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5-12 15:59
李旋 朱芳潔
五月初,正午的日頭剛攀上劉家峽水庫的碧波,越野車的輪胎已駛進永靖縣的溝壑。國網甘肅永靖縣供電公司的宣傳員朱芳潔笑著說,“接下來的路,比坐過山車刺激。”話音未落,車輪已碾上永靖縣盤山道的碎石,車身猛地一歪,記者懷里的采訪本騰空而起,相機鏡頭“咚”地撞上車窗——這條藏在黃土褶皺里的碎石路,正用最原始的方式迎接訪客。
汽車駛過泄洪溝時,礫石敲打底盤發出密集的脆響,司機老張緊握方向盤的手青筋凸起。“去年一次下大雨,我們剛走到這里,水流就從這個溝里沖下來了。”他話音剛落,一片黃沙突然席卷而來,天地間只剩混沌的土色。我下意識閉眼的剎那,耳畔響起朱芳潔興奮地喊聲:“快看!”
永靖縣光伏扶貧電站。李小東 攝
當我們睜開迷蒙的雙眼,車輛已沖出一片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眼前的景象令人震驚:土黃色的山體如同被隕石群撞擊過的月球表面,山坡上卻鋪展著綿延數公里的深藍色光伏矩陣。陽光在太陽能板上流淌,遠看像是給群山披上了會發光的鱗甲。
國網永靖縣供電公司員工查看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發電量情況。史雙絢 攝
“在2018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地區。為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光伏扶貧電站應運而生。政府特意為這座電站起了個貼切的名字——‘光伏扶貧電站’。”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站長王大圣遞給我們安全帽時介紹道,“如今,它已成為我們真正的‘聚寶盆’。”順著他的手勢望去,可以看到光伏陣列間,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巡檢工人們正忙碌地穿梭其中。監控大屏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實時顯示著當天的發電量,見證了這片土地從貧困走向繁榮的轉變。這一變化不僅點亮了鄉村的發展之路,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希望。
“歡迎來到我們的太陽農場。”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的值班長趙克強笑著介紹道,“你能想象嗎?這個電站占地面積達到了3200畝,差不多相當于300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這番話不僅點出了電站規模之宏大,也形象地描繪了它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清潔能源利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作為國家“十三五”規劃首批光伏扶貧項目之一,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三條峴鄉塔什堡村。該項目采用集中聯建模式,共建成了7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2.14兆瓦,惠及5個鄉鎮共1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712戶貧困家庭。
記者在永靖縣光伏扶貧電站采訪。李小東 攝
站長王大圣帶領我們走進光伏板下的陰涼處,他的指甲縫里還殘留著剛才巡檢時沾上的黃土。“這片區域山坡廣闊且坡度陡峭,我們把所有光伏組件分成36個區域,過去我們每次巡檢幾乎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自從優化巡視方式和方法后,現在只需要半個月就可完成一輪次巡視。”他接著說道,“高質效的巡檢不僅解放了我們的雙腳,更大幅提升了巡檢效率。”這種轉變不僅減少了人力消耗,也顯著提高了對電站運行狀態的監控質量和響應速度。
國網永靖縣供電公司員工協助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運維人員檢查站內供電設備安全運行情況。史雙絢攝
2023年夏天的一場大雨,令王通斌至今難忘。
“那場大雨導致光伏電站1臺10千伏變壓器失壓,電站值班員緊急聯系我們尋求幫助,因為通往電站的山路和溝道異常難行,隨時可能被洪水沖毀。”44歲的國網永靖縣供電公司計量班班員王通斌回憶時表情依然凝重,“但當時情況緊急,顧不上這些危險,我和同事們立刻驅車前往。盡管道路崎嶇顛簸,我們一心只想盡快解決問題。”
“雨點重重地打在安全帽上,發出咚咚的聲響,然而我們僅用半小時就修復了故障變壓器,并恢復了其他設備的正常運行。備用線路接通的時間比應急預案規定的提前了一個半小時,確保山腳下移民新村的燈火能夠迅速重新亮起。”說到這里,王通斌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國網永靖縣供電公司員工在永靖光輝扶貧光伏電站監控中心與運維人員一起查看電量曲線。史雙絢 攝
下午四點的陽光溫暖宜人,記者走進城北新村。村民魏元華輕輕掀開電灶上的鍋蓋,蒸汽攜著紅燒黃河鯉魚的香氣撲面而來。“得益于光伏分紅,村內的路更好了,環境更美了,現在我們經營的農家樂一天能接待十桌客人。”他微笑著說。村長遞過來的賬本顯示,光伏電站累計產生的收益中,每年城北新村收益的分紅有360多萬,80%用于村內公共設施建設和維護,20%用于獎勵。諸如:每年集體評出的“好兒媳”“好公婆”等項目,在全村已完成脫貧后,倡導全村民風民俗向善向好非常重要。這項措施不僅顯著提升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永靖縣將光伏幫扶視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和民生工程,積極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光伏促農增收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并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2023年,在確權村提出申請并通過鄉鎮審核后,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2023年第一批光伏收益資金項目計劃》。該計劃的資金主要用于多個方面:開發公益性崗位、對特殊人群及先進個人進行獎勵扶助、提升小型公益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環境衛生等。
在城北新村,55歲的李金桃正在村內的產業發展農民合作社下屬種植田里給葡萄樹澆水施肥。她身后的青磚小院停著電動三輪車。“近幾年,村里的道路兩旁全部裝上了太陽能路燈,一到夏末初秋,村里的水蜜桃和‘陽光玫瑰’葡萄上市,凌晨5點,我們就要把剛摘的葡萄、桃子運到停在路邊的商販的冷鏈物流車上,中午就能運進蘭州的超市。路燈把全村照得很亮,走在去田地的路上,一個人根本不害怕。”她的言語中透露出對這一變化帶來的便捷與效益的欣慰和期待。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永靖縣移民集中搬遷點——劉家峽鎮城北新村現貌。朱芳潔 攝
電站自建成投入使用以來,運行平穩安全、發電效益良好,年發電效率保持在125%以上,可為全縣12個鄉(鎮)67個行政村提供25年的長期收益,年下撥確權村收益約4650萬元,平均每村70萬元,有效增加了村集體和脫貧戶經濟收入,有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昔日的貧困地區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成功轉型為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產區,涵蓋了蜜桃、大棚蔬菜以及葡萄等多種特色種植產業。充分利用電能資源,該地區創新引入了金銀花智能噴灌系統和良種牛智能養殖系統,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可持續性。此外,通過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紅利,不僅拓寬和美化了鄉村道路,還安裝了路燈,照亮了每一個角落,極大地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進程。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該地區正朝著生態宜居、富裕繁榮的新農村方向大步邁進。
返程時夕陽正把光伏板染成金紅色,車輪碾過石子路,后視鏡里的“太陽山”漸漸隱入暮色。這片曾經荒涼的山坡,如今正通過每一片光伏板,把西北高原的陽光,轉化為點亮千家萬戶的星河。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