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十年鑄一劍 出鞘試鋒芒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發展綜述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24 17:11

十年鑄一劍 出鞘試鋒芒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發展綜述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李東海

  2015年3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9號文),一場電力領域的深刻變革就此拉開帷幕。

  十年來,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從理念到實踐,從局部探索到全面推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構建起了嶄新的電力市場格局,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市場化交易電量10年增長5.1萬億千瓦時: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凸顯

  2016年3月1日,北京、廣州兩大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我國電力市場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回首2016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僅為1.1萬億千瓦時,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17%。彼時,計劃調配在電力資源分配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市場機制的作用尚在萌芽階段。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飆升至6.2萬億千瓦時,占比躍升至63%,增長5.1萬億千瓦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市場化交易電量的迅猛增長,是電力體制改革成效最直觀的體現。”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說,“改革前,發電計劃按部就班,電價缺乏彈性,難以有效反映電力供需關系。如今,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電力的生產和分配更加高效。”

  市場化交易電量快速增長的背后,是電力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

  從單一的中長期交易,到如今的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等多品類交易協同發展,電力市場的層次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備。

  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郝瑞鋒介紹,在中長期交易方面,已經實現了常態化開市;在現貨市場建設方面,5個省級和國網省間現貨轉入正式運行,7個省級現貨市場進入連續結算試運行,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開展整月結算試運行,長三角區域市場建立電力互濟交易機制。市場機制的不斷健全,為市場化交易電量的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

  市場化交易電量的增長,帶來了電力保供能力的顯著提升。

  在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用電負荷大幅高于往年,依托中長期及省間現貨市場,跨區通道最大送電達1.42億千瓦,最大支援華東、西南1400萬千瓦,未啟動有序用電,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要。

  王鵬分析道:“市場化交易讓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優化配置,各地能夠根據自身的供需情況進行電力的余缺調劑,大大增強了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不僅于此,市場化交易還有效促進了清潔能源的消納。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新能源發展態勢迅猛。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裝機容量高達14.5億千瓦,在總裝機容量中占比43%。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總計3.46萬億千瓦時,較上一年增長19%。超過50%的新能源發電量通過市場化方式消納,在新能源裝機增速遠高于負荷增長的情況下,新能源利用率維持在95%以上。

  綠證綠電交易成效顯著。2024年全年綠證綠電交易電量達到4460億千瓦時,同比大幅增長364%,約四分之一的新能源借助綠證綠電市場,讓自身的環境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現,實現了綠色價值的有效兌現。 

  這一組數據充分顯示出我國電力市場機制在不斷完善,為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市場注冊經營主體10年增加77.4萬家:多元競爭格局激發市場活力 

  2024年11月,南方區域電力市場迎來里程碑。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成功完成全月現貨結算試運行。此次試運行吸引315家發電主體、1800臺發電機組參與,市場覆蓋范圍、參與電源類型、交易主體數量等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這一重大階段性成果的背后,是我國電力市場主體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的真實體現。十年間,我國電力市場主體數量從4.2萬家增加至81.6萬家,增長近20倍。分布式電源、新型儲能、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新型經營主體加速入場,

  多元主體友好互動的新型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市場主體的大量增加,打破了以往統購統銷的局面,形成了多元主體有效競爭的格局。”王鵬指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要義就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對位于中間環節的電網企業加強監管,核定輸配電價,推動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直接開展交易,電力價格隨行就市。“我國的電力行業自此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發電側,燃煤機組全部進入市場,超過半數的新能源及部分燃氣、核電和水電也積極參與其中。不同類型的發電企業在市場中公平競爭,通過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等手段,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

  在用戶側,除居民、農業用戶外,全部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擁有了自主選擇購電方式和合作伙伴的權利。用戶有了話語權,可以像采購設備一樣招標采購電力。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號令發出后,售電公司作為電力市場的新興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在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間架起了橋梁,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售電套餐和增值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節能改造、用電管理、設備運維、用能聚合等服務能力,已成為售電公司必不可少的競爭優勢。一些售電公司還積極探索與分布式電源、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合作,推動電力市場的創新發展。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分布式電源、新型儲能、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新型經營主體已超過4000余家,它們的出現為電力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新型經營主體能夠靈活響應市場信號,參與電力的生產、存儲和消費,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虛擬電廠通過整合分布式能源資源和可控負荷,實現了對電力的精準調度和優化配置,在電力供需平衡調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通過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在電價較低時充電,電價較高時放電,以‘低買高賣’獲得電能量差價收益。我們還可以通過容量租賃和市場化容量補償再獲得一部分穩定收益。”華能集團濟南黃臺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勇表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拓寬了獨立儲能利潤空間,讓儲能產生價值,使行業從政策驅動演變為市場驅動。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規則體系基本形成:制度保障改革行穩致遠

  規則是市場運行的基石。2024年5月發布的《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制度規則遵循,為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探索實踐。

  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為基礎,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規則為主干,市場注冊、計量結算、信息披露規則為支撐的“1+6”基礎規則體系基本建立,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規則體系,是電力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王鵬強調,“它為各類市場提供了明確的行為準則,保障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促進了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在價格形成方面,建立了市場化電價形成機制。全面放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推動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初步建立起“能漲能跌”的市場化電價機制。“電價能夠真實反映電力供需關系和成本,是電力市場健康運行的關鍵。”王鵬說。

  在市場監管方面,著力提升電力市場監管的深度、力度。強化電力市場委會行為監管,及時糾正市場主體串謀報價、特定交易等違規行為;加強電力市場外部不當干預等行為監管,破除地方保護和省間壁壘……電力市場監管內容持續拓展,監管方式不斷豐富,監管法規日益完善。

  經過十年努力,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紅利有效釋放,用能成本總體穩定。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能源供應趨緊、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我國通過完善電價機制、推進市場化交易等措施,保障了電價的基本穩定,實現用能成本總體可控。居民和工商業平均電價水平分別為全球50個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的32%、39%,均列第44位,在國際上處于較低水平。

  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電力處副處長李瑞楠表示,電改十年,甘肅省通過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實現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密切銜接,“年度-月度-月內-日前-實時”的交易時序全覆蓋,中長期市場“壓艙石”作用、現貨市場發現價格作用、輔助服務市場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市場供需調節和資源配置能力明顯提升,推動全省工業用電價格持續降低。

  “通過電價反映供需關系,真實傳導價格信號,引導用戶改變用能習慣,由‘按需用電’轉變為‘按價用電’,最大用電負荷由晚高峰轉移至中午,削峰填谷負荷230萬千瓦,減少晚高峰10%用電負荷,更好適應了白天新能源大發的特性,有效減輕了保供壓力、提高了新能源消納效率。”李瑞楠說。

  展望未來,電力體制改革依然任重道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韓雪表示,新能源的消納將是下一步電力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推動新能源進入電力市場,需要有調節性資源或者靈活性資源去彌補其發電間歇性的特性,讓調節的價值更大地體現出來。

  王鵬認為,要明確以消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增量配電網、微電網和分布式電源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電力等能源品種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從有利于節能的角度深化電價改革,理順輸配電價結構,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同時,在節能制度變革、地方政府電力行政管理權限、市場主體參與決策的調度交易組織體系等方面持續探索和完善。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