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社會責任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傳承“兩路”精神 續寫能源新篇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7-01 17:12

  魏亮

  70多年前,隨著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車,一批石油人來到這里,為了新國的能源自給自足,披荊斬棘,創業維艱,冷湖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國的能源版圖上。多年以后,隨著冷湖石油資源的枯竭,石油人像候鳥一樣繼續轉戰四方,卻把能源報國的精神留在了這里。

  如今,又一群能源人來到冷湖,傳承弘揚“兩路”精神和能源報國的精神,在迷人的星空和曠野中探索國能源的未來。他們堅信,只要冷湖的風不停,綠色能源就能持續輸出。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探月風電場。

  2025年5月底,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青海探月風電場正式并網發電,65臺7.7兆瓦大型風電機組拔地而起,組成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綠電森林”,每年可生產14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滿足35萬個家庭的全年用電需求。在這個“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龍源電力建成了我國高海拔地區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項目,不僅創造了新能源開發建設的奇跡,更為新時代能源轉型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命禁區的綠色突圍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冷湖鎮地處青海、甘肅、新疆等省區交界處,羅布泊、阿爾金、可可西里三大無人區交匯的“生命禁區”,平均海拔2733米,含氧量僅為沿海平川的60%,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第一次來到冷湖,被這里規模宏大、形態各異的雅丹地貌所震撼,分不清這里是地球還是火星。

  茫崖市被稱為“國最孤獨的城市”,冷湖鎮則被稱為“國最孤獨的小鎮”。從茫崖市區到探月風電場有4個多小時的車程,在地圖上是一片空白。“剛到風電項目,手機沒有信號,生活物資全靠從400公里外的格爾木或敦煌運輸,1噸自來水運輸到現場的成本高達100元。”龍源電力青海公司魏亮回憶道。人員的生存問題尚且如此艱難,要在生命禁區里完成這場綠色突圍所要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探月風電場周邊地貌。

  2024年開始,由龍源電力設計院組成的項目前期團隊冒著導航失靈、人員失聯、車輛失蹤等風險,十余次踏勘場址。他們事先在衛星地圖上打點、畫路線軌跡,隨后拿著衛星電話,沿著衛星定位尋找場址,校準每一臺風機點位,全面積累原始氣象數據,為項目建設及后續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風資源勘測環節,資源規劃師龐自飛帶領團隊引入激光雷達測風技術,數據采集效率相比傳統測風塔提升3倍,精度誤差縮小至0.1米/秒。在風機排布環節,他們通過三維設計平臺實現了精準避讓天然氣管網和礦產等敏感區域,讓這片無人區的土地價值得到最大化利用。在機型選擇上,設計團隊優化葉片氣動外形,使其能應對13級以上瞬時風速,抗臺性能媲美沿海地區的抗臺風機組。此外,機組采用抗紫外線老化的特殊涂層,保障設備在強日照環境下20年以上使用壽命。

  項目攻堅的創新密碼

  探月風電場采用7.7兆瓦大容量機組,單支葉片長達108米,重量超過33噸,每支葉片從甘肅運到冷湖場址都需要24小時以上。面對“通信盲區+交通禁區”的雙重挑戰,工程建設團隊提前3個月踏勘路線,拓寬簡易道路,在無人區開辟出一條“能源動脈”。在無人區遇到沙塵暴天氣,司機們只能裹著棉被在駕駛室過夜。

  項目開工建設時,冷湖地區已進入冬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30,這讓最基本的混凝土基礎澆筑成了一大難題。為攻克這一難關,建設者們創造性地給攪拌機裹上“電熱毯”,在澆筑區域搭建“移動保溫棚”,將傳統意義上的“冬歇期”轉化為“黃金施工期”,保證了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進度。

建設團隊開展風機吊裝。

  由于高寒的施工環境,高原大容量機組在安裝、調試過程中遇到各種技術問題,連設備廠家也倍感棘手。2025年1月至5月,龍源電力充分發揮風電領軍企業優勢,吹響了支援青海項目的“集結號”。來自江蘇、云南、內蒙古、黑龍江、福建、甘肅、陜西、西藏等省區的30余名優秀風電人才先后集結冷湖鎮。其中,既有龍源電力培訓中心的“匠星”,也有內蒙古、云南等公司的技術能手,“天兵天將”們各顯神通,化解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讓一臺又一臺機組迎風旋舞,集中體現了中央企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針對傳統高原型風機運維難的困境,項目建設過程中同步部署了智能化運維系統,通過部署高精度傳感器,實時采集機組振動、溫度、電壓、電流、扭矩等數據,結合數字孿生模型,實現了設備狀態的超感知監測。“現在只需在中控室輕點鼠標,就能遠程診斷設備健康狀況,維護時長縮短了30%。”運維工程師介紹,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系統能自動預警潛在故障,真正實現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預防的轉變,為后續高海拔風電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國能樣本”。

  國能精神的生動實踐

  缺氧氣不缺精神,“兩路”精神高高飄揚;聚心、聚力、聚才、聚效,黨建引領成為項目攻堅克難的“紅色引擎”。在項目現場,龍源電力青海公司成立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廣大黨員和青年骨干在風機吊裝、設備調試等關鍵環節沖鋒在前,成為“實干、奉獻、創新、爭先”國能精神譜系的生動寫照。

  高原嚴寒缺氧環境下,部分施工單位作業人員看到現場艱苦條件扭頭就回,施工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因為晝夜大溫差環境,項目部在高峰期近50人感冒。施工單位可以換人,但現場管理團隊不能退縮,“兩路”精神和“國能精神”不能褪色!龍源電力青海公司黨員領導干部帶頭駐守現場,連續3個月沒有休息是常態。繆配元,連續90天堅守吊裝一線,充分利用夜間小風期加班加點完成65臺機組吊裝任務,創造了高原風電建設的新紀錄;項目投產前一周,候曉迅、曹有連等同志帶領工程、生產部門黨員干部聚力攻堅,一天休息不到3小時,仍然干勁十足。“從來沒見過哪個項目有這么強大的后方支援,國家能源集團真的太厲害了。”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感慨地說。

龍源電力探月風電場330千伏線路。

  從開始測風到建成投產僅用了14個月,從首臺風機基礎澆筑到全容量并網僅用249天,刷新了青海省海西200萬千瓦風電工程4個標段的建設速度,有力破解青海電網“日盈夜缺”的難題。探月風電場所展現的“國能加速度”,不僅是龍源電力青海公司的驕人戰績,也更加印證了國能源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

  隨著探月風電場的建成,青藏高原上又多了一座“綠色豐碑”。冷湖這個“不宜居”的無人區變成“可持續”的綠電基地,星辰大海的科幻旅程又增添了清潔低碳的生動圖景。當風機葉片與月光共舞,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正以制度優勢為筆,以科技創新為墨,奮力繪就新時代能源轉型發展的新篇章,向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未來堅定前行。

責任編輯:劉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