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觀察丨能源保供的硬“核”作用

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8-19 11:02

能源保供的硬“核”作用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曲藝

  日前,《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要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近年來,我國核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逐步引領全球核能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年新增商運核電機組2臺,累計數量達到55臺,額定裝機容量達5703萬千瓦,僅次于美國、法國,位列全球第三;全年新開工核電機組5臺,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達949億元,創近五年最高水平。隨著2024年5月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4號機組投產發電,目前中國在運核電機組增至56臺,額定裝機容量達5822萬千瓦。

  在建核電工程穩步推進

  “1公斤鈾-235裂變能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的熱值,所以它是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基荷能源必選之材。”在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核能創新、低碳未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動力院國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于崇俊表示。

  核電能量密度高、輸出穩定,是理想的基荷能源,對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核電發展所需鈾資源量充足,核燃料加工能力充分,因此核電可成為保障穩定能源供應的重要一環。

  在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中,核能以“穩”見長。

  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與法國電力集團共同編寫的《核能支持低碳發展前瞻性研究》指出,核能發電基本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也不受周期性、區域性或季節性的影響。現實中,核電普遍帶基荷運行,近5年中國的核電利用小時數已超過7000小時/年,單臺機組的平均能力因子為91.7%,遠高于其他類型電源。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和裝機容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截至2023年底,在建核電機組26臺,總裝機容量3030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核電發電量及環境效益方面,《報告》披露,2023年我國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661小時,核電發電量達4334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年度等效減排二氧化碳約3.4億噸。福建、遼寧、海南省核電發電量占比均超20%,分別為27.3%、23.4%、22.7%。

  同時,我國核電安全運行持續保持國際先進水平。2023年,我國有33臺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的綜合指數中達到滿分,該指數反映了核電機組在發電能力、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綜合水平,我國核電機組的滿分比例高于美國、俄羅斯等主要核電國家。

  此外,《報告》還顯示,隨著我國核電工程建造技術自主化水平穩步提高,我國具備了從籌備到施工、調試到商運多種堆型、多臺機組同時建設的核電工程全生命周期建造能力。

  記者注意到,除了供電,在更多領域核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山東海陽核電、遼寧紅沿河核電、浙江秦山核電等已率先開展核能供暖。6月19日,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項目在江蘇田灣核電基地正式建成投產。

  核能科技創新進展顯著

  7月12日,作為國家原子能機構“十四五”核工業發展規劃項目,我國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項目——“國鈾一號”示范工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工建設。

  天然鈾是核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和能源礦產。天然鈾的供應鏈安全,對核工業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將視角放大,不止天然鈾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核工業強基固本,核燃料、核環保、核技術應用等各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戰略轉折和系統性的重大跨越。

  在核能產業鏈、供應鏈能力提升方面,2023年全年新增資源量大幅提高,南北兩大鈾純化轉化基地穩定運行,鈾濃縮生產線擴建有序推進,核燃料元件加工能力滿足需求,CF3自主品牌核燃料組件應用得到持續推進。

  尤其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我國已成功打造出“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國產化核電品牌;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反應堆廠房主體結構已全部施工完成,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新一代“人造太陽”等重大成果持續涌現。

  以“華龍一號”為例。

  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成為真正掌握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核電站是高度復雜的能源系統。僅“華龍一號”首堆就涉及70多個專業領域,工程設計圖紙在20萬張以上。在“華龍一號”研發設計過程中,中核集團貫通起從應用基礎研究、反應堆、先進核燃料、安全系統設計到裝備研制的創新鏈條,建立起完整的自主技術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參與“華龍一號”設備供貨的廠家幾乎延伸到我國裝備制造的各個領域,推動了核電裝備產業鏈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化,國產化率達88%,完全具備批量化建設能力。

  在安全性指標方面,“華龍一號”設計了雙層安全殼,安全殼的用料和結構都是現有核電技術里的最高級別,可以抵御大型飛機的撞擊。此外,“華龍一號”還可以抵御17級臺風、9度地震烈度的沖擊。

  “目前國外共有在運‘華龍一號’機組5臺,國內核準及在建的機組共21臺。”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表示,“華龍一號”已步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是支撐中國核電發展規劃,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機型。“華龍一號”將繼續提升經濟性與市場競爭力,著力在機組電功率、總體布置、工期與施工方案等方面持續優化。未來的華龍后續機型,將實現壓水堆技術從并跑到領跑的轉變,將在創新工藝、創新設備與先進材料、耐事故先進燃料技術等方面繼續提升。

  推動核能“三步走”戰略實施

  不容忽視的是,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核能目前僅占中國總發電量的4.7%,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如何挖潛?

  “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戰略,是我國在1983年核能發展技術政策論證會上首次提出的核能發展總戰略,其核心內容是解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核燃料長期安全有效供應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應繼續堅持核能發展“三步走”戰略,持續發展好熱堆的同時,將快堆核能發展提上快車道,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加強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發和工程示范。

  “從保障核能資源、產業鏈安全到保障核能安全、綠色發展,再到實現我國核能自主發展、占領科技制高點,我國一體化快堆核能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國安表示,建議實施一體化快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速推動科技攻關和技術能力提升,打造支撐中長期裂變核能大規模發展、接續“華龍一號”系列大型先進壓水堆發展的新一代核能主打產品,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

  核能“三步走”戰略實施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核能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人振奮。我國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中國環流器二號”“中國環流三號”“東方超環”等多個核聚變研究裝置。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成功實現大于1.5兆安等離子體電流運行……不勝枚舉。

  中國核學會理事長、黨委書記王壽君表示,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要加快推進核能“三步走”戰略更好地實施,以“三步走”戰略推進核能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建設核工業強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核”力量。

  “中核集團將與各方攜手推動核能‘三步走’戰略加快實施。”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一是大力推動熱堆發展,推動“華龍一號”技術優化和規模化發展,推動高溫氣冷堆商業化推廣和多用途應用,推動小堆全球推廣。二是加快推動快堆發展,發展百萬千瓦商用快堆,重點推進一體化快堆研發,力爭在2035年前實現一體化快堆工程示范,大型后處理廠建成投產,具備商業化應用條件。三是積極推動聚變研發,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聚變平臺企業,開展氘氚試驗,積極布局聚變未來產業,早日建成聚變先導實驗堆和商用示范電站。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