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專訪丨訪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副總裁夏文波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9-30 12:28

AI要持續發揮作用 必須聚焦關鍵業務場景

——訪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副總裁夏文波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楊娜

  新能源迅猛發展給電網帶來了巨大挑戰,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如何用數字化技術反哺電力行業,以應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挑戰?記者就該話題獨家采訪了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副總裁、CTO、首席數字化轉型官夏文波。

  中國能源新聞網:,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一直在強調,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中要將軟件與服務的價值顯性化,推出了星火架構和方法論。在近日召開的2024華為全球電力峰會”上,聚焦新能源裝機容量、分布式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電動汽車的發展,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發出了“新能源世界級的發展,帶來電網世界級的挑戰,呼喚電力構建新質生產力”的吶喊。這種主題的切換,原因是什么?

  夏文波:主題沒有切換,而是視角發生了變化。

  以前,我們是站在數字化的角度從技術出發,談軟件與服務、星火架構等?,F在是以客戶為中心,站在業務的角度,關注客戶遇到的現實問題。在解決這些的具體問題時,還是需要通過軟件與服務以及星火架構等技術,來支撐云邊協同,最終達到價值體現。

  根據行業統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總裝機預計達到15.3億千瓦,配網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將達到3億千瓦,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0萬輛。毫無疑問,這是世界級的發展。但也面臨著接入多、調控難;停電多、降損難;互動多、消納難;資產多、作業難等問題,隨機性和間歇性的新能源輸出、快速增長的電力負荷,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級挑戰。

  這使得電力可靠供應和新能源高效利用的難度大幅增加。電力系統需要從“源隨荷動”模式向“源網荷儲多元智能互動”轉變,系統平衡由傳統的“確定性發電跟蹤不確定負荷”轉變為“不確定發電與不確定負荷雙向匹配”。

  AI加持的世界級創新能解決這樣的體系性挑戰,而只有體系化的通信才能讓AI“觸手可及”。AI未來要持續發揮作用,就必須聚焦關鍵業務場景來解決問題。

  所以華為選擇并關注發電、調度、輸變電、配電、營銷等關鍵場景,并在這些場景中引入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彌補差距,即圍繞關鍵場景,解決核心挑戰。

  中國能源新聞網:立足從業務、經濟和技術的角度,華為提出配用電“三本賬”的理念。目前,華為能提供怎樣的支持?

  夏文波:沒有價值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是不可持續的,這里的價值指業務、技術、經濟“三本賬”。越是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我們越要強調專業的縱深,但核心的專業能力需要識別出來,進一步分層解耦模塊化,按需快速組合。因此,我們強調,要算好“三本賬”,支撐企業快速決策,推動階段性業務戰略落地,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算業務賬時,以支撐業務戰略為目標,我們需要聚焦場景,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在算經濟賬時,我們要看清直接的投入與產出,也要關注人力資產增值和數據資產增值。算好技術賬,以確保數智化走在大致正確的路上,避免方向性錯誤。最為關鍵的是,要抓住數字化、智能化價值創造的錨點——軟件和服務,擴大投資。

  不同區域的配電網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如線損分析、供電可靠性提升、分布式光伏群管群控、充電樁有序充電等。我們根據場景需求,規劃通過什么邏輯幫客戶解決問題。邏輯成立后,再算投入、回報。

  “經濟賬”即CAPEX+OPEX(資本性支出+運營成本)支撐配網投資決策。在我國,AMI智能電表的平均壽命是8年,我國每年需要更換電表約1億塊。因為安全、質量、流程等要求,換電表時通常是“1個人干3個人看”的作業現狀。

  而華為在全球每年有22萬個項目、140萬個類似的作業點,其中有13000多個質量風險點,大概6000個高空作業,4000個帶電作業。如何通過AI加持數字化作業,把安全、質量等作業全過程在線上完成,變3個人看為AI替代。

  用這個方法,全國每年更換1億塊電表,可減少費用支出300。釋放出來的人力可以滿足電力系統不斷增長的資產運行,可以更好地保障增加資產的安全,人才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升級。

  我個人認為,配電網的底子薄,數字化程度提升空間大,原來的手段并不多。新型電力系統下,變化最快的也是配電網。數字化越向末端推進,價值越大。

  比如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陜西電力”)希望配電網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實現主配微網多級協同,海量資源聚合互動,多元用戶即插即用。

  為此,國網陜西電力與華為在2020年開展聯合創新,聚焦配電物聯網場景,圍繞臺區智能融合終端、云編排、柔性開發平臺、HPLC雙模、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一系列場景化的應用,實現配網從看不見到看得見、管得住、想得到”發展。

  其中一個亮眼的創新實踐是一收雙發。原來配電和營銷在低壓臺區分別配置TTU和集中器,獨立采集各專業所需的數據?,F在我們使用智能融合終端上的“一收雙發”APP,就能在保證原有電表計量信息上送主站的同時,將配電專業關注的要求較高的用戶側電壓、電流和停電等非計量信息同時上報給物管平臺。

  在此基礎上,國網陜西電力員工還研發了一系列高級應用。如低壓用戶負荷電壓實時監測、停復電實時快速研判、用戶漏電電流實時監測等。今天,國網陜西電力已經實現臺區智能融合終端每15分鐘算一次結果,且目前已完成全省13萬臺公變臺區的集中器替換,實現了一臺區一終端。

  第二個創新實踐是新一代HPLC+RF雙模載波。試點驗證表明,新一代雙模能在1小時~2小時完成低壓拓撲的自動識別,準確率達到100%,在采集成功率和停電事件上報方面,新一代雙模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9%以上。

  在采集性能方面,對300塊電表規模的一個低壓臺區完成一輪采集,單模載波需要15分鐘,普通雙模需要5分鐘,而新一代雙模僅用時1分鐘。最大的提升點是在拓撲識別方面,新一代雙模載波無需增加任何外置設備,僅依靠模塊內置算法,就可以做到低壓臺區變、箱、互關系的自動識別,準確率達到99%以上,這項技術也是業內首創。

  下一步,國網陜西電力將繼續推進臺區自治。AI互動需要統一操作系統,所以電鴻也會演進進去。AI的能力也會沉淀到臺區智能融合終端的決策中,那時就能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中國能源新聞網:企業想擁抱數字化,您覺得重要抓手有哪些?

  夏文波:抓住新機遇的關鍵是創新,創新也是解決行業挑戰的關鍵抓手。

  通過實地走訪交流,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電力是一個專業精深的行業,崇尚工程師文化,重視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必須堅持場景導向、問題導向,嚴格用場景驅動創新,用解決問題來驅動創新。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創新有價值,而不是浮于表面,通過技術創新來筑牢根基,通過場景創新來跨越鴻溝。

  我們堅信只有深入行業場景的田間地頭,為電力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場景,才能持續地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華為倡導以技術和場景化、實戰化來賦能體系,用賦能體系來培養人才,同時通過持續降低數字化的門檻,讓懂電力的行家,也成為懂數字化AI的專家,來激發電力工程師的創造性。

  例如香港某電力公司在參觀深圳鴻蒙系統配電房后,就提出了全員數字化崗位的理念,提升員工數字化能力,通過員工不斷地發現身邊的問題,解決問題。

  中國能源新聞網:大模型在國內電力行業的落地情況如何?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AI創新發展的成效怎么樣?未來方向是什么?

  夏文波:我認為,人工智能應用不要糾結大模型還是小模型,關鍵還是要看投入與產出。例如,我們剛剛講的深圳配電房、廣西低壓業擴、陜西AI配網,沒上大模型價值也呈現出來了。

  相對而言,小模型投資少、見效更快。因此,如果小模型能解決相關問題,即值得投入。我相信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小模型和大模型會并存。

  我們有關大模型的最新成功案例是,華為聯合中國華電、玖天氣象發布“基于AI大模型技術的新能源氣象功率預測解決方案”。該方案依托盤古氣象大模型和云羲微觀氣象引擎能力,實現新能源精準功率預測。華電江蘇灌云風電站預測結果,與傳統預測相比,考核運營費用減少27.37%;華電江蘇沙溝光伏電站預測結果,與傳統預測相比,考核運營費用減少15.1%。

  截至目前,華為已經擁有百萬級到千億級別參數,可以結合場景選擇不同類型的基礎大模型和平臺組件,靈活調用。

  未來,我們會持續聚焦設備巡檢、智能問答、電力預測等生產核心場景,分階段構建電力AI體系化方案。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