
廣州院在機械化施工的道路上結出的累累碩果,轉變了“人力為主、機械為輔”傳統模式,并具備創新性、可推廣性、經濟效益性,落實了機械代人和綠色建造理念,是推動數字電網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最好印證。
駕馭新工藝新設備 創新高質量發展驅動
積極采用前沿新工藝、新裝備,廣州院充分發揮創新效能引擎作用,利用新質生產力,引領電網工程建設機械化施工高質量發展,驅動機械化施工在創新的快車道上快速前行。
采用預制化構件、模塊化組裝,實現變電站設備的快速安裝與調試;積極應用小型模塊化錨桿鉆機、分體式鉆孔機、輕型電建鉆機、深基坑作業智能一體機、鋼筋籠自動加工設備等基礎施工新型設備;試點采用重載無人機運輸、貨運索道等,為山區、生態區的運輸困難提供解決新思路;采用輕型落地抱桿組塔,提升組塔施工效率,壓降高空作業風險;在施工設備和現場安裝傳感器,利用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實現可視化和數據實時傳遞;采用挖機立桿新工藝,提高特殊地形立桿效率和安全性等。
配電高級設計師蘇校冰指出,機械化新設備“小、靈、快”的特點,可以良好滿足復雜施工環境和嚴苛的技術要求,從而提高配網工程建設效率,同時還降低安全作業風險和人員數量,是電網工程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設計龍頭引領 邁進機械化施工遠景
基于前瞻性的預判,穩步推進機械化施工及設計向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續方向邁進,廣州院謀劃布局、從幾個方向著手,以發揮機械化施工設計龍頭引領作用,加快推進“機器代人”步伐,拓展行業發展空間:
機械化施工設計人才隊伍的儲備,逐步加大機械化施工設計領域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基建工程歷練讓設計人才掌握技術創新方法、過程和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持續跟蹤國內外行業新動態。
開展標準機械化施工模式探索,在基建施工中摸索機械化的標準管理、設計、施工、設備等,持續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風險,搶占行業話語權,勘實機械化施工未來發展道路。
綠色低碳與機械化的緊密融合,盡量采用環保型施工材料和設備,減少施工過程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與環境和諧發展;積極推廣低碳施工技術,如節能型施工設備、低碳施工工藝等,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推動施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小型化、模塊化機械設備持續研發,綜合考慮現場需求,結合“產學研”模式持續研發適用于山區等特殊地形的機械化施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高機械化施工的應用率。
展望未來,廣州院適應電網建設內外部資源和環境變化,將持續升級轉型機械化施工先進建造設備、智能建造方式,不斷強化設計統籌作用,提高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性能,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質量支持,為加快電網轉型升級發展貢獻一份設計力量!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