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10-15 12:30
以算電協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龍生平
隨著《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的深入實施,以及《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的發布,算電協同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正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的關鍵力量。然而,算力電力產業協同發展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技術兼容難題等挑戰。在此背景下,以算電協同為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對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具有重大意義。
明確導向 引領快速發展
“雙碳”目標驅動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與算力體系成為目標落地的關鍵載體。算電協同,作為這一戰略導向下的關鍵實踐,旨在通過電力與算力的深度融合,打造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在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等能源富集區與算力樞紐區,這一戰略的實施尤為迫切,對優化能源結構、提升算力供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算電協同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資源分配不均與技術兼容性問題。一方面,電力與算力資源在區域間分布不均,西部能源豐富但算力需求不足,東部算力需求旺盛但能源供應緊張,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不同技術體系間的兼容難題限制了算電協同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在跨行業、跨領域應用中,技術標準不統一、接口不兼容等問題尤為突出。
統籌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應制定國家層面的算電協同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路徑及保障措施。結合區域特點,如寧夏與新疆等地的風光資源優勢、貴州與內蒙古等地的數據中心布局等,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確保政策協同推進。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持續加大在電力電子、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特別是針對算電協同的關鍵技術,如高效能源轉換技術、智能調度算法等,組織聯合攻關,加速技術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算電協同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推動電力與算力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高效匹配。通過智能電網、虛擬電廠等技術手段,實現電力供需的動態平衡。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引導算力資源向能源富集區聚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整體效能。加強能源與信息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興業態發展。
深化改革 支撐高效運行
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是支撐算電協同高效運行的關鍵。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反映供需關系、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的價格信號,激發市場活力,提高電力與算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當前,電力市場存在交易機制不完善、市場主體參與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算電協同的高效運行??鐓^域跨省份電力交易壁壘也增加了資源配置的難度與成本。
健全市場機制,提升市場活躍度。建立健全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多元化市場機制,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電力交易。優化交易規則,簡化交易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各類用戶直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加強市場監管,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技術創新驅動,降低交易成本。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電力交易平臺數字化轉型,提高交易效率與透明度。開發智能合約等新型交易工具,降低交易結算風險與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為電力交易提供便捷的融資與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打破交易壁壘,促進資源自由流動。加強跨區域跨省份電力交易協調機制建設,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體系。消除市場壁壘與行政干預,促進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加強區域間電力規劃與調度協作,確保電力供需平衡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推進建設 保障安全可靠
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是保障算電協同安全可靠的重要基石。通過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電源結構、提高系統智能化水平等措施,為算電協同提供堅實支撐。
隨著新能源占比的提高與電力負荷特性的變化,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系統靈活性不足與穩定性有待提高的挑戰。特別是在極端天氣與突發事件下,如何確保電力供應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加強靈活調節資源建設。加大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靈活調節資源的建設力度,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與應急響應速度。結合區域特點與需求,合理布局調節資源項目,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靈活調節體系。鼓勵用戶側儲能設施建設,提高用戶側響應能力與自給自足能力。優化電網結構布局。加強電網主網架建設,優化電網結構布局,提高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與輸送能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網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電網運行的實時監測與智能調度,提高電網運行效率與安全性。完善應急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電力系統應急保障機制,制定應急預案與演練方案,提高應對極端天氣與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能源安全挑戰。加強電力設施的安全防護與運維管理,確保電力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促進融合 充分釋放潛力
在算電協同背景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成為釋放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數據要素的流動與共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業態發展。
當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數據壁壘嚴重與融合深度不足。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間的數據難以共享與互操作,限制了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與價值創造。實體經濟對數字技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不足也制約了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構建數據共享生態。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與政策法規體系,推動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間的數據共享與互操作。加強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確保數據共享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鼓勵企業開放數據接口與平臺資源,促進數據要素的流通與利用。深化融合應用實踐。推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廣泛應用與深度融合,拓展應用場景與服務模式。鼓勵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提高實體經濟對數字技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政策體系與服務機制建設,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與風險。鼓勵金融機構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便捷的融資支持與服務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維護市場秩序與公平競爭環境。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活動,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咀髡邌挝唬褐泄矊幭膮^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