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觀察丨推進內蒙古工業領域綠電替代與高效利用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24 17:11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段鍇

  2024年10月,內蒙古出臺《關于建立高耗能企業可再生能源電力強制消費機制若干措施》(以下簡稱《強制消費機制》)與《內蒙古自治區綠電消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等政策,持續推動工業領域綠電消納。再加上此前發布的包括工業園區綠色供電、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制氫一體化在內的六類市場化并網消納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至此,內蒙古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促進綠電消納的政策體系。

  現狀及問題

  實施細則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工業企業加速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提高綠電的消費量與占比。通過市場化的消納模式,為工業企業配置相應規模的新能源,實現新能源自發自用和能耗總量、碳排放、用能成本下降等目標。在這些市場化的新能源項目中,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項目和煤電靈活性改造消納新能源有利于存量用電項目的綠電替代,其余項目則積極探索了增量工業用電負荷的綠電使用途徑。

  針對市場化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施細則放寬了市場化新能源項目對新增負荷的要求,放寬了自主調峰的相關要求,明確了新能源、負荷、儲能的投產時序要求,以及風光制氫一體化等四類項目自發自用電量暫不征收系統備用費和政策性交叉補貼?!稄娭葡M機制》重點控制高耗能企業的化石能源消費,進一步壓實高耗能企業綠電消費責任?!吨改稀访鞔_了六類市場化項目的申報條件和注意事項,以及綠電交易平臺、交易方式與交易流程等,進一步引導用能企業開發新能源項目或購買綠電。

  從2022年到2024年7月底,內蒙古累計批復市場化新能源項目229個,配建新能源裝機達7328萬千瓦。其中,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累計批復40個,配置新能源裝機達2280萬千瓦,年制氫能力超90萬噸;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項目累計批復8個,配置新能源裝機達341萬千瓦;全額自發自用新能源項目累計批復58個,裝機規模達84.7萬千瓦。  

  具體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驅動力集中在頭部企業、國資企業或外向型企業,其他用能企業綠色消費的動力不足。內蒙古部分重點企業從推動生產運營碳減排、產品碳足跡披露要求與綠色屬性、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等角度,積極開發與使用綠電。但由于新能源項目的建設、運營和使用的成本問題,大部分用能企業的積極性仍未被激發。同時,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碳市場、綠電市場之間的關系尚無良好的聯動機制,工業企業綠電消費管理方面未與碳排放抵消機制掛鉤,綠電價格未能很好地體現其綠色、環境屬性與權益。

  實施細則中的一些條件和場景有待拓寬。如全額自發自用新能源項目對于新能源裝機的限制(分散式風電項目容量不超過5萬千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容量不超過0.6萬千瓦)。雖然這些項目可與絕大部分擁有廠房、自建地的工業企業適配,但單個項目所產生的發電量較小,不足以吸引企業投資建設。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可穩定消納新能源,但生產綠氫的存儲方式與商業化利用還未成熟,尚無法承載大規模的新能源消納。

  可調節電源和可調節負荷未能相互匹配。若要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其成本不應高于電網代購電價格,但是目前新能源項目成本仍較高,包括“新能源+儲能”的建設運行成本、支付給電力公司的過網費以及備用容量成本,導致項目經濟性較差。這里面既有源荷匹配等技術層面的難點,也有利益平衡等機制層面的障礙。

  相關建議

  推動用能企業提高綠電消費。近年來,內蒙古全力承接先進產業轉移,建議以新能源價格優勢,以及保障用電、稅收優惠等政策來吸引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化工、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激發使用綠電的積極性。在國家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的政策引導下,應逐步完善企業碳排放成本機制,促使企業消費更多綠電。

  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目前,僅并網型風光制氫項目可以向電網反送約五分之一的發電量,其余項目均不能反送電。建議將具備條件的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作為一個市場主體,或通過虛擬電廠等聚合模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可明確新能源電量比重、調節能力等關鍵指標,引導投資主體充分挖掘和釋放生產側、消費側調節潛力,發揮電源多能互補和儲能調節能力,最大化調動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增強電網、企業自發、企業自用之間的協調性,加強源網荷儲之間的互動。

  提高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發揮電網公司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平臺和樞紐作用,提升電力系統接入和消納新能源的能力。電網公司在面對市場化新能源項目或“隔墻售電”“直供電”,以及增量配網等新業態時,需要增強調度運行管理,降低調節容量要求,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提升區域內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與就地消納水平,同時保證供電安全。

  推動多元主體創新性發展。隨著新能源與工業領域結合越來越深入,能源企業在開發、建設、運營新能源資產以外,還可憑借其自身技術能力提供能源系統集成服務、能源托管服務等,為有需求的用能單位提供“綠色電能替代”技術解決方案,從綠色電能生產者轉為綠色綜合能源服務商。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