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19 10:54
新能源巨頭中東頻落子 能否打造第二條企業出海曲線?
中國能源新聞網見習記者 衣韻潼
新能源出海的風這一次吹到了中東。
繼陽光電源在沙特攬獲全球最大儲能項目后,晶科能源與TCL中環兩大巨頭也紛紛宣布在中東投建光伏產能。
當下,歐美大幅加征“新三樣”關稅,對華貿易壁壘不斷提高。取道中東,是否真能為新能源打造第二條企業出海曲線?
下一站中東
7月16日晚間,晶科能源與TCL中環幾乎同時宣布了與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合作事宜,總投資金額約30億美元。
兩家光伏龍頭的合作對象皆為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以下簡稱“PIF”)。合作方式均為通過旗下子公司與PIF子公司Renewable Energy Localization Company(以下簡稱“RELC”)、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以下簡稱“VI”)成立合資公司,中方子公司與RELC、VI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比例都是40%、40%、20%。
其中,晶科能源項目投資約9.85億美元,用于建設10吉瓦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該項目是晶科能源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或將成為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行業海外最大的制造基地。
TCL中環項目投資約20.8億美元,用于建設年產20吉瓦光伏晶體晶片工廠,規模有望問鼎海外最大。作為光伏產業鏈中技術復雜度最高的環節,本次合作主要依托TCL中環全球領先的G12硅片技術優勢、黑燈工廠制造優勢與工業4.0柔性制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晶科能源和TCL中環此次布局外,近期新能源產業在中東已頻頻落子。
陽光電源披露,與沙特ALGIHAZ簽約儲能項目,容量高達7.8吉瓦。天合光能在阿聯酋規劃5萬噸硅料、30吉瓦晶體硅片和5吉瓦電池組件,項目分三期建設。鈞達股份擬在阿曼投建年產10吉瓦的Topcon光伏電池產能,項目金額達7億美元;遠景科技宣布,與PIF、VI成立合資公司,投建風電產能。
“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中東,更像是一場雙向奔赴,或者說主要是受到了沙特、阿聯酋等中東資金的青睞,而非國內企業的單向選擇”,利多星投資首席分析師林毅告訴中能傳媒記者,在能源政策、自然條件、市場資金等多因素共振下,中東具備國產新能源出海的合作基礎。
2016年,沙特推出“2030愿景”,明確提出增加非石油出口收入的目標,并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實現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計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58.7吉瓦,該目標值如今進一步提高至130吉瓦,從政策層面加速國家能源轉型。
自然條件方面,沙特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就太陽能資源而言,商務部此前調研顯示,沙特平均日照時長達8.9小時/天、水平太陽輻射量為5600瓦時/平方米,在全球發展太陽能潛能榜上排行第6位。但與優越的先天條件不相匹配的,是2021年沙特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為0.23%,落后于既定目標。
依托于PIF海外投資占比提升,沙特資金實力雄厚。公開資料顯示,PIF是沙特最大的主權基金,2023年在管資產規模約7000億美元,位列全球主權基金排行榜第7位。龐大的資金體量,為沙特全球“海淘”優勢可再生能源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條出海曲線的B面
反觀國內新能源爆發現狀,川財證券能源行業研究員趙洵直言,“國內企業也的確需要開拓國際市場,為產業未來進一步增長奠定基礎,深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隨著光伏遭遇史上最強內卷,市場盈利空間迅速緊縮。“光伏產業在本輪震蕩周期內整體產能擴大約3倍,但利潤率下降70%左右?!眳f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此前在SNEC展上如是說。破解內卷式競爭,就在這次大會上,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等多位光伏企業負責人都提到了出海計劃。
“不出海,就出局”似乎已成行業共識。然而就在今年,歐盟公告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美國也對我國“新三樣”出口大幅提高門檻,甚至啟動對東南亞多國調查,以防中國光伏繞道進入美國市場。在面對西方國家設置的重重阻礙下,出海中東,似乎給國產新能源創造了不錯的機遇。
“中東地區鏈接亞非拉三大洲,自古以來是貿易要道。在中東布局不僅可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也可就近向歐洲、非洲、中亞輸送產品,為中國企業開辟新的出海通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壁w洵表示,第三世界國家基礎設施匱乏,光伏發電是解決其偏遠地區能源問題的優選解,因此催生出龐大的電力建設需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相關企業著力開發經營非歐美市場,同樣有希望獲得不俗的成績。
問題在于,轉戰中東市場,能否補足歐美貿易壁壘所造成的缺口?對此,國誠投資首席分析師付少琪指出,短期內中東增量仍難以彌補歐美市場損失。海外需求不足,從國內行業盈利數據中也可見一斑。
光伏產業半年報預披露日前慘淡收場。在45家發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里,虧損公司達28家,占比62%,虧損額預計在144億元至180億元間,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一眾龍頭虧損額居首,且多為首虧?;仡?022年高光時刻,光伏全產業營收大舉突破1.26萬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幅近40%。
“業績過山車透露出當前行業供需錯配仍在延續。透視出海中東的B面,境外需求難以在短期內快速提振只是其中一個維度,地緣政治風險等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樣值得關注?!备渡夔髡f。
林毅總結,除地緣沖突外,中東市場的“黑天鵝”還有外貿天然壁壘、供應鏈不穩定、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差異等多個方面。
他分析,中東多個國家和地區常年處于戰火,對國產新能源投資存在顛覆性風險。其貿易規則雖然看上去與國際接軌,但暗藏諸多“叢林法則”,交付驗收及回款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中東制造業基礎薄弱,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晚,在通訊設施、物流運輸、供應鏈支撐等方面較國內都有明顯差距,對出海企業形成挑戰,同時,自然與人文環境上的差異,也對產品應用、建設、運維服務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責任編輯:余璇