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11-17 14:19
李曉舟
曾經,他奮戰(zhàn)在一線,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人民子弟兵。
如今,他換下戎裝,穿上工裝,從一名帶電作業(yè)班員做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迅速成長,經過層層選拔,代表省公司獲得國網公司2022年配網不停電作業(yè)技能競賽主業(yè)團體三等獎。
堅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說話鏗鏘干脆,是大多數(shù)人見到劉杰的第一印象。2004年,17歲的他懷揣著保家衛(wèi)國的理想,在家鄉(xiāng)黃岡麻城市應征入伍。入伍16年來,無論任務怎樣艱巨,他始終首當其沖,是干部眼里的“好助手”、戰(zhàn)友心中的“老大哥”,經推薦選拔擔任遼寧本溪31694部隊的班長,并因出色的表現(xiàn),兩次榮獲三等功。
戎裝換工裝,苦練本領干工作
2021年光榮退伍后,劉杰軍轉安置到國網江陵縣供電公司工作,來到了檢修(建設)工區(qū)帶電作業(yè)班,成為一名“為千家萬戶送光明”的電力工人。
對于參軍16年的一名老兵而言,練兵備戰(zhàn)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而面對極具專業(yè)性和危險性的帶電作業(yè),他卻成了“門外漢”。“既然起步晚,那就拼命練”——這是劉杰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部隊里錘煉的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入職初期,為了在專業(yè)知識考核中能取得好成績,他刪掉了手機上所有的娛樂軟件,每天刷題5小時以上,在兩次全員普考中,均以滿分通過。
為了能夠盡快適應崗位需求,盡早取得專業(yè)技術資格證書,
他通過向書本學,向身邊同事學,向專業(yè)骨干學,苦心鉆研理論知識。同時,主動延長工作時間,每天早上5點起床,到訓練場練習爬桿,中午利用午休時間練習帶電作業(yè)車的操作,在自身努力和同事以及領導的幫助下,僅半年的時間就先后取得了10千伏帶電作業(yè)證、0.4千伏帶電作業(yè)證,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空戰(zhàn)士”。
退伍不褪色,不懼挑戰(zhàn)破難題
在獲得專業(yè)資格證書不久,正好迎來了省公司不停電作業(yè)技能競賽的機會,公司對劉杰委以重任,面對全新的比賽項目,他心中十分忐忑,因為在當時全國熟練這個項目的人都非常少,且沒有專業(yè)的技術支撐。
沒有條件就要學會創(chuàng)造條件,他組織參加集訓的隊員,大家一起查找相關資料,自主研發(fā)絕緣遮蔽、折彎器等訓練器材,在多次實踐中不斷精進專業(yè)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6月,在市公司舉辦的集訓選拔賽中位列第一,并代表市公司參加了省公司組織的“2022年送配電線路工(不停電作業(yè))技能競賽”,個人取得0.4千伏配電柜帶電加裝智能融合終端實操全省團體第二名的成績。
因出色的表現(xiàn),7月份起,他被省公司選拔到黃石供電公司參加國家電網公司組織的競賽集訓。集訓期間正值炎炎夏日,每次訓練結束,脫下不透氣帶電作業(yè)工作服,汗水都會順著袖口流下來。而面對高手如云的國網集訓,他深知,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他每天都主動第一個上工位,最后一個離開工位,對自己的弱項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手指尖磨破了一次又一次,手掌心的繭結了一層又一層。白天實操訓練結束后,晚上繼續(xù)進行理論學習,直到12點,一天的集訓才畫下句號。
經過238天的咬牙堅持和不懈努力,他和團隊成功入圍選拔賽代表省公司赴山東省參賽,最終在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成功拿下團體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那一刻,訓練的辛苦變成了蜜糖,黝黑的皮膚成了太陽的饋贈。
實干中擔當,保千家萬戶燈火
“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這是電網企業(yè)的使命,也是劉杰的心愿。把這個使命銘記于心,他頭頂驕陽身冒酷暑,身披日月星辰,奔走在一線崗位上。
“在工作中,他總是有用不完的勁兒,又是那么的坦蕩和真誠。”提起劉杰,同事們對他總是贊不絕口。難忘的參賽經歷,讓劉杰更扎實地掌握帶電作業(yè)本領,為服務居民用電打下了更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同時,他也非常樂于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同事交流分享,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鼓足干勁,為江陵縣的光明事業(y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這群“高空戰(zhàn)士”在轄區(qū)內累計開展帶電作業(yè)480次,直接減少用戶停電時間約1248小時,有效保障了廣大群眾及企業(yè)的可靠供電,使線路供電轄區(qū)內的企業(yè)、居民用電“零感知”,保證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不停電”,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道阻且長,征途漫漫。入職以來,從縣到市再到省,最后走出省外,劉杰經歷了諸多挑戰(zhàn),從剛入職的“門外漢”到現(xiàn)在的“國賽隊員”,劉杰用自己的書寫著奮斗是人生最亮的底色。
未來,他還將再接再厲,時刻發(fā)揮黨員先進性和軍人本色,將自身所長服務千萬家客戶,為提升江陵縣供電服務質量“最后一公里”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